古代历史剧字幕翻译的得失辩证解读

时间:2022-07-26 10:07:28

古代历史剧字幕翻译的得失辩证解读

[摘 要] 本文以古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字幕翻译为例从文化成分、语言特点及价值观三方面解读了其在字幕翻译中的得失之辩证关系。由于中英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字幕翻译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原文信息无法在译文中予以完整体现,信息损失不可避免。文章认为,翻译损失是翻译的本质,字幕翻译更是如此,译文在此处的损失必定可在彼处得到补偿,成功的字幕翻译能够较好地实现翻译的得失平衡。

[关键词] 古代历史剧;翻译得失;字幕翻译

电影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达主流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并提高文化软实力。[1]面对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国际电影业竞争的加剧,中国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及国际推广做出巨大的努力。他们向海外观众奉献了不少如《卧虎藏龙》《英雄》《无极》等佳作,为中国文化的海外推介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了力量。为了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电影人还成功地向海外推出了《赤壁》《孔子》《鸿门宴》等古代历史题材剧。据报道,《鸿门宴》一亮相戛纳市场,就受到海外片方极大关注,成了最热门的预售影片之一。从中国电影尤其是古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事实可见,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这些成果的取得除归功于导演、演员等电影人的辛勤劳动外,电影字幕的翻译者同样功不可没。

向国外观众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是字幕翻译者的神圣使命,也是电影能否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但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字幕翻译常常无法完全忠实地再现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翻译损失现象。但这些电影在海外成功的事实又告诉我们,这些损失好像并未影响信息的传播。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字幕翻译的损失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补偿,否则翻译是不成功的。这体现了中国哲学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从翻译的角度而言,这种得失平衡也是翻译的本质所在。以下本文将结合几部较为成功的古代历史剧的翻译来谈谈字幕翻译得失之辩证关系。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曾在其专著《翻译面面观》(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翻译中意义丢失的三种情形。其一,假若文本所描述的情形中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某一语言区域中的特定制度和文化等成分,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其二,原文本作者与译者的语言使用风格不同也会使翻译中的意义损失;最后,译者与原文作者的意义观和价值观不同时,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2]

由此可知,翻译中意义的丢失是常见的,甚至是无法避免的现象。由于电影字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译文就具有“浓缩性”特征。因此,“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化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3]。字幕翻译的浓缩性决定了译文与原文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最主要的又是表现在信息的不完整性上。既然意义的损失是翻译的本质属性,那么成功的字幕翻译又是如何对这些损失进行补偿而使交际信息的得失达到平衡的呢?以下将以古代历史题材剧的字幕翻译为例,从纽马克所归纳的意义损失三种情形分别加以论述。

一、文化成分在翻译中的得失

翻译目的论的倡导者弗米尔(Vermeer)就曾对众说纷纭的“文化”一词下过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的准则规范和习俗惯例,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必须懂得的,这样才能‘与人相类’或与人相异”[4]。翻译意味着文化比较。译者根据自己对源语文化专有性的了解来解释源语文化现象。译者将目标语文本提供给新的读者,而此译文当然是按照译者对读者的需要、期望、已有知识等的设想来完成的。由于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分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区域,译者的设想显然不同于源语文本作者的设想。这意味着译者不可能提供和源语文本同质量的信息,他所给的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信息。[5]这里的“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恰恰是目标语读者所需要的。

尊卑等级、风俗习惯等文化成分在古代题材的影片中尤为常见。由于这些都属于文化专有项,翻译起来损失就在所难免。影片《孔子》中就有较多的尊卑称谓,如“臣”“在下”“寡人”等。比如,鲁王接见孔丘时说道:“寡人希望你能将自己的主张推向整个鲁国。”其中“寡人”就是皇帝的自称,具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对应的字幕翻译则是:“Id like to see your policie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Kingdom of Lu!”译文用毫无尊卑概念的“I”来对应中文的“寡人”虽然造成了意义的损失,但这种损失换来的是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交际的成功,因而是可行的译文。

类似的例子在《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和《赤壁》等的字幕翻译中也俯拾皆是,如《赤壁》中曹操要求汉献帝出兵讨伐刘备、孙权时,汉献帝回答道:“还是容朕再想一想吧”,译文为“please let me consider this further”。其中“me”显然不能与“朕”相提并论,但在译文的语境对这一“损失”进行了弥补,因而译文读者是可以理解的。

二、语言特点在翻译中的得失

大量的四字格词语和对仗重复句型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点。古汉语更是如此。和汉语不同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没有中国文化那样注重对称和平衡,也由于英语单词音节不均的关系,英语的词汇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较少对称的结构。因此在中英翻译过程中,中文对称的语言特点就完全可能丧失。但如果一味在英文文字中追求保留中文的特点,反而使英文不够地道,不能满足英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进而影响翻译的质量。

古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台词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阅读(听觉)习惯,对其中较为对称、古雅的语言进行了现代文的改写,但其时代烙印仍然难以完全消除,因此对称、古雅的语言在历史剧的台词中很为常见。这就给翻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字幕翻译的时间性限制,译者只能“舍形取义”,以平白、简朴的英语进行对应。 《赤壁》中就不乏类似的对称表达,“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这还有一个在负隅顽抗呢。”“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它们的字幕译文分别为“Cao Cao beat Liu Bei into the mud at Xinye”“There is only one man still fighting”以及“I trust those who are of use to me”。《鸿门宴》中也有不少对称的表达,如:“誓死守护咸阳,头可断、血可流。”译为:“I will guard Xianyang till my last breath”“我愿完璧归赵,双手奉还。”英文为:“We would love to return the city back to you.”“我们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译成:“We should observe and implement the will of God.”朗朗上口、工整对称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在英文翻译中了无踪影。但对于英文读者来说,这样的英文书写方式才是符合他们阅读习惯的。可以说,源语语言特点之“失”正是翻译之所“得”。否则,保留源语特点的译文是不忍卒读的。

三、价值观在翻译中的得失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每种语言都有部分词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在特定语言社团(language community)里的语言使用者由于其身处的特定文化语境,他们通常会赋予某些词一定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因文化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由于中英文化迥异,两种语言中的很多词汇所承载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独特的地位,“龙”一词包含着“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价值含义。但在英语中,dragon一词非但没有积极的价值判断,甚至还包含有“邪恶”之价值负载。虽然翻译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任务,“文化传真”也是文学翻译的一个原则,但由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文化传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往往很难实现,为了达到交际效果,译者通常要牺牲原文的文化价值来适应译文读者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观在翻译中的损失。依据翻译目的论的观点,能够达到目的就是成功的翻译。影视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外观众,赚取最多的票房。从这个意义上说,源语价值观的“失”换来的是高额的票房的“得”,因而翻译就是成功的。

例如,《鸿门宴》中太傅刘玄在鸿门宴遗址瞻仰汉高祖刘邦时对学生说道:“高祖兴师入咸阳,红日世无双。”其中的“红日”在中国人头脑中能产生美好的联想,因而其意义具有积极的价值评价。“红”字尤其为中国人所喜爱。中文里形容兴旺发达就有“红红火火”的说法。无论是服饰还是其他装饰,红色都代表喜庆。然而,在英文里“red”却是“血腥”的代名词。考虑到词语内涵意义的不对等性,字幕译者将上面这句话译成“He mobilized his forces to Xianyan,which was unparalleled in the world”。译文中丝毫没有“红日”(red sun)的影子,但同样达到了交际的效果。

又如,《鸿门宴》中有一句台词道:“眼见刘项皆是虎狼之辈。”其中的“虎”和“狼”与英文中的“Tiger”和“wolf”的价值评价也是不同的,因此译者将之译为:Liu and Xiang were quite ambitious(刘项均志向高远)。英文中的“ambitious”并非如“虎狼之辈”带有负面的价值判断,因而表现为情感意义的损失。但若翻译成“There were tiger and wolf”,译文就很难让译文读者理解,从而造成交际失败。

四、结 语

忠实是译者的最高理想追求,也是译者的本能。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又是翻译存在的基本前提。信息在不同语言内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量的减损,不同语言间信息因语言和文化差异在转换中出现信息的不等值则更为常见。但是众多字幕翻译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翻译中在此处出现的信息减损必定会在彼处得以补偿。翻译中得失是辩证的。成功的字幕译者应该是平衡翻译得失的高手。

[参考文献]

[1] 陈旭刚.中国电影大片的海外市场推广及其策略[J].现代传播,2011(03).

[2] 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8.

[3] Nedergaard-Larson Birgi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1993(02).

[4] 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3.

[5] Katharina 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7.

[作者简介] 刘彤(1972― ),女,江西兴国人,硕士,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上一篇:Premier Wen Jiabao:House Price Still High 下一篇:从事养殖业“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