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7-26 09:19:35

“儿童认知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儿童认知风格”的差异对其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儿童喜欢的学习手段、学习环境、把握可能性、接受信息方式、处理信息方式、记忆方式、多种知识输入处理方式七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寻找儿童认知的共同特征,由此归纳其给教师的建议和对教学的指导。

关键词:认知风格;问卷;特征;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3-0073-03

“儿童认知风格”指儿童在知觉、记忆、思维模式上的不同差异,描述儿童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和习惯化的方式。不同认知风格的儿童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笔者对A县2-6年级共455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常见学习风格量表,对部分言语进行微调,以适应儿童对文本理解。低年级问卷时,教师进行朗读解释,儿童自主选择;中、高年级不读不讲,独立完成,不清楚可询问。根据儿童认知喜爱程度,把数据划分为Ⅰ、Ⅱ、Ⅲ三级指标,Ⅰ表示不太喜爱,Ⅱ表示喜爱,Ⅲ表示非常喜爱。问卷人数:低(1-2)年级57名学生,中(3-4)年级166名学生,高(5-6)年级232名学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喜欢的学习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约六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视觉型”认知方式:低年级儿童对“视觉型”认知方式非常喜爱人数达74%,高年级达63%,中年级低一些。约四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听觉型”认知方式:低年级儿童对“听觉型”认知方式非常喜爱程度不高,中、高年级儿童对“听觉型”认知方式非常喜爱人数比例只有37%和38%。只有一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触觉型”认知方式:低年级占11%,高年级占12%,中年级最低,占5%,并且不太喜爱“触觉型”认知的中年级儿童占41%。这表明,多进行课堂记录与板书,注意不同色彩搭配,多用挂图、表格和视频教学,儿童认知更有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易多,儿童对“听觉型”喜爱程度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够好。教师要多设计探索问题,提供足够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多参与实践操作,在实践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二)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外向型”学习环境。他们喜欢在参与内容广泛的活动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低年级占58%,中年级占66%,高年级占71%。五成的小学生也非常喜爱“内向型”学习环境。低年级有65%的儿童非常喜爱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中高年级人数约占47%。这表明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开放学习环境,多运用教具学具,在角色扮演中,发展儿童思维。由于一半的儿童非常喜爱通过个体努力独立获取知识,教学要多放手让学生自学,提供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在不同状态下独立阅读,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三)儿童喜欢的“把握可能性”

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的小学生非常喜爱“随机直觉型”把握可能性。这类学生倾向于多一些思考,具有未来时间取向,喜欢思维可能性的问题,不喜欢按部就班。低年级儿童人数占88%,中高年级接近60%。近一半的小学生也非常喜爱“具体程序型”把握可能性。这类学生倾向于按程序完成任务,具有现在时间取向,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活动,总是想知道自己的学习程序和发展方向。低年级儿童人数占84%,到中高年级表现越来越弱,高年级学生不太喜爱“具体程度型”的占16%,中高年级儿童把握可能性方式不固定与单一。这表明,对于倾向于“随机直觉型”儿童,教学时要不断丰富儿童想象力,把更多的问题和思考留给孩子,让他们多动脑,从直观到抽象,在慢慢感悟中形成思维能力。对倾向于“具体程序型”儿童,教学要有计划性,按部就班的进入学习节奏,明确学习任务,提出更多挑战性的任务。

(四)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约两成半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关注整体。这类儿童喜爱从整体上抓住重点,即使在不认识每一个细节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理解(见表1)。低年级儿童非常喜爱人数占39%,中、高年级分别为22%和21%。近三成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关注细节。这类儿童喜爱关注细节,缺乏对整体上的联系与分析,但能够记住具体的信息。低年级儿童对细节信息非常喜爱接受程度达47%,中高年级越来越少。启示我们,要指导低年级儿童强化整体认知,进行整体观察;引导中高年级儿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到中高年级教学时,多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分析细节特征,抓住细节进行深层分析与思考。

(五)儿童喜欢如何处理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小学生非常喜爱“综合型”信息处理方式。这类儿童善于总结,喜欢猜测和预测结果,能够快速找出相似之处。低年级儿童非常喜爱人数占75%,中年级占48%,高年级占40%。两成多的小学生非常喜爱“分析型”信息处理方式。低年级儿童非常喜爱人数达60%以上,高年级学生对此有所淡化,只占16%,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可能增加了,但喜爱程度却降低了。这表明,在中高年级要加强对儿童猜测与预测能力的培养,多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儿童在反复感知中学会学习。还要加强对儿童逻辑分析能力培养与训练,在问题的反复比较与研究中,感受分析问题的快乐。

(六)儿童喜欢的记忆法

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学生非常喜爱“尖锐型”记忆方式。这类儿童喜爱记忆材料的不同之处,记忆时注意区分记忆内容,回忆时不混淆信息。中高年级近40%的儿童记忆方式非常喜爱“尖锐型”。近六成的小学生不太喜爱“齐平型”记忆方式。喜爱“齐平型”记忆方式的儿童会把记忆材料堆在一起记忆,忽略对象的差别,专注于对象的相似点,回忆时常会发生混淆(见表2)。偏向于“齐平型”记忆方式的低年级儿童占16%,中年级占4%,高年级占8%,这说明儿童不太喜爱这种记忆方式。启示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多样化记忆方式,学会把不同内容放在一起,记忆相同与不同之处,正确区分而不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样记忆方法,在大量相似内容需要记忆时,可以把两种记忆方式相结合,实现更多更快地记忆。

(七)儿童处理多种知识输入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场独立型”小学生越来越少。这类儿童擅长把重要细节从复杂的背景中区分出来,倾向依赖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不易受外界干扰(见表3)。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儿童非常喜欢“场独立型”处理多种知识输入方式的人数比率越来越少,反映部分儿童不太喜欢独立思考,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场独立型”的人数比最少。从整体来看,不太喜欢、喜欢和非常喜欢的人数比大约为1:1:1,比较均衡。一半多的小学生不太喜爱“场依靠型”输入方式。喜欢“场依靠型”输入方式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不擅长记住细节,感知不够灵敏,易受到他人的干扰。中年级学生近60%儿童不太喜欢,高年级人数比也占一半,这说明儿童的认知方式是多变的,更是多样的。这表明,教师要多给儿童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首先喜爱思考,接下来独立思考,然后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自我。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儿童尝试多样的认知方式,促进儿童思维提升。

三、给教师的建议

(一)学会观察与诊断

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发言、回答问题、交流讨论、课堂笔记等环节来了解儿童的认知风格。教师还要学会诊断,选用不同学习风格量表来诊断儿童的认知风格。这里观察与诊断是一项长期跟踪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坚持观察与诊断,建立儿童认知风格档案袋,让教师和儿童都来了解认知风格。

(二)学会适应与建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存在认知方式匹配上的具有积极效果的一面,也存在认知方式匹配上的无积极效果的一面,教师应学会适应儿童的认知风格,进行针对性分层施教。还要逐步建立与儿童认知风格一致的学习过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与认知风格中的优势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认知风格中的劣势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

(三)学会设计与应对

教师要根据班级整体认知风格类型设计对策,在更大面积上提升儿童认知水平。还要针对每个儿童的独特性,考虑个体差异的应对策略,弥补个体儿童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当然,受当前班级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只能在班级教学中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的认知风格类型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教学对策。

四、对教学的指导

(一)关注个体差异

对“场独立型”儿童指导要关注三点:在个人行为方面,注重教学目标,鼓励儿童单独解决问题,支持同学之间的竞争;在教学行为方面,注意只在儿童有困难时予以指导帮助,鼓励尝试学习;在教学策略方面,给儿童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独立研究、设计、发现或学习。对“场依靠型”儿童指导要关注这三点:在个人行为方面,多用鼓励的方式表达情况,对儿童取得成功的能力表示出信心。在教学行为方面,主动给儿童辅导,把解题步骤讲清楚,鼓励模仿学习。在教学策略方面,给儿童精细的课程计划和明确的讲解,注意创设集体气氛。

(二)运用认知优势

“整体型”学习者擅长把握整体,但是忽视细节,采取适合“细节型”学习者的策略可以弥补其在分析方面的不足。“场独立型”学习者擅长辨别相似的或易混淆的具体概念,但不擅长对事物的宏观把握,因此可以采取归纳法来提高概括性方面的不足。

(三)建立和谐课堂

建立一个以儿童认知风格为依据,问题解决为主线,儿童自主探究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和谐课堂。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传统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尽量适应个别差异和不同兴趣的具体要求,创造一些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儿童思考,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四)提升整体素养

转变“以知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儿童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儿童整体素养,着眼于个体素养的整体性提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儿童自主探究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作者单位:宝应县实验小学,江苏,扬州 225800)

上一篇:基于儿童立场的活动研究 下一篇:从校园标语审视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