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团:校园心理预警的新平台

时间:2022-07-26 08:35:05

心理社团:校园心理预警的新平台

摘 要:心理预警是根据心理预警指标,搜集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筛选出可能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心理社团在高中校园的心理预警中有着独到的优势。本文从校园心理社团的团队组织与团队辅导、心理社团的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团队的激励等方面来探讨实施路径。以心理社团为依托,实践其在校园心理预警中的作用,不仅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救火队员”的角色,也扭转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被动局面,使全体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监护。

关键词:心理社团;心理预警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伤人或自残事件在近几年在中小学校园内频频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从事件本身分析,似乎是事情应急措施没有及时到位。但从深层意义分析,是事件发生前的预警措施系统没有建立,即缺乏对危机的预防、预警和预控,以致造成一些无谓的损失。心理预警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有浓厚兴趣学生成立心理社团,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预警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各种心理健康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更能确保高中校园心理预警机制的有效运作。

一、校园心理预警的概念解读

预警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是指为了应对突然袭击的防范措施。当预警目标的构成模式和目标量接近或者超出设定的目标量值时,预示着即将发生突然袭击,因而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主体作出相应的对策。因此,预警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

心理预警是根据心理预警指标,搜集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筛选出可能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而校园心理预警通过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并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二、心理社团在校园心理预警中的优势

从预警机制的本质来看,它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在高中生社团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馈心理危机信息是完全可能,并具有自身优势的。

(一)高中生心理现状

随着高中生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理解、安慰、开导、交流、影响等能力,这为其扮演“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和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而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表现欲、自尊感日益增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来提高自尊感,体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这一特点为其发挥心理预警作用提供了动力。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心理断乳”阶段,他们需要摆脱对家人、对权威的依赖,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新的支持与安慰,同龄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安慰就成了他们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品,因而他们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容易互相接纳,容易引起共鸣,这是成人无法代替的。

(二)心理社团的组织

高中生心理社团成员的构成为其校园心理预警中作用的发挥提供保证。心理社团的成员均是由对心理学感兴趣,且有意愿帮助他人的学生组成。例如某校心理社团“心灵观察站”在招募心灵观察员时,根据“个人自愿、班级推荐、心理教师考察”的原则产生。社团成员要求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能主动关注他人,善于与人交往,喜欢做学生工作,并有学习了解心理知识的愿望。这使得我校的校园心理预警化被动为主动。而各心灵观察员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所有班级,又使得校园心理预警的涵盖面得到保证。

(三)心理社团的活动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恰当引导可以使高中生心理社团在校园心理预警中功能的发挥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尽管让学业负担较重的高中学生真正担任“心理咨询师”存在很大难度,但心理社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和体验,教授心理危机的基础知识;再通过恰当的引导、组织、指导和激励,激发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敏感性,使学生具备心理咨询与预警的内在动机、实际能力,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三、心理预警在校园心理社团中的实现路径

(一)心理社团团队的组织

由于心理工作触及人的心灵,对工作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因而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心理服务的特殊需要出发,慎重选择社团成员。要将那些真正乐于助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且有耐心、有热情、有责任感及人缘好、美誉度高、善解人意且能保守受助者隐私秘密的学生选,同时防止具有窥探他人隐私、力图控制他人等不良动机者以及自身心理不健康者混入队伍。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我校的心理社团“心灵观察站”在社团成员招募中,要求成员填写《心灵观察站成员申报表》,而社团指导教师通过学生自述和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慎重挑选会员,为以后心理预警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人员保证。

(二)心理社团团队的辅导

高中生对心理工作往往热情有余而存在知识欠缺、能力不足的缺陷,尤其对于心理危机知识,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加以培训和指导。介绍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技巧、危机耐受力和危机免疫力等,预防危机的发生。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通道。

除了统一学习外,心理危机知识培训可通过分层传授实现:心理健康教师心灵观察站部长干事心灵观察站成员,在分层传授中成员可直接向心理教师提出疑问及反馈学习心得,此举还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学习深度,同时增加他们在社团中的威信,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此外,根据学生心理工作的需要,传授一些心理辅导基本的常识。例如,让学生明确心理服务过程中的热情、真诚、尊重、平等、守信,以及不随意张扬、不乱贴标签、不武断下结论等基本要求。通过分层的短期培训、个别指导、定期督导、相互学习和交流等途径,逐步提高社团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如在笔者所在学校的最近一次校园心理危机的培训中,在了解了心理危机的极端形式――自杀的征兆,判断自杀倾向的人群及如何及时处理后,社员们分成三人小组,一人扮演有自杀意念者,一人扮演发觉同学异常的心理社团成员,两人模拟危机场景进行实战训练,而第三位同学当旁观者,在模拟结束后给予点评,客观分析社团成员在模拟训练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此种三人小组模拟训练来实际体验危机场景,迅速提高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社员们在模拟训练中认真投入,在提高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三)心理社团心理预警的机制

建立心理预警系统三级监护机制,一级是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灵观察站学生的监护,是距离学生最近和最容易了解学生情况;二级是心理教师的监护,能给予科学与专业的心理干预,并决定是否向有关医疗机构和人员转介;三级是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室领导的监护,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容易调动各种力量给学生以及时的监护。

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灵观察员们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汇报。每周以口头形式向班主任汇报一次,每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心理健康教师汇报一次。而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向家长和学校领导汇报学生心理状态。使家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通过此种方式有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通道,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例如,上学期快期末时,某班心灵观察员向心理老师汇报,该班一女生在上一周中不断地向周围的好友要求填写她的同学录,并不时地说一些祝福的话。且一改往日忧郁的神情,显示异常兴奋。上课时经常偷偷发短信,不听课,对于学习成绩的下降漠不关心。细心的社团成员注意此状况属非正常状态,在该周的“班级心理状况表”中填写此情况上交给班主任,同时向心理老师汇报此情况。引起了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共同关注,我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该女生近阶段表现信息收集及对本人的耐心谈话了解到该生上高中以来由于学习压力大无法取得令自己和家长满意的成绩一直郁郁寡欢,有放弃学习的念头;而在不久之前经其表姐介绍某建筑工地的工作人员徐某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令她感受到“爱情”,在听信了徐某去大城市发展赚钱的蛊惑后,决定于下个月与其“私奔”。了解此情况后,班主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她分析目前状态与放弃学业后的利弊;心理老师与她一起探讨“爱情”与人生……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该女生终于彻底放弃弃学的念头,重新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灵观察员的敏锐觉察让校园少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校园心理社团团队的激励

由于心理工作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心理社团成员虽然投入大量的热情、时间和精力,但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事与愿违,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丧失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要使学生的自主预警工作能够持之以恒,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要让学生确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问心无愧的观念,避免独揽责任,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心灵观察员每月一次的“观察督导”时间中,各班心灵观察员们将各自在班中发现的问题现象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并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这一活动不仅使小观察员们的心理辅导技能在交流探讨中迅速增强,同时,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同伴老师的肯定支持,加强助人的信心。适时激励,维持心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除常规的校园“督导”外,心理观察员们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与社区的小朋友们分享心理知识与游戏的乐趣,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享受自然,社员们来到风景秀丽的郊外在心理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在一个个心理游戏的体验与感受的分享中,净化心灵,感受成长。

心理社团是校园心理预警的新平台,以心理社团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践其在校园心理预警中的作用,不仅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救火队员”的角色,也扭转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被动局面,使全体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监护。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J].北京社科规划,2003(8)

[2]刘效仁.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J].新闻周刊,2004(10)

[3]邓庆民.在助人中自助,在互助中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

[4]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B].宁波出版社,2014.4

上一篇:关于小学体育快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