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1:40:12

心理学习论文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方面,建议加强认知、学习、教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神经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学习与学习环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科学学习的基础方面,建议关注研究性课题以及在真实环境中影响研究知识向有效教学方法转化的因素。组织合作学习环境,开放多样性学习的积极资源。确定能够有效测量科学学习的评价类型;在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方面,应开发出能对学习科学领域进行学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的量化指标,新的研究应致力于在学习科学中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化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整合;在学习研究中的合作方面,应鼓励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通过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在需要作出努力指导培训计划以培养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许多正规教师专业培养的典型方法大多不利于教师的学习。因此应通过研究来揭示人们是如何学习成为有效教师的。需要研究来决定各种类型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效能,包括职前、在职研讨、工作坊、暑期学院等形式。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其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畏惧和教师的畏惧。有些学生从小学高年级从心理上就认为数学难学,到了初中就认为更难了,认为自己再努力也学不好。还有部分学生,怕教师课堂上提问到自己的名字,讲错了难为情,同学看不起自己,或受到教师批评,这些都是其心理的表现,如何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呢?

(一)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从教师做起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讲,出差错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出现学习差错就要分析差错的原因,在努力去改正,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做对题不罢休,如:我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系关系故意提问一学困生,方程X2-3X+1=0与X2-2X-1=0的所有根之和为几时,学生答第一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为3,第二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为2,所有根之和为5,当然,我没批评他,并关心的启发他第一、二个方程都有根吗?然后他正确答出结果为2,从此该生在数学课上,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二)调整教学节奏,帮助学困生消除畏惧心理数学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常听学生抱怨“代数繁”“几何难”涉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就更难上加难,学困生更是望而却步,因此,在数学中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铺设台阶,按梯度设置习题,课时是进度,而学生能否明白能否会用更是进度的关键,因此要适时、恰当地调整教学节奏,让困难生听懂和理解。

二、线性头脑

感知方式呈线性特性,思维方式习惯于单项顺承,缺少跳跃,更不敢逆序而思。具有线性头脑的学生表现为很少想到超越前面的步骤去看后面的步骤,本来可以一下子把握整体或找到突破关键,而这类学生都按部就班,苦苦思索,空耗时间,对有线性头脑表现的学生要从问题的思路为突破口,多进行逆向思维,结合思维训练,从而克服学困生单一死板直线想问题的模式。

三、依赖心理

有依赖心理的学困生表现为缺乏自信,手脑较懒惰,缺乏本身的独立思考,信赖或依附性强,对信息的加工相对简单刻板,注意品质极差,对数学知识不求甚解,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

(一)强化自信心,培养学习意志要让这类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别人能学会,我也一定能学好,一个意志薄弱,不勤于思考的学生往往表现在学习上是一个失败者,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处处有疑难,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难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要恰如其分的增加难度,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具体到每次作业,每道题要独立完成,若能解出来或解得较好时,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二)制造刺激,抑制依赖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制造刺激,课堂上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如解题要迅速正确,并抓时机给学困生一些刺激,如先提问一个很差的学生,给他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回答,把题略增加难度,在提问一个较差的学生回答,并鼓励表扬前面的学生:“你回答得很好,难道不能答得更好吗?”适度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果然答得很好。再如,在单元复习时,组织学生写单元小结,大家一起动手动脑,最后选几种好的贴出来,供大家互相学习,也能克服依赖,既克服学困生对优秀生的依赖,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要让他们明白,方法才能“以一当十”,教师不是永远的拐杖。

四、逆反心理

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困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对知识学习的逆反,对教师的逆反,这两种表现相互作用,随之学习的消极态度与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甚至有的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倘若再加之学困生存在逆反心理,不更是雪上加霜吗?

(一)练习量要适当适当的练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巩固必不可少,题目过偏、过难、作业量大导致学生超负荷运转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对数学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自己要多做题精选题,布置给学生的题要精挑细选,进行归类练习,把“类”练到而不是把题做遍。

(二)不要把考试成绩差都归于学生教师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表扬是“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拿他们跟优秀生比,要和他们自身比,借成绩差挖苦讽刺学生都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分析差因,帮助制定具体学习措施以利提高。

(三)强化教师本身内功若教师业务素质低,常常拖堂,教学随意或对课堂上突发事件处理不当,爱讽刺学生的缺点都有可能诱发学生逆反教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有良好的教态,优美干练幽默的教学语言,规范的板书,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对概念抽象,不易理解,题稍难易出错时,要循循善诱,绝不能简单的指责学生。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原因错综复杂,相互并存,相互作用,对学习起着非常消极的影响,制约着成绩的全面提高,关系到数学的成败,认识把握并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愿今后和广大同仁继续探讨交流。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1.成人智力技能国外成人学习中,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在智力技能方面有一些问题,限制了成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有一小部分国外成人在学习中,在听、说、读、写、推理方面,有明显的困难,存在着智力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但更多的情况是,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在智力技能的获得方面,由于成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学习者,不再是全日制的学生,他还同时肩负着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责任,能专心用于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学习过程中事物特征的辨别、形成概念时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以及规则形成时对概念间的关系的认识等等,由于时间的不充分和无法完全静下心来,因此而不够精细、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以至于影响了高级规则的形成,影响了运用高级规则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导致成人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2.成人言语信息国外成人学习中,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存在着对于教学中语言提不起兴趣的问题、存在着成人之后记忆能力略微下降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成人教育的教师教学艺术和语言艺术运用的欠缺,另一方面是成人学习者自身不仅缺乏对言语知识的主观认识意向,同时在言语学习过程也缺乏毅力,不能有效地利用言语的各种要素,比如语音、语义以及语法、语形等对语言进行处理、加以记忆,不能将言语信息有效地转化为成人自身的知识结构,因而降低了成人学习的质量,影响成人学习的整体水平。

3.成人运动技能国外成人学习中,从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到成人运动技能缺乏,国外成人学习中缺乏实践、操作、应用等方面的运动技能的配合。在成人学习中,“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主要以职业成人为主,虽然识记等学习能力有衰弱迹象,但由于元认知能力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避免成人学习时间的限制,给予成人学习更多的空间,提升成人运动技能。

二、从心理学角度改进国外成人学习的措施

1.提升成人智力技能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方面的发展,通过以各个学科的知识为载体,逐步训练成人学习者进行辨别、形成概念、运用规则的能力,即提升其智力技能,并要求成人学习者将这些智力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从而提升成人学习的效力。“成人学习是一个涉及心理、教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对成人学习基本信息的采集,是科学规划与实施全民学习项目的前提”。而对于少部分的学习障碍者,由于近年来心理学方面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成果斐然,在有这方面问题的成人学习者我们运用阅读障碍学习者的音素操作训练和阅读技能训练、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表征与思维策略训练、多媒体辅助学习困难者学习的研究等成果,通过提升学习者的智力技能从而从根本上来解决成人学习中的困难问题。

2.优化整合成人言语信息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提升,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借用对于言语信息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导成人学习者采用适当的方法,掌握言语能力,正确理解言语教学表达的含义,从而提升成人学习兴趣,提升成人言语的应用技能,从而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生词过多是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之一,心理学的研究就建议教师要教会学习者利用各种线索进行词汇意思的猜测,如利用词的前缀、后缀进行猜测,利用同义和反义线索、因果线索、解释说明线索、上下文的语境线索等进行猜测,这些猜测活动生动有趣,学习者不是被动、枯燥地接受,容易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各种线索的利用,又符合心理学关于记忆的原理,从而帮助了成人学习者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扫除阅读障碍。通过类似的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运用,让成人学习者可以较为有效地掌握相当数量的言语信息,这些是什么的言语信息将为其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必将大大提高成人学习的热情和效力。

3.增强成人运动技能在国外教育中,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消除国外成人在其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实现在教育体系内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认证与转化,有效建立和完善国外成人社区学习中心,做好对国外成人学习的宣传、教育工作,拓宽学习渠道,消除成人学习障碍,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开发自我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经验学习等学习方法,强调成人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在学习问题上,人本主义学派的罗杰斯提出自发学习是最持久深入的学习,大量的经验是通过“做”学得的。国外教育中,可以将成人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作为切入点,以此来探索和成人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激发成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成人运动技能的创造,提高成人学习效率。因此在国外成人学习中,教师应该为成人学习者构建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增强成人运动技能的学习,借此提高学习效力。比如在成人数学课程学习中,增加一些证明题,使成人可以在实际操练中加强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语言学习中更多地通过辩论、演讲、小组社交训练等形式,让成人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学习语言等等。

4.学习和掌握认知策略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成人学习者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即掌握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还要特别注重成人学习者元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掌握。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认知、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成人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成人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已经被许多理论证明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然而由于成人学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成人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时仍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对于国外成人学习中,“在心理学角度,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特点,优化成人学习进程,帮助成人教育者科学设计课程,有效实成人教育,使成人在学习中可以掌握认知策略”。故此,提升成人认知策略水平,这是成人学习者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愿望和技能,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视和自我调节,就不可能学得更省时、省力且高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败,这是心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应该高度重视成人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能够从心理学角度,充分认识并培养成人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学习自信心,指导成人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通过实现“认知—亲历—体验"三位一体的成人教育工作,提升成人的智力技能、言语信息和运动技能等,最终使更多的成年人投入学习中,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自己,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造福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本届研讨会共举行了三场大会,六场分组讨论会,以及两场学术报告。大会共收到参会论文五十余篇。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1.音乐心理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2.音乐教学与学习心理研究;3.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研究;四、音乐治疗学研究。

一、 音乐心理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

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是本届研讨会讨论的一个重点议题。从代表们提交的论文来看,共有近21篇论文涉及这一方面的问题。

周世斌《科学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一文认为:无论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在学科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符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趋势。而我国目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没有体现出各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并存,而是主要依赖于思辨性研究方法。

谢嘉幸《解释学在音乐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实践探索》一文探讨了解释学基于“感悟”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音乐心理研究中“文本――语境”的基本方法;郑茂平《音乐心理学及其研究的方法学探讨》中提出了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刘沛《音乐心理学教学纲要与研究性学习资源》一文反思了我国音乐心理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我国音乐心理学教学体系的构想,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编撰;二是翻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建设。可以一方面发展音乐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另一方面依据紧迫的教学需要,系统的回顾、跟踪和评估音乐心理学的西文著述的历史和发展,选定前沿的内容,形成一套音乐心理学的教学体系;罗小平《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交融的新学科――老年精神音乐学》一文介绍了老年精神音乐学形成的背景、学科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廖家骅《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一文从音乐记忆赖以依存的生理基础、音乐记忆的主要特征、音乐记忆的基本策略三个方面对音乐记忆做了解释,认为音乐记忆的运转机制是以一定的生理条件为基础,经过后天教育、实践等多方面途径而逐渐形成的;赵冬梅《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从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到适时测量和元分析技术,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杨和平《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续解(上)》一文取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文献的视角,对这个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心理学中元理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心理学的代表性文献做出初步的分析研究,并给予相应评述。

针对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这一议题,还有不少论文对国外音乐心理学发展、研究作了介绍。如:蔡黎曼、黄虹《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启示》,霍橡楠《近年来国外关于音乐才能相关性因素的研究》,蒋存梅《国外关于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德〕弗兰德・劳厄《音乐与个性发展》(金经言译)等。

二、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心理研究

从提交的参会论文来看,有近三分之一多的论文涉及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代表们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心理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

马达《论音乐学习中的自我调节学习》一文介绍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并根据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理论,结合音乐学习的特点,探讨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陈雅先《当代心理学思想对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影响》一文通过考察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这三个心理学派思想对音乐基础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任志琴《利用节奏命名的通感效应挖掘学生用眼去听、用耳去看的潜能》一文指出:在音乐实践中常需要读谱能力(即用眼去听),音乐听觉分析能力(即用耳朵去看),这实际上是人的通感功能在发挥作用。

徐行效教授的论文《念动训练对提高声乐技能的实验研究》,从自己的实证研究出发,论证了念动训练对声乐技能的学习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歌唱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本届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一批年轻学者和在读研究生的参会,这些年轻学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各自的音乐心理学学习和研究所得。金世余《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一文结合音乐教学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特色和基本环节,论述了在音乐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引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对音乐学科教学所具有的积极指导意义。苏海鸣《视唱练耳与内隐记忆》、李莉《内隐记忆与音乐内心听觉》,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内隐记忆对音乐内心听觉培养的重要作用。黄剑敏《基础音乐教学中关于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奥尔夫教学理念的思考》一文探讨了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自我效能感等问题。徐岚《心理定势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探析》,从心理定势的含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定势及其形成原因、如何克服定势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的负迁移几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定势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另有林琳《中小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心理成因分析》、颜艳《缄默知识与音乐教学》、陈佳《依恋理论和构造主义理论对音乐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对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心理作了探讨。

在器乐学习和教学心理方面,以下几篇论文则集中论述了器乐学习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良好学习心理的培养。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初探》,王昕野《论儿童小提琴教学中心智技能的培养》,张新林《小号演奏最佳心理状态培养》,关继文《器乐学习中的情绪和意识初探》、周珏《钢琴练习中识谱过程的认知解读》等文章,分别就各自教学领域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以及良好音乐学习心理的培养展开了讨论。

三、 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研究

关于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张前《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一文对比了四部相关研究著作①中关于音乐欣赏方式及音乐欣赏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彼此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对音乐欣赏的性质、方式及其心理发展阶段做出概括。

孙佳宾《论心理知觉在音乐审美中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知觉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感性能力是音乐审美知觉的基础,提出把握音乐作品的形式内涵是音乐审美知觉的关键,主张音乐审美理解是音乐审美知觉的前提和条件,认为对音乐的价值判断是音乐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张莉《性别差异对音乐行为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即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探究性别差异对音乐行为的影响,文中从两性生理方面的差异、性别模式化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与变化三个方面,考察了性别差异对音乐行为的影响。

黄君、张庆林《莫扎特效应研究述评》总结论述了国外有关“莫扎特效应”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黄虹、蔡黎曼《音乐的熟悉性、复杂性、情感类别与偏好的关系研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就音乐的熟悉性、复杂性、情感类别与偏好的关系进行调查。

除上述研究成果外,尚有蒋聪《音乐表演心理试验研究综述》、马卫星《音乐欣赏的心理逻辑》、邵桂兰、王建高《试论西方后现代音乐文化的心理模式及其反美学特征》、王放歌《论心理机制是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再创造的重要因素》等论文各自对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相关音乐心理现象做出了探讨。

四、音乐治疗学研究

音乐治疗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和专业的学科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开设音乐治疗学课程。此次研讨会共收到相关论文7篇。这些论文大多从一些研究个案出发进行探讨,没能对学科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周世斌《科学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一文指出:作为音乐艺术与医学科学相融合与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音乐治疗学的学科性质规定了其比其他音乐传统学科更加强调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的有力支撑。

杜青青《关于音乐治疗中音乐取向的研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在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了解患者的音乐取向的重要性。

韩扬《音乐治疗对老年情绪障碍干预效应对比研究》,采取前瞻对照性研究的方法对8名老年情绪障碍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最后就实验组的4名被试结果得出结论:音乐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情绪障碍的焦虑、悒郁临床表现,恢复和提高积极情绪。

吴继红、万瑛《音乐治疗中的情绪和认知》一文阐述了音乐治疗中的情绪――认知原理及其理论背景,并结合音乐治疗个案加以分析。

李霞、王今《艺术院校大学生表演(考试)焦虑的测量与人格特征》一文运用Catte116种人格因素问卷、Zung焦虑自测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971)以及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对北京市六所艺术院校部分大学生表演(考试)的焦虑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徐杰《论音乐综合治疗在高校的试验与研究》一文在进行理论研讨的同时,结合实验研究对在高校进行音乐综合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张卓、余瑾《聆听两段音乐的脑电图(EEG)分析》一文则从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与大脑不同脑区的功能及思维特性具有相关性”这一假设进行了论证。

五、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两场重要的学术讲座:11月25日晚在广州云山国际会议中心,韩国梨花大学教授、韩国音乐认知心理学会会长张善熙女士做了《国际及韩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状况》的学术讲座,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今国际音乐心理学的最新动态及韩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这次讲座为我们了解国际音乐心理学研究前沿的动态及其方法、成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当晚,上海音乐学院林华教授的学术讲座《论逆完形》在星海音乐学院沙河校区举行。林华教授用美术审美的“完形”概念,分析了人的音乐审美心理,深入浅出地为与会代表上了一堂音乐审美心理学课。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实验室。

会议改选了“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产生了新一届音乐心理学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再次当选为新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长。

① 这里指的是黄自著《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1934年版;〔美〕科普兰A・Copland)著《怎样欣赏音乐》中译本,1984年版;张前著《音乐欣赏心理分析》,1983年版;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2003年版。

马达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习;自我修养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021-05

一、科研是一种自由的艺术

(一)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科学研究就是以创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就基础研究来说,科学研究就是为人类创造新知识的活动。科学上的创新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实现重大创新之前,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日以继夜的思考和探索。科学研究不可能是短、平、快,立竿见影的;科学研究是马拉松跑、是接力跑,需要很多人持续不断地努力。

先知先觉就是前瞻性,就是探索未知的东西。别人会爬,我们也会爬;别人会走路,我们也会走路,这算什么本事?别人会走,我们会跳;别人会爬山,我们能爬上珠穆朗玛峰顶,这才是本事!连一个新的想法都没有,搞什么科研?甚至连别人的研究有错误也看不出来,还搞什么科研呀?

搞学问、做科研要有自己的思路,如果老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就可能会发现自己想做的,别人都抢先一步做过了,即使你做出来也只能是二流的东西。我们要学习国外研究者的创新精神,要独树一帜。现在哪一个题都有人做过,我们不是生在三皇五帝时代,我们“生不逢时”,生在21世纪,要硬着头皮去做别人做过的问题,在别人的研究上找岔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做。从不同角度去做,就叫创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可能有创新。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对所要研究的概念进行新的分类。有新的分类,才有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我们所研究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而对概念进行新的分类,就是要找到与已有研究者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新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做出有创新性的成果。

科学研究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就是无拘无束地独立思考与表达。达尔文说过,“我一贯力求保持思想不受拘束”。培养了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斯坦福大学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只有沉浸在自由艺术之中,才能在研究中坚持科学客观,保持科学理性,恪守科学道德,而不会被政治所忽悠,更不会被金钱所诱惑。

(二)科研中最重要的工具是我们的头脑

仪器设备等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工具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做科研要时时、处处开动脑筋。问一个“为什么”,会有效地激发对其中的可能原因的思考;问一个“怎么样”,会引起对过程机制的想象。即使是处理数据也要多思考怎样把类同或不类同的数据进行概括,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抽象出理论。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对单个现象的描述上。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缺乏理论思维是我国心理学不能站在国际心理学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不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一味地尾随西方的研究思路和主题,那我们就只能在别人创造出的理论影响下,甚至在其话语下,尾随式地“创新”,不仅永远无法超越,甚至可能有丧失中华文化的主体特色,丧失学术自信的危险。因此研究生要在提升理论思维上多下功夫,要学习辩证法、哲学思想、方法论和时代精神。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自己想法的研究不是像样的科学研究,没有想法和理论支撑的研究,就像没有爹妈的孤儿。

编制问卷之前,开放式问卷调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理论思维。因为科学规律不是靠向被试问问题就能问出来的。有怎样的理论深度就有怎样的实证深度。在科学研究上,假设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件的意义;如果没有假设,那只能停止在观察到的“事实”上。就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靠假设求证的。搞科研就是证实或证伪头脑中的设想,对于要验证什么或证伪什么,应该心中有数。提出假设,我们依靠的是理论思维。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问题多于答案,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未知的难题,因而不断推进科研的发展。知识积累是科研的基础,没有知识积累就不会有科研的悟性和灵感。科研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只要能及时觉察并加以纠正就好。而科研也要讲运气,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三)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悖论

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悖论:人们对世界的经验是很主观的,可心理学却要研究它的客观规律;心理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可心理学要研究它的生理机制;文化对于人就像水对于鱼一样,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世界上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可心理学中的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却是普世性的。这种种悖论都源自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从而导致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特别推崇行为的真实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引入了基因、生化、脑电、脑功能、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研究方法,但同时它还应用个案法、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调查法和内省法等等。现在心理学已成为许多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美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以及生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基因遗传学等专家共同开发的热土。当代心理学已呈现出多学科、多方法综合研究的趋势。世界四大科学难题:物质起源、生命起源、意识起源和宇宙起源,心理学就是研究意识的一门学科。

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可以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即可以从它的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力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角度来加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性表现在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维度加以分析,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现象的等级结构性是指以不同的维度划分出来的心理维度还可以划分为不同水平的亚维度;心理现象的动力性是指心理系统具有能动性,是一个开放的动力系统,各个系统之间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心理现象的环境适应性是指它产生、发展于环境中,要注重联系现实环境来认识心理现象。

二、学无止境

(一)读书贵在思考

心理学的博士研究生应当有较广博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语(主要是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及哲学(包括马列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第二个层次是专业基础课,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或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第三个层次是做博士论文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例如你想做“时间自我”方面的选题,就应当阅读《自我》和《时间心理学》的专著和论文,阅读导师已经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从中牢固地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要成为我们的习惯。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要盲从,但怀疑、批判要有依据,设计出实验对它进行检验。科学心理学不支持空洞的理论,鼓励反潮流,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来检验

各种理论。科学理论的构建必须是符合实证数据的。我建议你们多听学术报告,即使是其他学科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去听。这既可以增长自己的学识,又能使我们多一个视角去考察所遇到的问题。

读书贵在思考。阅读文献不仅要懂得其中的道理,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这个道理是否具有真理性。读书不应停留在别人的思路上,而应该跳出来,以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产生自己的科研思路。阅读文献,先要读懂,同时要质疑。全信书不如无书,全信书就会落入圈套。要以批判的态度来读书,要敢于挑战教科书,挑战常识,不要相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心理学中不可证伪的理论很多。

(二)做学位论文需要多方位的自主学习

学位论文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虽说科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科学研究从选题、文献综述、设计、选择工具和取样、数据收集和处理,直至论文撰写和交流,前人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做好学位论文需要多方位的自主学习。

博士学位论文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科普读物,而是与本领域中的专家对话的学术著作。博士研究生做学位论文,不仅是科学理性上的提高,更主要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是意志品质上的锻炼,是不断克服困难加以完善的过程。博士生做学位论文不要小看自己,要有学术自信心,要引用里程碑式的论文或标志性的论文,也可以说要引用最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名人的研究成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点江山,要有一览群山小的气概去做好博士学位论文。

选题十分重要。一个好的选题可以说是科研成功的一半。选题时一定要考虑:是不是本学科国际前沿的问题,是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不是具有学科交叉、多方法解决的问题。一旦有了初步的选题意向,就要找出该领域的标志性或经典性的论文。认真阅读这些论文,最好对其中最主要的论文要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用心弄清楚作者当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他们的实验设想和研究思路,挑出其中的漏洞和缺陷。即使是该领域权威的论文也可能有瑕疵,甚至错误,要敢于挑战权威,以批判的态度阅读标志性或经典性的论文。阅读的论文有了一定的积累,选题就会越来越清晰。问题论证得越清楚,下一步的研究就越好做。题目要愈小愈好,意义要愈大愈好。选择小题目,有利于把题目做深做透一些。如果题目可以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小题目,并且都能单独去做,就应该避免选择这种大题目,而应该选择小的题目。而如果题目不能分解为可操作的若干个问题,说明该题目太模糊,没有提炼清晰,还要继续提炼或另选题目。

科学研究不可能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回顾文献,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尤其要重视对该研究领域名家的研究成果和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选题服务,因而这些论文都会在博士论文的引言中出现。文献梳理要客观,问题是你发现和提出的,综述的框架也是你构建的,但陈述的材料是前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也是思维训练,要有个逻辑框架,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这种界定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核心概念,而且也便于他人对你的研究结果加以检验。引言中的经典性或标志性论文还会在“讨论”中出现,因为要论证研究结果是否证实或证伪了假设。但是要注意,学位论文对他人论文的引用不宜过多、过于频繁,否则就有抄袭之嫌!

实验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对于要证实什么或证伪什么,应心中有数。要弄清楚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因变量、什么是控制变量,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编制问卷,最重要的是理论建构。质的研究也有类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书出版,例如彼得・哈里斯著、吴艳红等译《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郭秀艳著《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邱皓政著《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安德沃和肖内西著、洪兰和曾志朗译《心理学实验研究法》(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杨国枢等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伊凡希雅・莱昂斯、阿德里安・考利主编,毕重增主译《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有选择地阅读。

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要紧扣主题,用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切忌大而无当或文不对题。摘要是一篇论文的门面,写不好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写得好,是给自己增添光彩。博士学位论文是一项系统性的科研成果。摘要应当反映这项成果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主要内容,特别要突出其创新性的内容;摘要应当以客观、扼要的方式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以第三人称陈述,不要用“本文”、“笔者”、“我们”等词语,不要用图、表和不规范的术语,也不要引用参考文献。总之,摘要应当是连贯的、自成一体的、反映主题的、实事求是的、没有空话的、吸引眼球的。关键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题目上的主要术语,第二层次是模型、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术语,第三层次是结果和结论的主要术语。怎样写好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习时的最大挑战。

言为心声。做学术报告,像鸡啄米似的不停地看稿子,听众能听懂你在讲什么?我建议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学习“百家讲坛”中专家的讲课技巧。在讲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有说服力的、吸引人的例子,这样才能做好学术报告。做学术报告首先要熟悉内容,做好PPT。博士生学习教学技能有好处,将来教学时可以将科学精神、科学品格传递给学生。教学中需要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讲课是一门艺术,这项艺术是学得会的。

三、修养是成功人生的桥梁

(一)立志与养成好学风

博士生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应该立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师长、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热爱祖国和人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义务和责任。博士生肩负着为人类创造新知识的使命,如果连一点点新想法都没有,只知道跟随外国学者的思路走,给他们积累资料、加注脚。我们培养出来的博士都是这个样子,中国的心理学还有什么前途?我希望我的学生有成为大家的愿望,努力培养自己在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不仅使自己具有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要有理想、有责任感、有行动能力,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积极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目前我国心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也与我国五千年积淀的丰厚文化不相称,我们很少有自己的理论和模型。中国心理学界有的人很怪,以引用外国人的论文为光荣,即使我们的学者早已发表该研究领域的论文也不引用。这不仅是自卑心在作怪,而且也是缺乏职业道德的。我们的研究生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雄心壮志,把我们中国的研究报告送到国外去发表,把自己的话语表达出去。我们实际上也是做得到的。中国人的心理学要研究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在知识上有创新,在应用上有进展。在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的初期阶段,研究成果可能很难得到外国学者、甚至中国同行的认可,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学术自信,不要妄自菲薄。

做学问不是赶热闹,不要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要做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要认识到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不要人云亦云。做研究不一定要达成共识,我们做我们自己的,在整合多项研究时,要从一个大的方向进行整合,不能失去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科学研究贵在坚持,不能“放一枪就跑”。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合理,持之以恒就有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成就,在该领域取得领先的地位。

我希望研究生养成“勤奋,严谨,创新,求实”的好学风。成才的决定因素是勤奋,没有吃苦精神做不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勤能补拙,勤能促智。勤奋就是科学地管理时间,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我。严谨就是严密谨慎,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都是做好科研的必备条件。“创新,求实”与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道理:改革开放,首先要解放思想,然后是实事求是,摸着石子过河;搞科研,首先是要有新假设、新思路,然后是小心求证、实事求是。没有新假设、新思路不可能出像样的科研成果,而勤奋、严谨是产生新想法、新思路的前提条件。

(二)成为健全人格者

健全人格即完美人格,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仁(仁爱宽容)、义(正义奉公)、礼(尚礼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诚实守信)以及忠(尽忠报国)、孝(孝亲敬老)、廉(正派清白)、耻(做人底线)、勇(肩负大义)等都属健全人格的品质。这些完美品质,既是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人格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博士学位是国家的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应该义不容辞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健全人格者。我相信你们会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和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性格决定命运”。学习心理学,要学以致用。用所学的人格心理学等知识来分析自己的性格有哪些优点哪些弱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制定计划来优化自己的性格,即克服不良性格、实现从不良性格向优良性格的转化。性格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优化性格也会是一个过程。总的原则是:性格修养起步不宜要求过高,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要从改变行为习惯开始,然后到改变不良性格;从理性地控制情绪开始逐渐到优化性格。我在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时曾做过一件事:通过科普向大众传播培养健全人格的知识以促进心理和谐。从2007年开始我与当时的研究生一起撰写了一本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这本书阐述了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正直、诚信、爱心、乐观、信念、毅力等性格的特点、形成及其对心理和谐的作用。它可能有助于优化性格。博士研究生应该会做科研、会教学、会做科普工作,全面发展。写好科普著作是很难的。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在做人、做事上加强修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自我修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为自己加分,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研究生。

整理者的话:每逢周二下午,西师街综合楼多媒体教室,黄希庭先生都要在此召集门下研究生交流讨论学习所得。虽冬寒酷暑、假期不休,但学生们每每恭谨到场,另有其他导师的学生也常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成为“常驻”参会人员。学生们踊跃发言,乐此不疲。个中缘由,主要来自先生对汇报者陈述的研究设想、进展等等进行点评时的随谈。黄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先生对学生报告的点评,穿插着他对科学研究的真知灼见,对培养优秀研究生的睿智思想。先生的语言有时简洁明快,有时诙谐幽默,有时又富含隐喻。聆听先生教诲,让人精神振作而产生思考、创造、贡献社会的愿望。毕业在即,我们整理了三年来记下的黄先生在报告会上的精彩随谈,题为“谈科研、学习与修养”,经先生审定,予以发表,感谢先生的培育之恩!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内隐学习,内隐记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整合。

分类号B842

1 引言

众所周知,心理学有着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则更是如此。

早在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Locke就曾用“观念的联结”来描述学习和记忆的产生过程。其中,“理性”的联结相当于学习和记忆的意识过程,而“偶然”的联结则类似于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1]。实验室关于学习和记忆无意识过程的研究证据最初来自Ebbinghaus(1885)[2],这位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在运用节省法测量记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记忆的第三大类――无意识记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方法学上的困难,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它们隐匿在“冰山”之下,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存在。

无意识过程作为心理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则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68,1974)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以及其他实验中陆续发现了无须意识参与的记忆过程[3]。此后,Graf和Shacter(1985)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正常被试中也验证了这种记忆过程的存在,并称之为内隐记忆[4];与之相对,研究者将那些要求意识监督的记忆过程称为外显记忆。在内隐记忆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操纵被试、注意、年龄、智力等因素)出发,致力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因而形成了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的逻辑,即“分离逻辑”[5]。分离逻辑一方面促进了内隐记忆在其实验室任务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也使作用于记忆的意识、无意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实验中。

事实上,相比内隐记忆,学习的无意识研究似乎更早一些。1967年,Reber采用人工语法范式揭示了人类学习的无意识过程――内隐学习[6]。内隐学习最初的实验证据建立在它与外显学习的分离基础之上,研究者通过操纵人工材料(人工语法、序列规则、动态系统等)的难易程度[7]和学习、测验条件来分离学习的意识、无意识过程。尽管内隐学习在早期研究中表现出与外显学习截然不同的性质,但是在学习任务,特别是自然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中,二者总是同时出现、相互作用,正如郭秀艳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可能包含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8],这促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发掘学习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动态”关系[9]。

在此,《心理科学进展》特意组织了“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专栏,其中收录了“内隐学习研究40年”、“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等7篇文章,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当今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趋势,从微观上了解该领域新兴的研究方法,进而促使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放异彩。

2 专辑论文介绍

自创立人工语法范式以来,内隐学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讨都得到了持续的深入和发展。第1篇论文“内隐学习研究40年”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本质特征三条线索出发,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精炼的梳理,也为今后的研究趋势探明了方向。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代表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它们在经历了近40年泾渭分明、互不干扰的研究历程之后,逐渐走向整合。第2篇论文“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势”结合二者的定义、经验类似性、理论框架和实验研究等多方面的证据,论述了它们整合的必要性以及相应途径,促使学习和记忆无意识研究的全面进行。

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一直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第3篇论文“内隐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以序列学习范式为例,从“双注意机制理论”、“抑制表达理论”和“干扰外显学习成分理论”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内隐学习与注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注意的“动态”特征,为研究内隐与外显学习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启示。

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不断完善,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借助于ERP、fMRI等仪器来研究心理过程的神经生理表现。第4篇论文“从神经成像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通过回顾内隐记忆的神经成像实验,发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分不仅表现在行为的层面上,还表现在神经生理的激活区域上,这些研究为探明记忆的意识和无意识过程提供了条件。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5篇论文“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通过回顾有关启动效应的认知行为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功能成像研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并在反思中提出了建立计算认知模型的迫切性。

为了探讨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心理机制,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计算认知模型来模拟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第6篇论文“内隐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内隐学习的适用性出发,通过分析和论证神经网络模型的工作原理、特征和运用实例,为今后模拟内隐学习的行为实验和探讨内隐学习的底层机制提供了保证。

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似,CLARION模型也是一种用于认知模拟的计算模型。第7篇论文“CLARION模型:内隐与外显技能学习的整合”以技能学习为例,通过设置内隐和外显加工两个层次来模拟学习记忆过程,对意识和无意识过程进行了定量的计算和分析。

3 研究展望

在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过程中,不仅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也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1)多重记忆的划分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思想渊源已久:信息加工学说按照记忆的储存时间将其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Tulving按照记忆信息的类型将其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10]。从记忆的底层机制出发,并为多重记忆系统提供实验证据的则是内隐记忆的研究,根据记忆加工过程中意识的参与情况,记忆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多重记忆系统的建立促使记忆在更多方面进行分类,例如按照记忆的时间指向将其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按照记忆提取的真实程度将其分为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等。

(2)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带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意识革命,1986年,Weiskrantz报告的一例盲视病人促成了无意识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无觉察知觉;随后,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ji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将无意识研究扩张到了社会认知领域。当前,无意识这一概念已迅速蔓延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吸引着越来越的研究者参与其中。

(3)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一方面使原有的实验室研究方法衍生出更多的变式,例如用以研究内隐学习的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SRT)任务就类似于原来的选择反应时,通过被试对随机序列和固定序列的反应时差值来获得内隐学习效应[11];另一方面,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实验思想和具体方法,例如用以分离不同心理加工过程的实验性分离假设:当同一自变量使不同的测验任务有不一致的结果,就可以推断完成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加工过程存在差异。分离逻辑促进了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区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为建立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作出了贡献。通过设置、调节神经网络的相应参数,研究者就能够从网络结构的变化趋势推测学习和记忆的共同心理加工过程。

(4)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建立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因此探讨学习记忆过程所对应的神经生理变化情况就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随着神经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研究已经能够在进行心理实验的同时,借助神经心理学和ERP(Event-based 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眼动记录仪、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脑成像技术准确记录被试的生理反应,为学习、记忆实验中行为指标的解释提供更有力的证据[12]。

40年来,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进展:研究内容从实验室的人工材料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对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表面特征的探讨深入到逐渐统一的底层机制;研究方法从以往的人工语法范式、序列学习范式发展到具有高度生态意义的真实材料研究范式,从借助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对意识、无意识过程的推断演变成加工分离程序对意识、无意识成分的直接计算,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直接模拟。总之,方法学上的进步和理论上的深入将促使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揭示出越来越多的人类心理奥秘!

参考文献

[1]洛克 J著. 关文运译. 人类理解论. 北京: 商务印刷馆, 1983

[2]杨治良, 郭力平, 王沛等著. 记忆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22~223

[3]Warrington E K, Weiskrantz L. 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 Neuropsychologia, 1974, 12: 419~428

[4]Graf P, Schacter D L.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new associations in normal and amnesic subje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5, 11(3): 501~518

[5]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 1967, 77: 317~327

[6]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63~469

[7]Yong-Wook Shin, Joong-Sun Lee, Oh-Su Han, Bou-Yong Rhi.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es on implicit learning.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2005, 50(2): 175

[8]郭秀艳.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评述.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185~192

[9]郭秀艳, 杨治良, 周颖. 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非文字再认条件下. 心理学报, 2003, 35(4): 441~446

[10]Tulving E, Schacter D L. Priming and human memory systems. Science, 1990, 247(4940): 301~306

[11]Nissen M J, Bullemer P. Attentional requirements of learning: Evidence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7,19(1): 1~32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国 心理学 高等教育

英国的本科生教育一直以来被世界公认为最优秀的教育系统之一。总体上,其在教学管理上具有方法科学、态度严谨、高效率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等特点。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和科研水平上,英国的大学也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因此,通过分析英国大学的心理学高等教育模式,并与国内心理学专业教育进行比较,对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提高中国高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是一所建于1876年,并于1909年得到皇家特许授权,与牛津、剑桥等大学一起,享有崇高的教学和研究声望的综合性大学。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排名中,该校心理学专业位列第四。通过在该校心理系为期一年的访问工作,作者对该系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教育模式和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

本文通过对英国心理学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特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我国心理学专业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一、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制、课程设置

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只有3年,除最后3个月时间是毕业设计外,其余时间均安排专业课授课。虽然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制较短,但由于其课程时间设置上集中且课程量大。比如,除中午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外,其余时间均有可能安排专业课,加上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使得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偏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课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与国内大多数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在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期间的主要课程包括有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基础课,另一类是专业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作为整个心理学专业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专业通识课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均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国内课程设置上一般把专业通识课放在较高年级课程中。

2.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尤其重视目前的心理学主流学派――认知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介绍。除了在本科一年级有一门“认知心理学”课程外,在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中还分别有专门针对“记忆”、“知觉”、“语言”等目前认知心理学领域较为热门研究方向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系统地掌握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3.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心理学实验课程是整个本科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国内也有的“统计方法”、“实验心理学”等课程外,还专门开辟了“认知模型”、“高级统计方法”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较为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4.由于英国不同的心理系各有其特色研究方向,因此,对高年级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还设置了与本系特色研究方向较为相关的课程。比如,在布里斯托大学心理系就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发展障碍”、“营养和行为”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有助于许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校或其它学校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

5.除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外,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还有很大的自可以选修其感兴趣的课程。而这些选修课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学科内,包括医学、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都可以选修,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学习质量,学校一方面对于每门选修课都明确提出了预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课程,同时还会有专门的选课导师对本科生的选课进行指导。

二、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风格、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英国高校高度重视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年开始,每名学生都会有一本学习手册,该手册中对本学年开设的所有课程学习目的以及课程内容时间进度进行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把握课程学习进度并及时检验各阶段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

具体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所有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模式主要分为“讲课式”和“研讨式”。讲课式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专业通识课,由教师对各章节知识进行系统讲述,一般讲课式模式都采用大班集中上课的形式。比如,社会心理学。与讲课式模式不同,研讨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由教师首先进行背景介绍,然后抛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者事先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由学生分组或者依次进行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由于研讨式授课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对讲授课程进行充分预习,看大量的研究文献做充足准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内容上,除教材内容外,每门课教师会为学生列出学习本门课程需要阅读和参考的书籍。在每次上课之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文本的形式获得教师上课的幻灯教案,以便学生在课前对本次课堂的内容进行预习准备。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已有的经典知识,更多的时候只是对知识点中的要点或者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而把大多数书本上的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自己学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师上课时的效率。除了参考书籍外,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还为学生选择了大量最新、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成果文献让学生阅读或进行讲解,尤其是对一些目前存在的学术争议通过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

在教学风格上,由于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发言踊跃,学生对讨论的话题轮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授课风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利,学生并不是很被动得接受到知识,而是在一种互动中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当然,这种教学风格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具备该专业领域较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接触最新研究前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这种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

三、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考核方法和体系

相对于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试成绩的方式。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能力,体系多样化的特点。在考核方法上很少有课程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而多数采用如研究设计、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学生最后成绩的主要依据。

对于每次学生的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教师都会认真地进行批改,除了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打分之外,教师还会对论文中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点评。由于在研究设计和课程论文的评分过程中,教师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很多考试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正确答案。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过程中并不能简单照搬书本中的知识抄袭拼凑,而是需要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然后结合对当前问题的分析产生既有逻辑依据又带有明显学生个人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严谨、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加强。

此外,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从考核体系中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中,不但有要求每名学生必须独自完成的作业,还有一类是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组作业。由于小组作业的成绩也将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计入总分。因此,每名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进程中按照分工承担自己相应的工作,最终在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共同合作努力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

四、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源

在硬件资源上,学校图书馆和各系大楼内,都有供学生免费使用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均能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学校各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还能免费下载大约12000多个论文数据库,其中仅心理学领域期刊就有近200种。通过查阅这些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期刊文献,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开拓研究视野,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大有裨益。

在软件资源上,由于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该系在学年一开始发给学生的学习手册中均详细注明了每门课程专业教师和助教的联系方式以及这些教师每周固定的答疑时间,学生有关于专业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向教师咨询。除此以外,手册中还对系里每名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感兴趣研究方向的教师联系,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通过这些措施,专业教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作用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另外,该系每年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机会。学生既可以参加系里邀请的各领域专家讲座、报告会,学校或一些研究基金会还会资助学生出外参加各种学术论文报告会。通过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开展科研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很多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研究论文。

在其它方面,学校为全校学生开设有各种免费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中,既有针对非英语母语学生的语言提高班、也有针对所有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培训班等。另外,学校计算机信息中心还制作了大量针对本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计算机软件使用教程提供给学生,比如,office办公软件以及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这些学习资源都为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五、英国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上述对英国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的分析,对我们每名国内从事心理学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英国和我国具有不同的国情,如何更好地借鉴英国心理学专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方面

英国的心理学专业教育模式对每名心理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需要具有非常扎实全面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知识,应该是对于整个心理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把握。同时,教师还必须紧跟当前最新研究前沿,掌握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能对本领域学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把握。最后,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亲和力。因为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感,才能使教师真正把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从以上方面来看,通过合理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关键。

2.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

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作为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人才的关键,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相比于国外心理学专业学生,国内学生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为何有很多国内学生到英国读书,感觉难以适应的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英国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少、课堂时间短,但由于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均感觉到学习压力要远远大于国内的学习要求。

要缩小国内学生与英国学生在以上方面的差距,培养学生养成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单向传授式教育模式以及单一的成绩考核方式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抱以投机取巧、片面追求高分的不良心态。因此,如何使学生建立认真努力、勇于进取的学习理念,从而使学生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是需要全体教师包括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管理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3.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方面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加大,国内心理学专业学生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英国心理学专业学生,国内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最新进展的机会和可利用资源还相对较少,其中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也包括可利用的教师智力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以及学术兴趣。因此,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改善学生的学习资源条件,最大程度上为保证培养具备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而服务。在这些方面,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育体系已经有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值得管理者去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薛晓燕,张向前.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90-94.

[2]田洪芳.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8,(34):72-74.

[3]汪怿.英国高教改革的最新动向[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43-46.

[4]陈韩晓.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4,(2):83-85.

[5]杨爱英.中英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9(9):172-174.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超越,容纳,生命力。

分类号 B849

1 要超越自己原有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容纳一切自己没有学习过的东西

1978年陕西师范大学恢复心理学教学工作。虽然当时陕西师范大学己经划归教育部直属,但心理学教研工作只靠五、六个50年代毕业的年近五十的教师,没有教材、没有仪器、没有实验室,大家凭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事业、对心理学专业的满腔热情,全力以赴、拼搏进取,决心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在这五、六个人当中,虽然有的人在北京、上海读过心理学研究生班,有的人还经过苏联专家的直接培养,但这些人只是由原苏联的捷普洛夫《心理学》和斯米尔诺夫《心理学》引入心理科学殿堂的。当时的老师们只是在字里行间介绍过一些西方心理学的情况,我们也仅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做过一些诸如“一年级小学生识字心理分析”、“三年级小学生阅读心理分析”、“小学生朗读和默读的比较研究”等实证研究。

为了超越已有知识的局限,我们去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地学习、进修,争取和国内同行们协作,积极参与中国心理学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回顾和总结了建国30年来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们撰写了“中国心理学三十年”[1]和“中国发展教育心理学三十年”[2]二篇论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于是又把精力集中在挖掘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遗产上,发表了“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心理学遗产的研究”一文,后被收入潘菽、高觉敷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3]一书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文化积淀,既有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精华,也有一些迷信的、束缚人思想的糟粕,为此我们又发表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体系必须贯彻实践第一的观点”[4]等坚持提倡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文章。为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心理学家刘泽如教授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我们还编写并出版了《刘泽如心理学文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5]一书。

与此同时,我们还和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的同行们一道编写了《普通心理学》[6],为加强心理学教材建设迈出了第一步。在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帮助下,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建立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完备的心理学实验室。经过努力,1989年我们因为心理学学科建设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2 要超越自己的视野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容纳一切个人不熟悉的事物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各行各业需要心理科学的呼声日益迫切。省委机关干部要学习心理学,各地、市县级干部要学习心理学,不少厅局干部也要学习心理学,我们都尽力一一满足,并为此编写了《人事心理学》、《中国当代领导心理》和《组织人事心理学》等书。为了省市党政机关选拔公务人员的需要,我们参与了从副厅级到处、科级,以及各厅、局一般公务员的选拔工作。由于我们采用了心理测量手段,增强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人事部和省市主管领导的赞扬及广大群众的支持。

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学习心理科学和解决工作中、生活中困惑的需要,我们经常组织心理学家参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社会调查、社会教育、时代广场、青少年教育等栏目的制作。同时,还出版了《梦――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7]一书,并发表了“气功文化的社会心理分析”[8]等文章,对“气功大师”的荒谬表演进行了科学剖析,对社会上流传的愚昧迷信观念作了批判澄清。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虚无主义观点一时弥漫海内外,我们在广泛访谈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人的性格》[9]一书,立足于公平地评价中国人,既指出了缺点和不足,也充分总结了优点和长处,坚持扬长避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此书当时得到海内外群众支持,曾获得国内外奖励。

在体育界,由于当时心理训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应体育界的要求,走入赛场参与心理训练。1983年帮助陕西省小口径步枪射击队荣获第五届全运会全国冠军,1988年又帮助李朝阳(小口径步枪射击)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超世界纪录。并连续发表了“关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关于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文章,出版了《实用运动心理训练》[10]和《心理顾问》[11]等手册。

省市财政系统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国财会知识竞赛,、省军区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军军事知识竞赛,要求进行心理训练,我们也都尽力地一一满足。为适应火车运送旅客日益频繁的需要,我们协助西安铁路局客运段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心理学研究生、青年教师跟车调查、体验,撰写了《旅客与列车乘务员心理》[12]一书。还协助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进行了“海关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交往的相关研究”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员工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与成就动机的比较研究”,帮助中国民航系统进行人员素质的培养训练。

为适应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我军官兵的素质,我们编写了《军人心理学》[13]、《武警心理学》[14]、《军队管理心理学》[15]等教材,以帮助有关部队学习心理科学;同时,我们还在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研制开发了“多功能心理测试仪”,被我军确定为选拔飞行员的常备仪器。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用比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基础教育研究。撰写了中师心理学实验教材《心理学》[16]、《小学教育心理学》[17]、《学前管理心理学》[18]、《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读本》[19]、《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读本》[20]、《中学心理素质教育》[21]教材初中1~3年级共6册、《小学心理素质教育》[22]教材3~6年级共8册,以及《心理健康教育》[23]教材小学3~6年级、初中1~3年级共14册,另外还组织编写了《中学生心理咨询丛书》[24],并帮助全省和兄弟省的中小学培训心理学教师。

3 要超越地区、超越国界,容纳先进地区、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为了更好地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心理学科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除派人去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访学外,还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心理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说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更成功。1994年 4月经国家教委外事司批准,在陕西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心理学的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70多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近百篇,会后出版了《心理学的应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5]。1996年4月又经国家教委外事司批准组织召开了“个性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160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90篇,会后出版了《个性与教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6]。1999年4月再次经教育部批准组织召开了“心理素质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170多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206篇,会后出版了《心理素质与教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7]。通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交流了信息,提高了认识,推动了心理学科的发展。为了扩大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学术交流,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仅陕西师范大学就从全国各地招收了20届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校都先后设点在全国招收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特别是第四军医大学,在1998年设立陕西省第一个,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心理学博士点,已从全国招收4届15名博士研究生。此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省也不断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引进心理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也派出大量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张述祖教授曾说:“我们身在外地 (指不在北京和发达地区)的心理学工作者不可能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只能根据社会需要和我们现有条件去努力,只要尽心去做,总会有成效的。”几十年来,我们的确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个心理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学习,要大胆地超越自己原有水平和知识境界,容纳一切我们自己不熟悉和不具备的东西,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我们的心理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在发展变化,我们国家也在发展变化,在心理学界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如,中国心理学赢得了2004年在北京举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主办权;国家科技部根据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国际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我国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等综合状况,已将心理学确定我国18个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批准心理学为国家一级学科。

我们的心理科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大量的中青年心理学家在茁壮成长,肯定是一代胜过一代。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心理科学肯定会得到空前大发展的。

参 考 文 献

1 陕西师大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中国心理学三十年.心理学报,1979,(3):255~365

2 陕西师大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中国儿童教育心理学三十年.心理学报,1980,(2):127~134

3 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1~9

4 杨永明,李殿凤,欧阳仑.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体系必须贯彻实践第一的观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2):7~11

5 李养林,殷培桂,郭祖仪,方俊明.刘泽如心理学文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6 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编.普通心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7 欧阳仑,王.梦――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8 高尚仁,欧阳仑.心理的应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164~168

9 欧阳仑.中国人的性格.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 欧阳仑.实用运动心理训练.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11 欧阳仑.心理顾问.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2 欧阳仑.旅客与列车乘务员心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3 欧阳仑,杨瑞卿.军人心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4 鲁英,林英家,李俊,欧阳仑.武警心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4 欧阳仑,杨瑞卿等.军队管理心理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16 郭祖仪等.心理学――中师实验教材.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2

17 郭祖仪等.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8 王有智.学前管理心理学.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5

19 欧阳仑.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读本.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

20 欧阳仑.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读本.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

21 欧阳仑.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共6册).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1999

22 欧阳仑.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共8册).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1999

23 欧阳仑.心理健康教育(陕西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3~6年级、初中1~ 3年级).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24 王淑兰等.中学生心理咨询丛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5 高尚仁,欧阳仑.心理学的应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26 高尚仁,欧阳仑.个性与教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

27 欧阳仑,高尚仁.心理素质与教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

SCIENTIFIC PSYCHOLOGY’S LIFE ENERGY LIES IN

TRANSCENDENCE AND ACCOMMODATION

Ouyang L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Abstract

Scientific psychology stepped into China at the end of 1900s.It has been developed quickly from 1978 after some frustration. At present, psychology has been flying colors during the 20 years' reformation. The tasks of psychological workers are going ahead from their limited knowledge field and consisting of some new information. The psychological workers are also asked to go out from the labs and the campuses at the same time facing on society. They are necessary to transcendent the districts and the countries, accommodating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from advanced districts and countries. All the aspects above can accelerate psychology science which will shows the powerful life energy in the future.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7-04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准确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全面,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第一,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7-12.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7-04.

[3]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轮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靳宇倡,秦启文.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简评[J].心理科学,2011(4):1017-1023.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著作类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以“(科学)创造心理”为主题的著作,以“科学意象”为题名的研究,以及若干包含在“科学学”编著下的文字。

(一)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

30余年来,国内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只有两本,且均为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王极盛先生所著,分别为《科学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和《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王极盛将科学心理学分为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心理学四个方面[4]。在书中,王极盛从七个方面对科学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即智力因素与科学创造;非智力因素与科学创造;科学创造心理的特点、要求、类型与方法;科学创造中的灵感、梦境与机遇;科学创造的群体心理;科技人才的心理问题;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中的心理问题。《科学创造心理学》一书则是王极盛采用心理自我评定与心理调查等方法,对我国700多名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科学管理心理学的定量研究。全书共三大部分,即我国科技工作者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研究;科技创造心理的定量研究;科技管理心理学的定量研究。该书最后一章还强调了维护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以“(科学)创造心理”为主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创造心理学”“创造性思维”“创新心理”类的书籍数量极多。这些著作充斥于书店、图书馆及网上书店,非短时间所能鉴别清楚。只能说,国内有许多与科学创造心理有关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调查研究及切实的调查访谈,所有这些都非笔者所能妄断,还需有兴趣的同仁细细地琢磨品定。但也不可否认,在此领域中确有一些典型的研究①:如周义澄著的《科学创造与直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章士嵘著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人民出版社,1986)。

(三)以“科学意象”为主题的研究

国内以“科学意象”为主题的著作到目前为止只有一部,即李继宏等所著的《科学意象》(科学出版社,2007)一书。该书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科学意象的概念、科学意象方式及相关案例、科学意象与科学进步的关系、科学意象的心理机制分析、科学发现的案例分析、科学意象的培养。作者从心理意象的角度分析了科学灵感及科学理论的创造,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在作者看来,“一切科学思维,特别是创造性科学思维都是通过科学意象进行的,科学意象是连接科学思维和感觉的中间媒介。”[5]

(四)“科学学”编著中包含的“科学心理学”

国内学者对“科学心理学”的论述,还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些《科学学》编著之中,具体有:(1)关西普、季于林、陈士俊、王树恩四位主编的《科学学纲要:理论科学学基础》(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18—127页),该书第三章第六节名为“科学家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因素对科学创造的重要性。(2)田夫、王兴成主编的《科学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83:307—332页),该书第十三章名为“科学创造的心理学问题”。(3)夏禹龙、刘吉、冯之俊、张念椿、孙章五位编著的《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3:243—275页),该书第八章名为“科学与心理”。(4)徐纪敏著的《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62—424页),该书第七章名为“科学创造心理学”。(5)杨连生编著的《科学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该书第六部分以15页篇幅论述了“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此外,这个时期许立言、张碧辉、郑羡琦编著的《科学学概论》(情报科学杂志社,1981)和金良浚编著的《科学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1983)也对科学心理学有所涉及。这些教材对于科学心理学的关注主要放在:科学创造过程的心理规律与特点,科学工作者的智力及个性心理特点,科学工作的集团心理特点,科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心理学原则等方面。

二、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论文类研究

(一)“科学心理学”类的论文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以“篇名:科学心理学”的“精确”方式查找(时间段为1979—2014.8),共检索出期刊论文63篇。经过逐一排查,最终确定与主题实际相关的论文只有10篇。其中4篇书评,3篇论文,2篇译文,1篇硕士论文。其中,4篇书评是对王极盛先生《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创造心理学》两书的评论,这里不再赘述。3篇论文为:(1)朱导之《科学心理学》,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年第1期。(2)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几个问题》,载《科学管理研究》,1984年第4期。(3)王极盛《科学心理学的计量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年第9期。这3篇论文主要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探讨了科学创造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相关心理规律特点的关系。两篇译文分别为:(1)[美]R•D•特温内、M•E•多尔蒂、C•R•迈纳特《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载《世界哲学》,1985年第3期第50—53页。该文是由彦冰摘译三位作者主编的《论科学思维》(1981)一书的导论。文章分别从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科学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科学心理学当时的研究状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苏]T•维诺格拉多娃《科学心理学对科学学的贡献》,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35—36页。该文由亦路翻译。文章通过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哲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的脉络关系的梳理,说明科学心理学所具有的意义。一篇硕士论文为山东大学科学哲学专业2013届的毕业生寇瑜所作,题目为《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的新方向》(指导教师:王华平副教授)。该文可谓是当前国内“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新体现,也是当前对“科学心理学”论述最为专业的一文。论文在梳理已有科学论述的规范进路、历史进路、社会学进路的基础上,从科学认知史与社会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心理学作为科学哲学新方向的可能路径与价值。同时,从该文中看到,国内已有学者开始专注于“科学心理学”研究,寇瑜的导师王华平已有书稿成稿———《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心理研究》待出版[3]。此外,另有4篇非期刊论文也是对科学心理学的专门探讨:(1)王极盛《谈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管理》,世界出版社,1980年。(2)王极盛《科学心理学的某些研究》中国心理学会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编,1981年。(3)王极盛《科学工作者科学活动的智力基础》,全国科学学第二次学术会议资料,1980年。(4)王极盛《创造性活动中的灵感》,全国科学学第二次学术会议资料,1980年。

(二)“科学意象”的论文研究

科学意象是近年来国内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研究者承接美国学者米勒《科学思维中的意象》一书的后续,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即有学者开始了科学意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主要有期刊论文4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1篇。分别为:(1)李继宏《科学意象初探》,载《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1—20页;(2)李继宏《科学意象初探》,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19卷第2期第18—23页;(3)赵伶俐《艺术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创造活动心理图像异同的理论与实证构想》,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第104—110页;(4)滕瀚、赵伶俐、汪宏《心理学视域中的科学意象研究》,载《科学学研究》,2009年(S2)第285—288页;(5)郭彦霞《科学意象教学对小学生概念学习影响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滕瀚《科学意象加工水平对高中生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的影响》,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李继宏的论文主要通过科学意象的案例分析———彭加勒的听觉意象、爱因斯坦的视觉意象,以及海森堡的数学调节意象进而揭示科学意象具有创造性的原因。赵伶俐则直接将意象看作是意义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体,是创造性活动不可或缺的逻辑基点、加工方法、过程与结果。郭彦霞在论文中指出:概念学习是科学认知的基本过程;在认知过程中“意”和“象”具有共存性;在概念中“意”与“象”具有交融性;概念学习与科学意象的认知加工具有协同性。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科学意象的研究已经起步,目前主要由李继宏、赵伶俐及与他们具有学缘关系的研究者展开。

三、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困境解析

(一)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还很不足。在横向比较意义上,它远不如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等临近学科。在纵向意义上,30余年来尚未取得根本性的进步。以10年为一个时段进行划分,我国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呈现出平缓斜坡状的“U”字形。相对而言,20世纪80年代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著作、论文成果较多;而90年代,科学心理学则呈现为低谷状态:既没有著作出版,论文数量也极少。2000年以后,无论是科学意象研究,还是王华平、寇瑜等对“科学心理学”的专门理论探讨都呈现出新的气象;而赵万里等撰写的《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一文,则代表着中国“科学心理学”自主性探索的一种尝试。就不同时段的研究者构成而言。20世纪80年代只有王极盛先生(心理学者)出版了两本专著,撰写了至少6篇科学心理学论文。周义澄、章士嵘先生则主要为自然辩证法的专业背景。至于其他《科学学》编著者,也多非专业心理学学者。20世纪90年代,科学心理学淹没在学术大潮中,很少听到它的声音。只有亦路翻译了《科学心理学对科学学的贡献》一文(1991);此外就是作为大学物理学教师李继宏撰写的两篇同样题为“科学意象初探”的论文。2000年以后,除李继宏等出版了《科学意象》一书(2007)外。赵伶俐及其学生滕瀚、汪宏、郭彦霞为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教授及博士、硕士。其他人如赵万里教授则为科学社会学专家;王华平、寇瑜等则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研究者。总之,三十余年来科学心理学在我国并未产生广泛影响,也未能成为一门正式学科。无论是研究成果、研究队伍还是对外界的影响度方面都很小。早期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心理学、科学管理与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者,近年来则多是一些心理学、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专业的学人。在研究主题方面,早期研究者多围绕科学创造心理而展开,附带性地介绍科研管理心理与科学集体心理方面的研究。值得说明的是,2013年发表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1期的《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一文,代表了国内学人进行科学心理学自主性研究的一种探索,是对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自觉尝试。同是这一年,寇瑜的硕士论文《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的新方向》的完成,其导师王华平有关科学心理学书稿的完成,都是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开始兴起的丝丝迹象。当然,这只能说明科学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萌芽、生长。至于它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还有赖于国内其他相关学者的加入,依赖于国内学界的认同与支持。

(二)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原因解析

从上可见,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在笔者看来,导致此种困境与不足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本身的困难与复杂性。具体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由于个体意识一直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是一种“意识流”(詹姆斯语),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内隐发生的。即使科学家对自己本人的意识都很难做客观的记录,而对于想要研究科学家心理的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科学家的心理一直处于黑箱或灰箱的状态。二是就研究所需的专业背景而言。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需要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心理学的专业背景,需要同时具备自然辩证法与心理学的专业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致力于此。然而当前国内的真实状况是,真正具备此种条件并准备致力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学人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难以产生高水平、具备醇厚价值的研究成果来。第二,学术研究的本土性缺失。这乃是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多是从西方引进的,科学心理学亦是如此。由于科学心理学在国外诸多“科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未能成为一门显学,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心理学都没有产生系统的研究成果,亦缺乏广泛持久的学术影响。而国内学者对西方学科的研究主要靠译介西方著述,多采取介绍、评论、解读的方式进行,缺乏本土化的持续努力。因此,“源头”的枯窘,自然导致“河流”的难以丰沛。20世纪80年代虽有王极盛先生对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开创性努力,但是却缺乏后来者的接续支撑。科学心理学研究在我国依然缺乏它自己的本根。第三,我国的科学心理学尚未形成研究共同体。就当前我国元科学研究学术队伍的发展状况而言,已有专门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等研究群体,也有总名为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或“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建制与研究活动。这些都稳健地支撑着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STS的学术发展与知识累积。然而,国内对科学心理学进行专门、持续研究与关注的人还很少。元科学研究者关心更多的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研究始终处于少有人问津的地位。因为没有学术研究共同体,没有“无形学院”(戴安娜•克兰语)的支持,自然很难支撑起科学心理学持续稳健发展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萌生、兴起,到90年代科学心理学的近乎销声匿迹,再到21世纪头10年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缓慢发展,最后到2013年以来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一丝新气象,构成了30年来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历程。总体而言,我国的科学心理学发展还很不足。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包括:研究对象及研究所需专业背景的复杂性,缺乏持续的本土性研究努力,尚未形成研究共同体。而我国的科学心理学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在自主性探索方面做持续不懈的努力,同时还需真正有志于此的研究者的加入与支持。

上一篇:心理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