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计生统筹意见

时间:2022-07-26 06:46:29

人口计生统筹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2号,以下简称《决定》)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陕发<****>1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稳定我市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全面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准确把握新时期人口问题的重要战略地位。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自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我市少生人口80多万,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充分认识新时期我市面临的人口形势。当前,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是好的,但也要看到人口形势依然严峻。21世纪上半叶,受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我市将先后迎来总人口、流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四大高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相互交织,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今后十几年,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婚配对象逐渐增多,政策内出生人口有所回升,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2万—3万;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人口总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建设西部强市的人才需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猛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剧增,管理难度加大;面对复杂的人口形势和挑战,一些地方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视程度有所减弱,经费投入不到位,基层工作薄弱,机构和队伍不稳定;部分领导对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盲目乐观,松懈麻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识不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局面尚未形成。

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我市实现“三大目标”、保持跨越式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毫不动摇和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任务

3、明确新时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面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切实保障人口安全,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明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应把握的原则。一要坚持“四个不动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要坚持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形成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四要坚持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人口发展目标和政策,不搞一刀切;五要坚持强基固本。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和完善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四位一体”的管理与服务网络体系;六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开创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5、明确新时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到“十一五”末,全市85%的县乡基本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

――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决制止不符合政策生育,切实消除生育反弹的各种隐患。到2010年,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365万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5%以上。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强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政策措施,通过3—5年的专项治理,遏制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趋于合理。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科学制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落实免费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制度,到2010年,力争将我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流动育龄人口在流入地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发展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三、强化措施,统筹解决我市面临的人口问题

6、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形成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题栏目,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总结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中等以上学校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纳入党员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创作生产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品及文艺作品,加强婚育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农村基层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完善现有的法规规章和制度,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悖的规范性文件,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给予行政处罚和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予以公开揭露。特别是享受了政府奖励、补助或资助等优惠政策后又违法生育的,除收回政府累计给予的奖励和补助资金外,要按规定予以重处。对有执行能力拒不缴纳的,由法院按照司法程序强制执行。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全部用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坚持依法行政,广泛开展便民维权活动,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障群众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监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纠正以罚代管和乱收费、乱罚款以及收取各类押金、保证金行为,对违法行政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党纪和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有效遏制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事件的发生。

8、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卫生、公安、民政、科技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科协、计生协等群众团体要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形成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女婴生存、关爱女孩成长、关心妇女健康”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强对已婚育龄妇女的经常,减少非意愿妊娠。认真落实终止妊娠审批、终止妊娠药物管理和B超及B超人员管理等制度,对生育二孩的孕妇实行定点分娩和全程跟踪服务。凡符合政策怀孕的二孩生育对象未经批准擅自终止妊娠的,一律取缔二孩生育指标,并不再对其生育二孩进行审批。卫生、公安、民政、人口计生、药监部门要协调一致,集中开展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专项活动,加强对所有医疗、卫生、保健、计生服务站等单位,特别是个体行医者B超机使用和人工流引产术的管理与监督,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机构和个人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是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开除公职处分;是个体诊所的,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并吊销执业许可证;所涉人员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以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建立有效举报制度,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活动,积极提供“两非”案件线索。各级宣传、文化、广电、卫生、药监、公安、教育、民政、扶贫、劳动保障、人口计生、纪检监察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综合治理,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对在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中,配合不力,协作不够或渎职失职、系统内部发生违法违纪案件,造成恶劣影响的部门单位,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9、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新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与户籍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各地政府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预算支出范围,按照流入人口总数和户籍人口的人均投入标准予以落实。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市、县两级和流动人口较集中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流入地要免费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并在租住房屋、子女上学、家庭成员就业、营业执照办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强化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入网登记和反馈通报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市、县及城区公安机关要认真落实公安部****年修订的《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对承租人的详细信息及时进行登记备案,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要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与人口计生部门互通信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流出地要配合流入地,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并加强与流入地的信息沟通。继续坚持毗邻地区流动人口联席会议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异地建立流动人口联络处,专门管理流出地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质量指标要逐年提高,力争赶期末接近或达到常住人口的管理水平。

10、党政干部和国家职工要带头遵守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继续实行干部职工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党政干部和国家职工违法生育的问题。凡是已经违法生育的,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处理到位。党政干部和国家职工提拔使用、评先树模、晋升职称时,应事先征求同级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凡是非法生育(含非法收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得到计划生育有关证明等严重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行为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到位的,不得提升职务或晋级,不得评为先进个人和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不能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选。对于名人、富人和民营企业主违法生育的,必须依法处理,不得担任社会荣誉职务,不得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得参与相关奖项的评选。

1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利益导向机制。独生子女户和农村双女绝育户主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双女绝育户家庭计生保健卡》的,从领证(卡)之日起至18周岁止,独生子女每月发给保健费50元,农村双女绝育户女孩每人每月发给保健费25元;农村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6000元;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的家庭,区别不同情况,给予5000至30000元的补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施行绝育手术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系双女户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中的0-18周岁独生子女、双女户女孩及其父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个人支付的每年10元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0-5周岁女孩的医疗费给予适当减免;农村领证的独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女孩参加本市中考,可在户口所在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下延20分录取,独男户下延10分;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以及农村特困计划生育家庭子女考取大学的,由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3000元;对未考取高中和大中专的初、高中毕业生分期分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市、县两级要将有关计划生育奖励和补助资金全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及时拨付,专款专用。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关爱女孩行动基金”,市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80万元,县区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30-50万元,用于帮助独女户和双女户困难家庭。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活动。各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建立计划生育“三结合”专项基金,其中市财政每年拿出60万,县财政每年拿出5万元,重点帮扶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中的贫困户,每户帮扶1000至2000元,一次规划,连续帮扶不得少于3年。市人口计生局要建立计划生育“三结合”养殖基地,采取滚动发展的办法,带动和扶持计划生育户脱贫致富。各级计划、林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要分别从以工代赈、林业发展、水利建设、农村扶贫等项目资金中拿出15%,用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工作。计生、财政、民政、教育、农发、劳动、卫生、农行、宣传、妇联、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促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到实处。

12、积极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养老保障体制和养老服务机制。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中介为纽带、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农村区域中心敬老院为延伸的“六位一体、城乡统筹”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率先在计划生育家庭中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老年保障制度和措施时,要体现对独生子女、双女户家庭的优先照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双女户家庭的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权益保障、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务。对独女领证户和双女绝育户父母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每户投保金额不得少于1000元,不愿参加投保的,可无偿给予1000元的项目帮扶。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农村年满55周岁的独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夫妇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至60周岁后按国家计生家庭奖扶制度执行。大力弘扬子女赡养、家庭养老和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老年人出行安全和起居方便的环境。加强舆论监督,对拒绝赡养或虐待父母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13、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十一五”期末,力争有10个县(区)达到省级标准,有4个县(区)达到国家标准。切实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县级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机构。将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落实好专项配套资金,按照“完善服务网络、改善服务条件、严格服务标准、增强服务能力”的要求,对县、乡服务站进行改造,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服务装备水平,逐步实现村级服务室与村级卫生室共建共用、资源共享。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对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查病“三查”服务和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提高节育措施落实的有效率和及时率。促进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确保生育安全。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建立出生缺陷干预体系监测网和定期通报、预报、评估及预警制度,人口计生技术服务机构与医疗保健机构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的科学知识。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将婚前健康检查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落实免费婚检制度。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对影响出生缺陷的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评估和干预,努力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14、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提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强化村级干部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建立以村为主工作机制。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标准配备村专干和中心户长,认真落实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报酬。村计生专干每年人均工资不得低于800元,计生中心户长每年人均工资不得低于600元。加强村计生协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市每年创建表彰100个左右的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力争到“十一五”末,有50个村达到省级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有30%的家庭达到计划生育新家庭要求。

15、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以及省、市、县三级平台,确保经费投入到位、人员配备到位、网络应用到位。开发和运行人口宏观调控管理、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基层管理服务、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奖励优惠信息管理等综合应用系统,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实现人口信息互通,网络资源共享。健全面向公众的人口计生信息公众网,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大投入,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6、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坚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原则,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足额及时到位,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按照《决定》要求,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到2010年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达到人均22元,年均增加2元,省(含中央)、市、县按照5∶2.5∶2.5的比例分级承担。继续安排“十一五”期间农村税费改革计划生育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力度,将社会抚养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力争到2010年,社会抚养费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达到人均8元。届时,我市各级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性支出人均达到30元。对经济困难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好的地方给予适当倾斜。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做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同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建立基金、开发险种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加强各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各项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17、稳定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和队伍。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要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队伍稳定,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市计生指导站、药具站按副县级建制,实行全额拨款。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服务站要按规定落实人员和报酬。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要把县、乡计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列入全市“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每年按比例下达编制,招录一定数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站工作。市人事局、人口计生局要制订有利于技术服务人员到农村工作以及职称评定、继续深造的激励办法,分期分批选送专业技术骨干到大中型医院进行培训、进修和实习。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领导班子建设,班子中必须配备医学专业人员。积极选拔优秀干部充实计生部门,对政绩突出的要注重培养和使用。全市各级评选劳模、推荐选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时,都应向计划生育部门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倾斜。

五、加强领导,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8、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调控机制。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部署重要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研究制定和出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要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衔接,形成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体系。将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人口控制指标作为“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约束性指标,定期公布各县(区)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对各成员单位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提出要求,协调解决人口问题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19、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衡量、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任期内考核,离任时审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市委、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区)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单独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各县(区)每年要将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专题报告。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兑现奖罚措施。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也要层层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同时,对其他党政领导、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也要分别进行考核。

20、实行计划生育工作奖励制度。市委、市政府每4年召开一次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双先”表彰会,表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先进,推广典型。凡获得全国、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和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名列前三名的县(区)、部门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设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奖,凡在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难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工作经验得到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或重大科研成果被省部级以上认证的部门、单位或个人,由市委、市政府奖励人民币2万元。对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人口计生部门负责人,在同等情况下优先提拔使用。

21、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凡是年度突破人口计划指标、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在90%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或者继续升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规定标准70%的县(区),由市上给予黄牌警告,通报批评,列入重点管理,并对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计生局局长实行诫勉谈话,从受到黄牌警告之日起,三年内不予提拔。连续2次被市上黄牌警告的,实行一票否决,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计生局局长就地免职,降级使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年度重点对象“三查”率低于90%,或因政策外怀孕出现大月份引产和政策外生育的,给予黄牌警告,对主要领导和计生专干实行诫勉谈话。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因弄虚作假、严重干扰上级抽查、人口计生数字误差率超过5%,以及有失职、渎职、违反规定审批生育指标等问题受到上级计生部门通报批评的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从受到通报批评之日起一年内不得授予各项工作先进荣誉称号。

上一篇:社会抚养费征收方案 下一篇:管理流动人口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