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

时间:2022-07-26 05:37:39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

[摘要]探索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与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分段培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能否顺畅衔接,直接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文章从项目的组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教学组织管理及过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入手,提出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

[关键词]中高职 应用型本科 分段培养 衔接机制

[作者简介]施俊(1976- ),男,山西朔州人,江苏理工学院数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袁德正(1956- ),男,内蒙古托克托人,江苏理工学院数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职业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3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43-02

一、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产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制度,加速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强化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目前,江苏、海南、山东、浙江、广东、重庆、河北等一些省市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职业教育的自,先后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实行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与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探索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衔接模式。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指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纵向衔接分段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黄贤君在《中高职与本科高校衔接更畅通》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分段培养的具体模式、各种模式的实质与人才培养目标、试点院校层次资质要求、专业要求、试点规模与范围等。2012年以来,全国许多省市都在进行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试点的探索与实践。例如,2012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共26个项目分别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5个试点区的一些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先行试点。

二、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本质

(一)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给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技能可持续学习的机会。分段培养不同于以往,它取消了中高职毕业生升入应用型本科的统一考试,改为中高职对接本科,将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或高职院校,学生升学只需通过重要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水平等级测试的转段审核即可。这种模式注重过程性考核,避免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是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为特色,以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要求。

(三)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一种中高职到本科贯通的教育模式

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层次,二者是纵向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二者是横向关系。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和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是一种中高职到本科贯通的教育模式。

三、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和衔接建议

各省市在探索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试点的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一些新问题。正如姚雪青所说,对高校而言,试点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教育改革,更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在配置师资、设置课程体系、制定考核办法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不是简单的“3+2”“5+2”或“3+4”的学历嫁接,既要体现“分段培养”,即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又要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使之平稳衔接,即对接院校要按照五年(或七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重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有序衔接,便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因此,要有效实施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整合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

(一)建立管理机制,成立项目实施小组

为了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制定针对各种具体分段培养项目的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本着互利互惠、平等协商、共同设计、深度合作的原则,由高校与中高职学校共同分段组织实施。首先,要成立“项目指导小组”,由高校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高校教务处(副)处长任副组长,负责研究、制定教学管理与监控各项政策,决定工作中的各项重大事务,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学研究科,负责试点工作常规管理,处理日常事务。其次,各试点学院成立由教学院长任组长,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各课程组教师(含实践)为成员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负责试点班教学管理与过程监控工作。试点班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相应归属学院,要成立由教学院长任组长,相应课程负责人任副组长,课程组成员为组员的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强化试点班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与过程监控,实现与本科阶段的无缝衔接。各试点学院与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分段培养目标,构建系统而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编写具体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实践能力具体要求等。高校必须得到中高职学校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双方定期进行讨论和磋商。在中高职培养阶段,高校项目相关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对中高职学校关于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

(二)构建段前段后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关键在于中高职与本科阶段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方面能否科学合理地对接。因此,构建段前段后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设置应遵循“夯实基础、放宽口径、加强实践、注重创新”的原则。一要重视重要基础课,重要基础课主要包括英语、语文、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要在保证“必需、够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对于初中起点的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要保证基础文化课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普通高中的中等水平,以弥补普通高中层次教育的缺失。二要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保证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初中起点的学生,在中职期间,主要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一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一些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主要指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思维相对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夯实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相应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在高职期间要注意专业理论课的比重,这是适应岗位内涵变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加大专业技能课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另外,在课程中还应注重创造性智力技能内容的设置。高职升入本科后,重要基础课不再开设,专业课程主要开设一些本科毕业前还未开设的课程,与从普通高中升入的学生大三、大四阶段的专业课程保持一致。中职生升入本科后重要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开设与普通高中生升入本科后基本保持一致。

(三)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1.明确实践教学工作目标。专业应用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规范的、系统化的实践训练过程,应该贯穿于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注重理论基础知识“足够、扎实”和实践技能“相对完整”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布局、科学安排,根据技能自身形成的规律及分段培养的主导思想,设计建立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训体系,即制定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具体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学时安排、考核形式与达标要求等,以便于具体操作、指导与评估。

2.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中既要有加深理解某一知识点或模拟某一时间的演练性、体验性实践,更要有专业理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创设性、综合性实践。实践项目的选择要尽可能直接与市场接轨,在符合课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直接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相结合,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从实际应用中提取素材,以实际科研项目为契机进行训练,要逐步增加学生自主选题实践和综合性、创设性实践的比例,引导学生直接深入专业前沿,发掘新问题,理出新思路,激发发明创造的灵感。这是因为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内容更有挑战性,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来改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第一,通过选派教师外出企业挂职锻炼和引进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参与实践教学来强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第二,通过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及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来优化实践教学条件;第三,开拓产、学、研合作项目,与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第四,通过增进校企合作,把实训中心、实验室“搬”到企业中去,克服校内实习场所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第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制定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教学组织管理、过程质量监控和转段标准

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由高校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要求。

1.把控生源质量。本科院校将教学要求渗透到中高职学校,中高职学校就需要与衔接院校联合招生,共同选拔。为保证项目的人才质量,中高职学校应按双方协定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入学分数,如“3+4”“5+2”项目招生分数线要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的录取线,并将录取学生学籍报于对接高校备案。

2.落实人才培养方案。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基本要求,由对接高校与承担课程的中高职学校双方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并经高校该课程所在学院教学院长审核通过。学生在中高职学校学习期间,应严格执行由双方协商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成立专门小组不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3.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建立课程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学生学习信息反馈制度、考试考查制度以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加强过程性监控,促进顺利转段,在中高职学校学习期间,每学期都要进行学业审核,各门课程应由对接高校出卷与考核。

4.提出课程达标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须达到70分)。审核中出现每学期两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两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

5.明确转段条件和时间。针对“3+4”项目、“5+2”项目及“3+2”项目分别拟定转段条件与时间,主要在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课程成绩及反映技能水平的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等方面给出具体标准,并确定转段预审、转段终审时间。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有关文件进行报名注册,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的总体背景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下,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必将成为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依托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贤君.中高职与本科高校衔接更畅通[N].城市商报,2012-05-30.

[2]邹旗辉.江西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的可行性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姚雪青.中高职与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打通向上深造通道江苏职校生不高考也能上大学[N].人民日报,2013-06-04.

[4]齐小萍.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5).

[5]孙华林,苏宝莉.“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

[6]张园,李玲.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7]胡斌.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5).

[8]姜彩云,吉顺莉.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工作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9] 赵昊昱.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3(1).

[10]檀祝平,杨劲松.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问题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14(4).

上一篇:“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遗产税与英国大地产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