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使无锡旅游充满活力

时间:2022-07-26 02:36:44

创新,使无锡旅游充满活力

规模盛大的“2006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已于5月下旬在无锡落下帷幕,然而“重走霞客路”活动却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次活动无疑将无锡――这座“江南旅游名城”推向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台。

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如何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旅游经济在GDP总量中的比重;如何用科学发展观转变旅游增长方式,从而优化GDP的经济结构?这是每个城市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据了解,至2005年,无锡旅游收入超过了300亿,占全市GDP的10%以上,位居全国城市第八位。无锡的旅游业如此充满活力,“秘诀”何在?记者日前采访了无锡市旅游局局长王洁平。

旅游业的革命――从“小旅游”到“大旅游”的转变

无锡的经验证明,抓旅游不能仅仅局限于抓“饭店”、“旅行社”、“景点”和“门票经济”,而应高屋建瓴,从创新旅游理念上下功夫,用全新的旅游理念来指导旅游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顾跨入新世纪至今的6年,王洁平局长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尽管无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并不多。无锡的旅游要想发展,必须创新。近几年来,我们就是通过不断创新,使无锡的旅游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的确,表面上看,无锡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厚重、旅游元素众多,仿佛天生就有一个旅游业的金饭碗。但是,长期以来,无锡的旅游业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归人”不多,“过客”不少,有的游客甚至只到太湖边看看,连城也不进就走了。缺少文化内涵,缺乏有无锡特色的旅游精品,成了无锡旅游业的“硬伤”。在新世纪初期,无锡的旅游收入只有100亿。

王洁平说,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整合资源。无锡有美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发达的现代文明,又是吴文化发祥地、霞客故里、民族音乐之乡、还是惠山泥人、紫砂茶壶的原产地。用创新的理念去整合这些资源,就为无锡的旅游找到了出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世纪初,无锡市委、市政府就把“建成国内外著名旅游度假胜地”定为未来无锡现代化城市的三大功能之一,而且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此,迈入新世纪的无锡旅游业提出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一是从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跨越;二是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跨越;三是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国内外著名旅游度假胜地的跨越。

为实现三个“跨越”,无锡市奏响了“大旅游”的主旋律。

什么是“小旅游”,什么是“大旅游”呢?

王洁平这样解释,旅游要跳出旅游,才能发展旅游。长期传统里面,我们是小旅游。大旅游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要搭建一个又一个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的平台,比如农旅结合、工旅结合、文旅结合、商旅结合、体旅结合、教旅结合等等。需产业联动,这叫做社会资源整合,这就是大旅游。我们长期以来的“小旅游”只注重景区今天接待了多少人,卖了多少的门票,在数量上比较注重;如今“大旅游”我们更强调质量和效益,目的是延长游客在无锡的时间,增加游客在无锡的消费。

在旅游的消费上,门票经济正在向旅游要素综合消费转变,不收门票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多,如蠡湖景区、十八湾景观、江阴的黄山湖等。现在旅游正在引导旅游的综合消费,如何让一元的旅游门票消费拉动五元的其他消费,这就要看城市的功能,过去我们的景区叫门票经济,我们的饭店板经济,我们的旅行社叫人头经济。现在我们的思考不仅是这些单项的经济发展,而是着重促使旅游经济开始向综合消费经济的转变。这几年在无锡一批旅游休闲要素集聚区、旅游特色街区相继建成,这正是大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

走出无锡,发展无锡的旅游,是“大旅游”战略的又一特征。无锡单个城市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共享性,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抓住无限的共享性,推进区域的合作。在无锡旅游业发展中,很早就推进了区域合作,历史上无锡就有小上海之称,无锡接受上海的辐射,我们提出:“工作在大上海,休闲在小上海。”在接轨2010年世博会中,我们提出:“世博在上海,休闲到无锡”这样的计划。环太湖四个城市合作,同唱太湖美,共打太湖牌,发展和推进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并倡议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世界第六大都市旅游圈。为此,去年在无锡举行的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上专门发出了《无锡倡议》。

旅游业的升华――“旅游即城市”新战略

旅游最终的竞争力,不是产品的竞争力,而是城市的竞争力。一个城市的品牌包含了历史、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要深层次的发掘这些绚丽的瑰宝,并将这些重要旅游元素整合成城市整体的竞争力。

2005年无锡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宜人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样,无锡旅游业也将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如何实现无锡旅游新突破,增创无锡旅游新优势,并在2010年前全面实现无锡旅游“三大跨越”的目标,王洁平又一次提出了“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实施“旅游即城市”的新战略,构建“城市即旅游”的新格局。

实施“旅游即城市”新战略,其实质就是要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无锡整个城市发展,打造“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休闲名城”的大背景中来规划;就是要把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和支柱产业来打造;就是要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就是要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特色,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拉动作用和贡献份额,推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旅游即城市”的新战略,着重“三个提升”:

提升城市的旅游环境质量。人们的旅游度假活动实质上是环境的转换。一个环境优美、优质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旅游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服务质量环境。无锡市已经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提出了“打造山水名城,,努力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山青水秀、和谐发展的新无锡”的城市定位。提升城市旅游环境质量,就是要按照打造“山水名城”、“宜居、宜商、宜游”的要求,整合这些创建资源,扩大这些创建成果,真正做到“靓山、亲水、扬名、筑城”,提升城市整体旅游环境,立足把无锡建成“最适合人们旅游休闲的城市”。

提升城市的旅游休闲功能。“旅游即城市”就是要求这个城市具有比较完善配套的“食、住、行、游、购、娱和休闲”的旅游要素体系;具有比较丰富完备的旅游度假休闲设施;具有比较发达的旅游服务体系;具有比较先进的旅游服务质量。无锡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性旅游城市必须具有较强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以满足中外游客和广大市民在这座城市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提升城市的旅游个性和特色。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是城市的“灵魂”。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正在日益上升为“主角”。无锡素有“太湖明珠”的美誉,又有“霞客故里”的城市名片,我们要宣传无锡“的山青水秀旅游胜地,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经济繁荣的现代都市”的整体形象;更要着力提炼和打造我们这个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即在城市宣传、城市建筑、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和城市风格各个方面,努力彰显无锡独特的文化底蕴,更加形象、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丰满地展示“无锡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个性和魅力,全面提升无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开拓旅游新空间――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应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快速的城市化和蓬勃的旅游业应成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基础,否则,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文化的灾难。

在王洁平局长办公室的书架上,记者被一本由他和中国旅游专家魏小安主编的《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书所吸引,如此全新的理念让记者颇感惊讶与好奇。的确,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和保护,但更需要创造。因为,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遗产。

2005年9月4日在无锡灵山举行了“创造新的文化遗产”论坛,并向全国各界提出了倡议。未来的中国,应当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也在于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古,而是对中国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创新。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必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说,在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中,应当追求项目做特,文化做深,市场做透,产品做精,服务做细,产业做强,品牌做响,发展做大。创造未来文化遗产,是新的事物,如果能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操作模式,创造新的经验,是我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更是我们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贡献。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曾经产生了无尽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遗存到今天,令后人惊叹和景仰。世界遗产体系的建立,系统地展示了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急切的保护要求,也对当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上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文明的传承不能在当代人手中断裂。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重大的挑战: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我们不能只保留历史文明的珍品,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所谓未来的文化遗产可初步定义为:当代人所创造的、能够体现当代特色和创新能力、符合世界遗产委员会所确立的评定标准,并能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实证符号。这些实证符号以建筑物、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成果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为此,无锡在实施旅游景区精品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创新。如无锡灵山景区在借鉴中国文化主题园区先行者和成功者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营造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化,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历经“无中生有”、“有中生好”、“好中生优”、“优中生精”四个台阶的跨越,打造了一个精品的灵山、文化的灵山。谁能否认今天的灵山,不是几百年后的文化遗产呢?

创新,造就了灵山十年的快速发展,自1997年灵山景区建成开放以来,8年间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2000年,被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2年,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灵山景区成为中国最“年轻”的AAA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知名品牌。

上一篇:论诚信与市场交易 下一篇:印象剑桥:太湖胜景中的诗意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