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5 07:24:13

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为促进西南医科大学社团向特色鲜明、架构完善、类型多样、活动丰富的方向发展,我们结合实地结果,对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及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有利于社团趋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也为高校更加行之有效地进行社团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社团发展问题 社团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77-02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其实质是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帮助青年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发展,是整个国家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的反映,更是适应了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也越来越彰显其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1]

一、大学生社团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社团思想建设层面

目前许多学者从社团的思想层面对社团发展进行研究,对学生社团的思想进行了凝练,认为只要社团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就能良好发展。他们认为导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学生社团思想教育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专家型老师的指导。[2]并有学者提出了大学生社团组织主体性的培育,应当从观念、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社团的主体意识的培育策略。[3]

(二)大学生社团的内外环境层面

无论是社团内部环境(如社团成T的参与度),还是外部学校所提供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对社团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学者研讨出了以下五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学校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家长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团发展总体情况乐观积极

1.社团数量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主要受众面的范围广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进入高校学习的学子增多,客观上为社团发展提供了助力。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例,社团由无及有,由小及大,目前全校共有39个社团,较大的社团社员数达数百人。同时,高校有相对独立的社团联合会在校团委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校园内社团活动,并依据一定的规章条例对社团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并在大型活动上为社团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社团良性发展。

2.社团类型的多样化

高校社团类型由单一的娱乐健身型社团逐渐向理论学习型、文化艺术型、专业研究型、实践参与型社团和管理服务型社团等新兴、多样化学生社团转变;由简单的兴趣型到务实型的转变,更加注重社团的实用性及在未来社会生活及工作中的有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西南医科大学不仅有北武跆拳道、排球协会等娱乐健身型社团,也有市场营销研讨会、汉传中医社等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社团。

3.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社团发展提供助力

在西南医科大学内的大部分社团除了依靠本身做点宣传活动、社团联合会统一活动外还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和传播媒介向外宣传和展示其社团风采。社团发展不再局限在小范围内,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将打造出来的社团文化逐步推广,扩大了社团及社员的活动舞台。[4]

4.竞争促进社团发展

据调研,59.88%的学生是赞同利用竞争机制促进社团发展的。而据笔者的调查,西南医科大学的社团在2013年―2016年之间虽然数量维持在39个,但是社团的种类是有所改变的。并且社团在竞争中开展了更多具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例如假面舞会、环保创意大赛等。

(二)社团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

1.社团活动单一,受众满意度低

很多社团活动的局限性一方面表现为活动形式的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社团活动内涵的淡薄上。例如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红红火火,但由于后劲不足,总是简单重复活动的内容,缺乏活力与创新。[5]目前大学生对社团活动有一定的关注度,一般关注度及以上的占受访人群的66.47%。但是有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型活动也仅有8.98%的受众被强烈吸引并积极参与。而74.52%的同学对活动质量不满意,也印证了当前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质量欠佳。

2.社团经费短缺,财务管理不规范

社团经费除学生活动经费、社会力量赞助、会费等来源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经费,经费的短缺,使学生们精心设计的一些活动大多时候不能顺利审批,致使活动开展大受影响。[6]社团经费紧张时,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大部分社团财务管理由一人负责,且预算、使用、报销等步骤一人完成。学生的理财能力有限,一人负责制度会使经费问题更加突出。

3.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加入学生社团时往往带有随意性和无目的性,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参加学生社团。[7]由于学生对社团没有归属感,对社团活动参与度也低,当学生失去加入社团的新鲜感后便会脱离社团,造成社团成员流动量大。

4.管理机制和后备人员培养机制的欠缺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一社员,大二干部,大三退部”的模式为大部分社团成员运行的主要模式,干部转化周期短,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在西南医科大学这样一所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生都面临平时学习压力重,尤其是在大三以后由于学生需要考虑实习、考证、考研、就业规划等问题,导致学习压力倍增。因此,大三退部退团的现象特别突出。

5.社团的精神、文化和理念建设不足

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组织团体,它的精神、文化和理念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社团文化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理念的研讨,更要做到对文化、理念的推广。仅有47.9%的社团向社团成员宣传了该社团的文化、理念,并且在这些有所宣传理念的社团中宣传频率在频繁以上程度的仅占28.75%。可以看出目前社团文化、理念的推广在社团内部管理中是做得不够的。社团精神文明建设不足不仅对社团本身凝聚力有负面影响,也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管理有阻碍作用。

在笔者的调研中,据西南医科大学社团联合会负责同学称,“目前西南医科大学只有部分社团配备校方指派的指导老师”。且据调研显示,超过50%的受访同学希望社团的发展能够得到专业的老师指导。现实与期许之间的差异降低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也阻碍了社团的发展。

2.高校对社团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单一且僵硬

目前高校对社团的资金投入只涉及社团的某一活动,而不涉及社团的其他建设方面。并且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对于社团大型活动的支持也是有选择性的。据笔者调研所知,西南医科大学的社团活动资金是按照各个社团举办活动计划书的优劣来选择资助的,而对活动本身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评价是不足的。

目前许多高校将社团视为团委领导下的非正式组织,对于学生在社团生活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不够重视。社团作为学生群体性活动的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在社团生活中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播真善美,比n堂上通过书本灌输更有效。

三、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

(一)社团自身规范化管理建议

1.对每一次的社团活动进行评估

“活动前评估”可以减少低质量活动的产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活动中评估”可以及时纠正社团活动进行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活动后评估”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社团活动提供帮助。

2.强化社团内部制度

如进出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等。社团虽说依赖于兴趣,但是整体而言,作为一个学生组织,需要相关的制度去约束每一个成员,由此获得更好的发展。

3.强化管理机制和后备人员培养机制

在社团成员进入社团之日起,对社员做形成性评价,发掘优秀的具有管理才能的成员进行培养。依靠形成性评价选举社团管理人员,而不是由社员自荐和前任管理者任命,避免了主观性,增强了客观性与公正性。

4.强化社团互联网平台的建设

在现在新媒体和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外界的时间多于实地考察。因此,好的社团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更能让社团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社团在学生中的曝光率和关注度。

1.对社团进行形成性评价式的管理,精简社团数量

高校社团需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低质量的社团自然不能策划和开展出优秀的社团活动。高校对社团的成立、制度建设、日常活动、大型活动等等方面都应该做到监督与评价。

2.为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

从某种层而上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教师教学的延伸,学生学习活动的继续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升华。[8]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在专业的指导下能更有方向性,也能强化课外高校师生之间的联系。

3.将社团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思政、心理教育范畴

大学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社团文化作为学生较为接受的一项精神理念。从社团文化入手进行思政和心理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也能维持学生社团文化的正确性。

4.为社团提供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虽然笔者在本文中未重点讨论社团资金和社团政策问题,但是社团资金不足和政策支持度不够是常见问题。社团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拥有较多的资金才能开展优秀的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5.引导社团活动进入宿舍,引导学生走出宿舍参与社团活动

现在不少大学生长期蜗居于宿舍,社团活动进入宿舍能够丰富学生的寝室生活,也能增进学生对社团的了解。当学生了解社团活动后,学校再加以引导,就能促进学生走出宿舍,参与社团和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许芝钺.浅析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J].办公室业务,2013

(07).

[2]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03):12.

[3]牙韩高.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J].学术论坛,2008(02):181.

[4]张东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与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

[5]邓纯余.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67.

[6]施技文.大学生社团组织主体性的缺失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3):61.

[7]魏学庆.大学生社团发展、建设与管理研究[J].时代教育,2014(09):91.

[8]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2(04):38-40.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在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