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在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9 01:51:45

青年志愿者在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文化氛围是城市文化思想、品格的文化表达,是城市精神的本质释放与呈现,也是市民对城市的直观感受与体验。青年志愿者通过活动参与到国家、社会、学校的活动中,通过志愿活动发挥专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从某种角度讲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传承了中华民族流传下来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弘扬了民族精神。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城市文化氛围 作用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68-02

一、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

志愿服务通常是指公民自愿牺牲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不以\求任何物质回报的条件下,以服务社会、帮助社会改善,促进社会发展而提供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发展可分为启蒙、拓展与规范三个阶段。

(一)志愿服务的启蒙阶段

志愿服务的启蒙来源于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初期形成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宗教服务活动。英国政府为协调与民间慈善组织间的活动开展,首先在伦敦建立了“慈善组织会社”,以期帮助因宗教迫害而被迫移民的移民群体,面对困难同舟共济,互相帮助,逐步在这一群体中养成了以帮助别人为宗旨的志愿服务群体精神。

(二)志愿服务的拓展阶段

伴随着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到20世纪关于社会福利方面法律的不断完善,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方案的完成不仅需要大量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也需要让更多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人参与到社会福利方案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在政府的鼓励下,大批的奉献者参与到了社会福利的工作中。志愿服务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拓展。

(三)志愿服务的规范阶段

志愿服务的规范阶段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志愿服务群体不仅仅只是因为政府的鼓励,而变为了由政府或部分社团主导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服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不再只是奉献或向他人提供帮助,其重心逐渐向社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

二、我国青年志愿者的起源

我国青年志愿者可溯源于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学习雷锋活动,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雏形。同志曾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蕴含了不畏吃苦、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共青团在对全国学习雷锋活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在其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的名字。在共青团的号召下,铁路青年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旅客送去爱心。我国40万名学生也响应号召,用自己青春和热情进行着志愿者活动。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活动亦迅速在全国展开。在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后,1994年年底“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同志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致信祝贺,至此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组织,也进入了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轨道。

三、目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众多高校大学生踊跃参加。如刚刚结束的第12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四平市承办部门认真做好翻译、接待等各项服务工作。但是,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缺乏严谨规范的组织体系

大多数的志愿服务组织只在初期具有极高的热情,也确实起到了牵头的作用,将广大志愿者汇集在一起,联合行动起来。但后期,往往缺乏长效的管理体制,都忽略了对志愿者培训的过程,导致志愿服务严重缺乏实效性,志愿者的能力不足,其服务水平和质量未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除此之外,多数志愿服务组织也未能够对志愿者的信息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与保存,经常出现一次志愿服务之后便再没有联系的情况,从而导致每一次志愿服务都需要现招募志愿者,严重地浪费时间、人力和资源。

(二)服务对象局限化、活动形式单一化

真正的志愿服务应面向社会大众的各个群体、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领域。不能只想到偏远山区和农村,当然不可否认那些地处偏僻的地方更为需要众多的志愿者去关怀,或是帮助提高教育水平,或是关爱空巢老人,或是照顾留守儿童,或是帮助单亲家庭。不是一定要去农村才能做志愿者,不可忽略了城市中许多活动许多场所也是需要志愿者服务的。如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志愿服务岗位涉及礼宾接待、新闻运行支持、文化活动组织支持等多个领域。再如一些城市中的孤儿院、敬老院,往往正因其所处城市之中的地理位置,而被大众所忽略。

(三)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还属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上升为一种行为

志愿服务缺乏社会大众的广泛认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自发分散和无序状态,志愿服务意识尚不健全。随着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志愿服务,很多大学生也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尚不能积极参与,或许他们只是误解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不是一定要做大事情才有意义,实际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志愿服务工作看似微弱,但却缺一不可。正是每一个岗位的志愿者都恪尽职守,才保证了每一个活动的成功举办。

(四)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物质依托严重不足

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经费一般都是由团委负责拨款,而拨出的经费通常很有限。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的方式,或者举办一些义卖活动来获得经费,但往往也收效甚微。因此许多高校志愿者组织都经费不足,致使许多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很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负担起一定的交通费用、联络费用等,只能很少参与活动。很多志愿组织者也深感力不从心,热情大大削减,这就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作用

(一)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城市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志愿者工作有利于志愿者与受助者形成良性发展。志愿者在参加过志愿活动后可以体会到奉献社会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体会到爱心的付出与收获,体会到作为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志愿者也可以体验到独特的成长经历,丰富自我的生活体验,从而进行更加充分的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同时志愿者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以及领导能力,从而进行自我提升,自我修养的加强,丰富自己的思想意识。而对于受助者,志愿者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相应的帮助,同时对社会更加具有归属感,增加其对人与社会的信心,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

其次,青年志愿者活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倾心付出自己的爱心的同时,也播撒了文明的种子,爱心慢慢浸润心脾,感染着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受助者,每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散播到更广阔的天地间,最终形成一股人为的“社会暖流”,带给人冬天烈火般的热烈。

最后,志愿者活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若想长久持续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并为之奋斗。志愿者活动,就是用行动,用爱心,用人类心底的真善美,做最鲜明、最有力、最有号召力的宣传。志愿者活动勾起了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本,并且使这善本真实、理性、充分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志愿者活动对城市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志愿者活动有利于促进城市社会精神、社会风貌的形成,有利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六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落实,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志愿者活动使志愿者展现出自己对于社会的热忱,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人民的热情,对于弱者的诚信友善,同时,志愿者活动也使受助者从内而外感到社会及国家的友善,关怀,负责,并且对生活重燃希望,对社会充满感激之情,对国家饱含热爱,从而自发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字意识。若人人都感受到如此,社会便呈现无限上升之态,巨大发展潜力,具有向前无量推动力。社会有崭新的面貌,社会就会有全新的发展,社会也会朝着“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方向前行一大步。人民与社会是国家发展的两大重要内容,人民互敬互爱,诚信友善,充满爱心,社会秩序井然,德法同行,公正严明,自由平等。国家建设也更快,更高,更强,国家也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更进一步,从而使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志愿者活动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城市人口的流动以及社会生活的需求,从而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从小处的供需关系也小范围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经济的流通。以点带面,以小带大,逐渐影响到更大的市场,更大的供需,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

其次,随着志愿者活动的多次举办,受助者在心理上逐渐具有自信心,在经济上逐渐富裕起来。受助者是市场经济不可忽视的需求源,供需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中,经济也在不停发展。

五、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尤为重要

(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

不少大学生把“学雷锋”活动等同于志愿服务,认为志愿服务精神等同于“雷锋精神”,认为志愿服务只是一种无偿贡献劳动力的活动。由于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狭隘理解和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志愿服务精神没有化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力,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一个先进的志愿组织,应理顺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精神之间的关系。若志愿服务精神未被长期重视和培养,那么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将很难长久地延续下去,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将对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精神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忽视志愿活动“助人”与“自助”的精神,没有达到教育广大志愿者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目的。

(二)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立法保障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多是无偿的,但是志愿服务行为的整个过程却是有成本的。资金是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物质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给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更多帮助,从而呼吁企业、个体经营者及整个社会伸出援助之手。除此之外,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法律保障,法律制度的滞后,在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和志愿活动的发展上造成了很大的制约。考察目前中国的现行法律,没有一部是关于规范志愿者行动的法律。志愿者本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挫伤了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法律滞后,也影响了志愿服盏闹贫然、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培训机制

服务组织的有效管理和运行是服务活动能有序进行的基础。志愿组织要对志愿者的信息做好登记和保存,努力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数据化。在每一次志愿活动中,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避免出现集体一窝蜂的情况。另外,开展技巧培训,最大发挥志愿者的个人实效性,扩大人才储备,对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四)注重志愿者个人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身为志愿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心理素质。良好的个人素养是更好服务于志愿活动的前提。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的素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克服一切困难的重要保障。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多地把正能量传递给社会,同时也有利于志愿精神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纪文晓.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差异互动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2]梁绿琦,余逸群,纪秋发,穆青.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5(07).

[3]陈学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2).

上一篇:中职坭兴陶雕刻艺术实践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