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自评之策略谈

时间:2022-07-25 05:29:36

初中生作文自评之策略谈

一、作文评改现状

作文教学被称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评改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化,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在当前的作文教学当中,作文评改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提起作文评改,很多教师都会感到很头疼。一是因为作文评改工作量大,教师要想对每一篇作文都“精批细改”,确实是件耗时耗力的事情,久而久之,教师不免会感到厌烦、疲惫。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勤勤恳恳表现得非常“漠然”,他们认为,只要将作文上交给老师,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有的老师甚至用“吃力不讨好”来形容作文评改工作。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后,先看给了我几分,然后看后头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在这种教师全批全改的作文批改形式下,学生始终处于默默接受的状态,消极而被动。于是,自然而然地便将写作文当成任务来应付,毫无写作的兴趣。

在整个作文评改过程当中,我们的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而我们的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作文评改的主客体定位发生了严重偏离。教师评改时很少会去关注学生的感受,作文评改缺乏民主、开放的氛围,是造成当下作文教学评改收效甚微、教师无效劳动、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可惜的是,我们的教师一直没有找到突破作文评改这个“瓶颈”的有效教学方法。那么,该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呢?叶圣陶先生就学生作文自评曾说过这样的话:“‘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评的能力。” [1] (P.157 )在作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当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作文评改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来锻炼修改作文的能力,在自评的过程中激发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二、作文自评的内涵及原则

学生作文自评,就是指学生在写完作文之后,按照一定的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自己对自己的作文作出圈点评判,进行修改补充,并写上评语的过程。学生自评作文,包括“自批”和“自改”两个环节。自批,是指学生能够对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中的优缺点,或者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批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文章的方方面面,但重点要放在文章的思想内容、框架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自改,是指学生能够将作文中的错误、毛病逐一进行修正,是对文章进行润色和修饰的过程。评和改的两个过程都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锻炼学生形成“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能力。

(一)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虽是作文评改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放手不管,而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再进行评改。凡是学生能够自行评改出来的毛病,教师不改;学生不能自行评改出来的毛病,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评改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进而放手让学生自行评改。

(二)评改标准具体化与可操作化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做到照顾差异,因材施教。反映到学生作文自评的标准上,教师就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评改标准,以适应各个学生的水平。同时,评改体系的目标要明确、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这样便于学生有效地展开自评工作。

(三)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自评能力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但同时也要做到适时鼓励,力求避免命令的口吻,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艺术,要慎重批评。在具体指导细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作文自评的意义

(一)提升写作素养

“一篇真正完成的文章背后是作者反复的实验性写作、与自己对话、一次次撕掉草稿、深夜里恼怒等混乱的过程。”[2] (P.3)学生只有在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的过程当中,才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可能做到一次成文,难免会在文章当中出现错字、别字,或是病句,甚至是偏离主题等问题。这些学生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只要一细心检查,便很快能发现。因此,教师在学生写好作文以后,可以建立评价体系让他们自己检查、修正。学生能够通过自评进行反思、改进,促进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强化责任意识

学生自评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将教师的评改权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学生在自评的过程当中,会由学生的角色进入到教师的角色,这时,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得到了强化,思想也变得更为丰富起来。自评能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作文并不是只要完成后上交给老师就结束了,而是要由自己承担起评改的任务。学生养成自评的习惯之后,将极大地提升作文评改的效率,同时也可让教师从繁重的作文评改工作当中抽出身来。

(三)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依照评价体系进行自我评析,能够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的人格特征,促进其自我发展和自我能力的成长。自评习惯的养成将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自评能力的塑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中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这样一条规定:“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可见,新《课标》在对学生自评作文的要求上,并没有做出特别明晰、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的过程当中积极探索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式,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作文自评能力。

(一)榜样示范,培养自评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自评的兴趣,调动起学生自评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自评能力的先决条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出彩,要让学生坚信“自己的文章自己改,文章不改不出彩”。教师可以运用榜样法来有效激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教师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为学生树立起榜样,提高其评改作文的自觉性。如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据说是经过了二十多次的修改,最终才将此书的开头确定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事例能够唤起学生修改作文的欲望。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示范性评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评改的乐趣。

(二)分项分步,教授自评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醒我们:“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评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可见,学生掌握自评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授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时,要做到亲身示范。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传授自评的方法及要领,通过示范评改,直观地向学生展现该如何来进行作文评改,评改作文的基本步骤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将作文通读一遍,做到对文章心中有数。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1] (P.352 )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入手进行修改,这是作文修改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用两篇例文来示范评改,最好是选用正反两面的例文来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能够直观地明白这两篇正反面例文之间的区别。通过几次例文示范,学生就能够渐渐领悟到文章该如何从审题立意、组织选材等角度来进行修改。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进行二次修改。要让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首尾是否呼应,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等。学生通过这样的修改练习,能够有效地提高行文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以上两点,都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对文章进行修改、加工。

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方面来进行推敲,要让学生将文章当中的错字、别字、病句等用符号圈改出来。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文章的格式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恰当和准确。这些都是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对那些作文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在进行这项检查工作时,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写作的严谨性。

以上三点,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自评要求,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目标。教师在教授学生自评的方法时,可以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练习巩固,形成自评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技能的形成,要掌握其中的方法;而重复的练习,则能将这种技能变为一种习惯。学生养成了自评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用。教师要在激起学生自评的兴趣之后,教授适宜学生自评的方法和技巧,并在教法上注意适时点拨,由浅入深,不断探索出自评作文的新方法、新途径。

作文自评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通过某一个阶段的强化训练就能够形成。学生自评作文习惯的养成要通过长期练习,并且贯穿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思考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当中积累写作知识、评改知识,以此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其作文的能力。

五、结语

作文的评改,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的某次习作给出一个终结性的评价,而是要通过评改,能够激起学生再次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作文评改的目的不应局限于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而是要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意识到欠缺之处,进而能在下一次习作当中有所进步。教师不能将作文评改当成是作文教学的任务来完成,而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的文章,清晰、准确地发现文章当中的问题,进而修改、完善,这样既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当然,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远非上述这么简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式,除了以自评的方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评改、学生之间互评等方式来进行。这些仍然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希望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够对其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约翰・宾.朱永新,张仁铎 译.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课堂镜头捡拾及设计意图 下一篇:实施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