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涨价 粮农为何不增收

时间:2022-07-25 02:19:42

粮食涨价 粮农为何不增收

黑龙江省部分农民日前向记者反映说,近几年粮价上涨,但他们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原因是在他们卖粮的季节,粮价往往走低,而作为消费者购粮及产品的时候,粮价已被炒高。市场专家指出,不少粮商在农民需要用钱时节低价收购粮食,之后囤积粮食,导致粮食价格企高;一些粮食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明显,甚至出现了价格垄断和操纵的现象。

这些年,我们常常从各种媒体和统计报表里读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也增产增收的信息。今年以来,粮食及农副产品持续涨价,更是让人觉得种粮农民早已是赚得盆满钵满、眉开眼笑。今年以来,全国粮价开始上涨,食用油、面粉和大米的价格不约而同地上涨了20%至50%,肉禽蛋奶等消费品价格也随之上涨。有报道说,农民能获得粮价上涨总利润中的15%至20%。

粮食涨价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粮食收益以及涨价影响上,而对于农民种粮具体状况的关注甚少。其实,粮食涨价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利益,赚得盆满钵满的是大小粮食中间商而不是农民。由于国内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农民卖粮渠道十分有限,他们经过了一季庄稼的种植,投入了大量成本,手里的钱所剩几,因此粮食一打下来就要卖掉,往往这是粮价最低的时候。即使粮油价格上涨,中间商购粮时,一般也压低出价,农民卖粮,有不少时候都是为了筹钱用,很容易接受中间商的开出的低价。

一位业内人士称,粮食从收购到加工到销售,每个中间商都有利润。近年做粮食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表明粮食经营颇有利润空间,从小贩子到大户再到加工企业,每个环节都是要挣钱的。例如粮食中间商从河北省收粮到黑龙江,再从大连出口,这中间的开销很大。尽管如此,可他今年收购的4000吨大豆,除去中间费用,至少赚了100万元利润。除了粮食中间商以外,粮食加工企业的利润也很大。有的加工企业表示,利润率低于30%的不干。而加工企业又关联着许多商、分销商,直到粮油市场及超市,每个环节都要层层加价的。例如一位种粮农民1.1元卖出500克大豆,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竟然要花5.8元才能买回500克大豆油。

这说明,种粮农民在这些环节中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使得其参与市场博弈的“话语权”极其微弱,甚至无权选择粮食到底卖给谁。让我们最为担心的是,被排除在获益链之外的农民竟然在粮价是升是降中也只能保持沉默,他们虽然是最直接的当事人,但他们却没有发言权。任何与此相关的一方都可以在很多场合、通过很多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传递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他们只能沉默。

这种博弈角色缺席的地位,再加上农民信息不灵通,又急于回收资金以备来年生产之需,必然使其在整个粮食流通环节中分得的利润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缺憾。就粮食流通领域来说,在粮食涨价中,对于粮农产生“没受益。反受伤”这种状况,很大程度就在于政府有关涉农部门或粮食主管部门未能真正做好保护农民利益的角色,以致于农民的利益遭到大小粮食中间商的侵害。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以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澳大利亚小麦局是一个大型农民自发组织,相当于专业合作社。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二次分配机制,使得农民种粮抗风险能力增强。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小麦,通过小麦局的运作,就把一定的利润返给了种粮农户。从这个意义说,“粮食增产,农民能否增收”,这不仅仅取决于市场,也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职能的到位。

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国内粮食流通体制不进行改革,粮食价格涨得再高,农民也不一定能增收。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是政府为粮食中间商提供便利和条件,希望通过粮食中间商这个中介来支持农民,帮助农民增收,但情况并非如此。因此,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须在当前粮食市场的博弈格局中,国家对农民实行种粮直补的同时,还应完善农村的各种“种粮”保障制度,不让“种粮的喝汤,倒粮的吃肉”现象再持续下去。只要有了制度保障,农民才能实现增产也增收。

上一篇:住房保障问题在于公共政策性 下一篇:经济型酒店决战奥运并购大潮或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