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探析

时间:2022-07-25 01:30:39

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探析

摘 要:德育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的德育教育成果在和谐社会下并没有完美体现,大学生素质欠缺的评论层出不穷。因此,反思多年来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改进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25-02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实力源于人才,人才来自教育。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力军,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新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的内涵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为这一目标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就是德育教育。学生作为道德学习者,要主动地学习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是道德的教育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由道德无知到道德有知,并且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德育的本质就是教师创造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但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二、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行高校德育教育方法滞后、呆板、缺乏生气。德育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近年来,广大德育工作者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过去那种“德育课堂靠灌输,德育活动套框架,德育成绩看试卷,违纪违章就查处”的老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

(一)”灌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校德育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部分构成,前两部分所占比重很大,而道德教育所占比重较小。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所处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决定了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灌输。灌输作为德育教育总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理论基础。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 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传统德育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学生。

(二)“框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模式

现行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契合,计划经济色彩浓重,这是导致德育教育低效的基本原因。现行德育教育模式,通过“以某种学说或观点去封闭,禁锢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只接受某一种特定道德价值或道德规范体系”,是重共性、统一、单一的教育,培养了大量依附性人才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种“框架式”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违反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大学生德育的多样性、层次性、个性化的发展。

(三)“理论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来源

理论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忽略在社会生活的真空背景下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谛却被遮蔽了。以致社会上评价有些大学生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教师心安理得地照本宣科,学生烦躁或冷淡地应付或逃避,这恐怕是所谓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四)“主观印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评价机制

现行德育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未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评价的内容过于笼统和抽象,评价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和真实度。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由教师凭经验、印象决定,没有明确、具体的德育评定标准,德育目标与德育评定的脱节,造成德育目标不能很好落实,这种不科学、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既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青年道德心理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给出具有实效性和高效性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一)创新方法,转换教育主体地位

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开展探讨式、讨论式、对话式、谈心式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以敞开心扉、推心置腹的态度进行思想交锋,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批评教育,达到提高、转化思想认识与改变错误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即使是“两课”这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讨论式、探究式、问题式、考察式等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先进教学方式。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多以平等的态度采用谈话式、对话式、交心式等行之有效的科学方式,改过去的单向灌输为现在双向沟通与交流,既克服了以往德育工作中受教育者常见的对抗、抵触等逆反心理与现象,又使德育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二)更新观念,确立师生互动思想

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把教师在德育中“教”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德育中“学”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的观念将导致“有教无学”的低效或无效德育。在德育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德育主体观,充分尊重并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改变过去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主体缺位的不正常现象。坚持高校德育的“双主体性”原则,特别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是搞好高校德育的关键,更是主动适应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因此,在德育活动中要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地对话,采取讨论、谈心等方式。另外,教育者在设计德育目标、实施德育途径、选择德育方法等多方面均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转变德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心态,帮助指导受教育者发展成长。

(三)注重实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参加社会道德生活实践锻炼,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优化道德心理结构相辅相成的基本形式。正确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教育、启发和影响。许多高校常常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基地进行广泛的社会考察和市场调查,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觉地选择符合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能力,大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社会化,以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大学生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道德、思想、学识、身心健康成长都十分有益。

(四)把握趋势,创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已让网络德育的开展成为必要。针对网络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强等特点,高校必须有比较健全的校园网站和明确的管理规范,能对各类不良的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和监督。同时,发挥网络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使“两课”教育进入网络,结合网络上的知识以及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及网络心态教育。其次,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上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例如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或者邀请事业有成的师友和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以实际感召当代的大学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明确定位,建立客观评价体系

德育的评估是指对德育行为和德育效果进行评价,科学的德育评价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把受教育者道德实践的改善与提高作为衡量德育发展的重要标准 。评估标准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全面了解评价对象,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做出中肯的评价。具体应做好德育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程序和评估结果的反馈这五个方面的工作。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学校所有教育者,包括后勤员工也制定考核体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奖惩,才有激励。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被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48

[2] 游丽,文华.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8).

[3] 刘芳,张义成.高校德育现状分析及解决途径[J].黑龙江史志,2009(13).

上一篇:高等学校学生评教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