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时间:2022-07-21 07:29:46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摘 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进行统计和观察,见微知著。引导他们进入健康心理轨道,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扩招;就业竞争;心理问题、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80-02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

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然而在中西很多省份,虽然也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同时在很多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业岗位也相当有限,因此也难以吸纳毕业生。

从院校的类别来看,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其他一些普通高校的就业形式却不容乐观。从学历来看,很多单位比较注重高学历的人才。从专业来看,一些热门,紧缺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一些边缘学科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一类是复习考研者,很多毕业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条件,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工作,而加入了考研大军,但是如果其中有些学生没有考上,在当年就会成为失业者。二类是边看边干者,在毕业生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就业规划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很多人,毕业后一边打短工,一边观望就业市场,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最佳就业时机。第三类就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学生虽然有就业意愿,却难以就业。在经历多次面试后,却找不到任何工作,对他们的身心都有着不小的打击,为此有些毕业生产生了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心理,对他们自身以及其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危害。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焦虑与困惑心理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很多毕业生,无法面对和适应这样的情况,不能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详细正确的定位和规划,产生困惑和焦虑心理。这种焦虑和困惑的心理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笔试、面试、口试和心理测试等,都会感到心慌意乱。

2.自卑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个岗位多人竞争的场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或因为自己的毕业院校不是名校和重点院校,或因自己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如他人,自信心不足,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产生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旦应聘受挫,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没有信心,抱怨和责备自己不敢去竞争更不敢勇敢地去推荐自己,严重缺乏自信。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了就业机会。

3.自负心理

有毕业生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紧俏或者因为自己就读名校,更甚者自认为自己各方面都高人一筹。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藐视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找工作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藐视其他就业者以及用人单位,因此也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4.依赖心理

很多毕业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却不想跑腿、费力,寄希望于学校、家长甚至是就业主管部门。当前大学生中有较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自己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和导向。这样依赖他人,使就业用人单位看不到其自身的特点,往往错失就业良机。

5.不平衡心理

不平衡心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因为当今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一些专业和学校不太好找工作的客观现实。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用人单位提出苛刻条件和问题时,也会产生一种不平衡和不满情绪,在想到其他有关系的同学不费力气就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自己四处碰壁更会觉得不公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不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盲目跟风。这类毕业生往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现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近十年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人数剧增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危机,引起了大学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有252万毕业生,以后每年毕业生都不会少于250万。2008年将达到了559万,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2009年将达到611万,仅在2008年就有近100万人没有就业,更不用谈以后的的毕业生人数,和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了。这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就业人数剧增的矛盾。造成了就业的竞争更加剧烈,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2.市场经济与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场思想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利益,实用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地域范围和社会效果,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等,在就业环境中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 。

3.家庭因素与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地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的氛围等都属于家庭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其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适合市场,加上父母的期望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等,从而导致了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

4.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落差过大导致不平衡的就业心理问题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期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而且也是残酷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难以实现的,而且还会受到现实情形的打击。社会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在达不到期望时心理冲突也越大,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此外又由于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都加剧了大学生不平衡的就业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就业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来解决或者尽量减轻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使他们以最佳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重要抉择。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对自我进行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评判。作为大学毕业生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正视自己的优缺点,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来完善自我。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确立人生目标职业规划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就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被动就业观到主动就业观的转变。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此外还要通过就业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等。

3.正视问题,放松心情,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

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门,还没有社会经验,在面对择业这一人生重大抉择时,遇到挫折之后会产生诸如困惑、焦虑、自卑、不平衡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增强竞争意识、保持平和心态,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心理调适能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对自我与现实进行客观的分析,有效地排解心理困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

4.不怕挫折,坚定信心

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且不可消极退缩,产生自卑心理。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正视挫折,、从而调整好自己的目标,做到不怕失败,要有信心,根据应聘单位的要求进行准备。

5.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要注意向大学生介绍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途径;大学生就业心理常见问题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办法等。此外,还需要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6.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都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好好学习,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自己学科基础知识的提升,不断加强自己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就业的含金量。

7.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很强,书本上的知识很厉害,但是将书本里知识应用于实践却不会。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强调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

8.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学习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生应该参加各类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人迹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优良的心理素质,进入职场。

参考文献:

[1]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2] 张祝平,王清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3] 周平.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试及优化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4]张弛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3(9):50-52.责任编辑:黄玉谨

上一篇:构建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稳定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90后大学生价值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