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7-25 01:10:31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经济学分析

一、资产经济价值的决定因素分析

在经济社会中,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厂商把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经济利润为正,说明资源投向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经济利润为负,则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我们可以更微观地研究问题,从企业资产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合理性。当投资形成的资产能够获得超额利润时,即认为该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对此,威廉姆森(O.E.Williamson,1985)教授已从资产的专用性(asset speclfiCity)或可再配置 (redeployability)程度方面给予过注意,不过,由于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此,所以他并未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综合威廉姆森教授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以列出影响资产经济价值形成的重要因素。

1、产品差异性(differentiation)的影响。如果利用某种资产所形成的产品"与众不同",则说明该资产具有特殊的生产能力。绝对垄断企业产出的产品"天然地"不能被其他产品替代,从而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由此确定其资产的经济价值。当然,大多数技术性能、造型设计等不易仿效,或已有专利保护的企业资产,其经济价值虽然不如绝对垄断企业那样明显,但因其产品的差异性,仍然可以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可以断定其资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应用技术的影响。有些企业进行投资应用专用技术,生产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者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产出,也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其资产的经济价值就不可否认。另外,know-how在产品差异性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不易度量,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可以认为know-how与资产经济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员工素质的影响。工作中的某些员工对企业资产经济价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可以是某种非常专门的技术,也可以是所拥有的某种特殊信息(如公司的专职秘书)。而且这些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信息,可以与该企业的其他资源很好地配置产生较高的价值,一旦这些员工转移到别的企业,他们所产生的价值就会降低很多。

4、区位优势的影响。企业还可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获得超额利润(虽然与类似的企业相比其资产并不具有多少特殊性),这是区位选择所带来的资产经济价值(比如跨国公司)。但这种优势的获得是要付出(额外的)代价的。

5、资产物理特性的影响。如果企业资产在物理性能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特点,无疑会成为企业经济利润(形成差异性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的增长点。但与选择具有优势的区位一样,获得具有物理特性的资产往往也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

6、企业商誉的影响。商誉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尤其是品牌。其显著的作用是使可能并不具备区位、资产物理特性、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形成顾客心目中的"产品差异",培养了顾客的忠诚从而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但同时商誉(品牌)资产的创立和维护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7、信息畅通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具备信息垄断的优势--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生产技术、区位、资产物理性能等方面并不具备资产上的很大优势,其配方也并不复杂,但因其配方比例秘不示人(垄断了该项信息),继而形成了极具价值的商誉资产和产品的差异性。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不具备信息垄断优势,随着垄断程度的增加,企业对信息的垄断性越来越强,绝对垄断企业一般都具有信息垄断优势。

二、契约关系的类型及其作用

1、以麦克尼尔(I.R.Macneil)教授的观点为基础,可以将契约关系分为下述三类:

(1)理想型契约。在古典契约法中往往认为,契约签订前协约条件已制订得详尽明确,而且契约中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都可以明确地测量,协议双方并不关心契约关系的长期维持,只关心违约情况下的罚款和索赔。在这种前提下,交易可以一次性瞬间完成然后双方互不相认,一旦发生纠纷,直接诉诸法律。这种契约关系无论是从法律意义上还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都是理想化的。

(2)仲裁型契约。按照新古典契约法对契约的理解,从"人的有限理性"角度出发,双方当事人所关心的是契约关系的持续,尤其重视书面协议的不完全性和日后调整的必要性。因此,在建立仲裁型契约关系后,一旦发生纠纷,双方首先谋求协商解决。与诉诸法律相比,更重要的是在契约中规定某些条款建立保障机制(如调节机构仲裁或第三方裁判),由于仲裁人往往具有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更令人信服地解决纠纷,而法院则主要处理损失赔偿问题。

(3)关系型契约。如果交易趋向于复杂化和长期化,双方所建立的契约就会包含很多局部性知识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雇佣关系),因而导致双方产生很强的相互依赖性,迫使双方强调关系的维持和调整,甚至愿意不惜成本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关系进行监控和协调。与仲裁型契约有所不同的是,这类契约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后会有演变和发展,所以,后续的调整并不一定参照当初的协议条件,即使参照也可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适当修改。

2、投资形成经济价值较大的资产是具有风险性的,这反映在两个方面:

(1)虽然资产形成后肯定有"差异性产品"产出,或者在较长时期内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但先期必然需要更多的投资。

(2)如果预期的交易不能完成,其资产经济价值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进行交易时所形成的(契约)关系仅仅建立在承诺的基础上,未来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强烈诱因诱导下,不能排除采用非常微妙隐蔽的手段进行欺骗的可能。这被威廉姆森教授(1985)定义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opportunism)"。

因此,当资产具有经济价值时,供应厂商特别倾向于在契约关系中建立某种交易保障机制,防止经济价值的损失或在交易中其经济价值被剥夺。

三、资产经济价值与纵向一体化的相关性

1、资产经济价值与契约关系的匹配。假如处于交易供应一方的厂商,其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可根据三类契约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交易双方所建立的是理想型契约,即契约中未形成任何交易保障机制来维护交易的持续进行,一旦交易关系中止或破裂,则供应一方的资产经济价值,就无法在较长时期内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生产率来实现,这意味着其资产经济价值将遭受预期交易不能完成而损失的风险。为了补偿这种未来的机会损失,它只好将交易价格提高(设为P^)来强调其资产经济价值。这时交易双方是各自独立的,不存在内部市场结构,只是通过外部市场发生交易关系。

(2)随着交易时值(累计交易次数)的增加,双方注重于维持相互关系。在建立了仲裁型契约后,由于规定的某些条款形成了相应的交易保障机制,供应一方的资产经济价值损失或被剥夺的风险减小,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其资产的特殊生产能力降低"稳态生产费用"。此时所要补偿的未来机会损失较小,所以交易价格(设为Po)也会低于理想型契约关系中的价格P^,即有Po

(3)当交易时值极大,而双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时,就趋向于建立包含很多局部性知识或专业性的关系型契约。契约一旦建立,双方的关系极为稳定,供应厂商资产经济价值的实现有了充分的保障,交易市场完全内部化。这时外部的仲裁机构转换为一个专门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在较长时期内该机构带来的费用节约一定能补偿并超过其设置费用,其内部交易价格(如果有的话)因无须补偿任何未来机会损失而降至最低(设为p*),即P*

2、企业纵向一体化结构形成的分界点。将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进行生产时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进行结合分析,会得到图1所表现的曲线形式:

设C表示成本或费用,t表示交易时值,Cm表示市场体制下的总成本;Ci表示一体化规制结构下总成本:Cpm,Cgm分别表示市场体制下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Cpi,Cgi分别表示一体化规制结构下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则有Cm=Cpm+Cgm和Ci=Cpi+Cgi。

(1)在初始条件下,Cpi>Cpm,Cgi>Cgm都是成立的,这是因为1市场具有集中需求从而增大生产规模会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功能;2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所需的初始投资较大:3Cgm=0,而Cgi>0(一体化的费用存在)是必然的。

(2)随着交易时值的增加,Cgi平缓地上升,而Cgm上升幅度较大(追偿违约、订立新合同、搜集市场信息等费用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稳态生产费用的节约效应,Cpi平缓地下降,随后会有Cpm>Cpi成立。在某时刻t*后,Cm>Ci出现。

(3)时刻t*即为一体化组织结构形成的分界点。

3、利润最大化与两种结构。若利润л=销售收入--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则:

设pm,Qm,лm分别为市场体制下的不变价格、产量和利润;Pi,Qi,лi分别为一体化体制下的不变价格、产量和利润;α为常数;β为参变量。可以有

πm=PmQm-Cpm(Qm,t,β)-Cgm(t)

πi=PiQi一Cpi(Qi,t, β)-〖a+Cgi(t)〗

令 απm/αQm=Pm-αCPm/αQ=0

απm/αt=-αCPm/αt-αCgm=0 (M)

απi/αQi=Pi-αCpi/αQi=0

απi/αt=αCpi/αt-αCgi/αt=0 (I)

两式中的αCPm/αQm=Pm和αCpi/αQi=Pi即为新古典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maxπ)条件MR=MC(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而αCPm/αt+αCgm/αt=0和αCpi/αt+αCgi/αt=0是考虑了组织管理费用后的条件。

图2中三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两个交点,分别满足优化条件(M)和(I)。

可以看出,在一体化组织结构下,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不仅产量要求更大,而且交易时值也要求更大。

结论: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是有条件的--供应一方的资产具有经济价值,且交易时值足够长,交易量也足够大。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系)

上一篇:日本综合商社面临的挑战、经营变革及启示 下一篇:企业流程再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