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并子宫肌瘤挖除术10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5 12:22:52

剖宫产并子宫肌瘤挖除术103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11 - 11 - 02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同时行肌瘤挖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03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并将其与同期行单纯剖宫产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肌瘤挖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与单纯剖宫产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剖宫产同时行肌瘤挖除术是可行的、安全的、必要的,但对于较大(直径≥6cm)的肌瘤和多发性子宫肌瘤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的安全。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肌瘤;肌瘤挖除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合并症之一,其发病率国内报道为0.3%~7.2%[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术中遇到子宫肌瘤者明显增加,剖宫产术中对合并子宫肌瘤是否同时挖除,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就我院5年来经腹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103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并子宫肌瘤挖除术且资料完整的103例产妇,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4.5岁,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行单纯剖宫产的100例产妇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孕周、产次、产科情况及一般状况均有可比性。

1.2 子宫肌瘤情况 浆膜下子宫肌瘤57例,肌壁间肌瘤43例,黏膜下肌瘤3例;单发子宫肌瘤74例,多发子宫肌瘤29例;按肌瘤直径、个数再将观察组分为两组:多发或直径≥6cm43例;单发、直径

1.3 手术方法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前30min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出胎儿、胎盘后,除3例黏膜下肌瘤先经宫腔肌瘤剔除术外,其余均为缝合子宫切口后仔细探查子宫确定子宫肌瘤类型,于瘤体周围注射缩宫素20U,前、后壁肌瘤位于宫体上部者选择纵切口,下部者选择横切口,切口大小接近肌瘤长度,切口应一次深达肌核,快速钝性剥除肌瘤,肌瘤较深时,仔细操作尽可能不穿透宫腔黏膜。肌瘤残腔缝合视瘤腔大小、深度,用可吸收线分层关闭,避免留死腔,最后一层采用水平褥式缝合使切口包埋完整[2]。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术后静脉点滴缩宫素20U,共2天,术后予以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并观察术后出血量及产褥病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 果

2.1 妊娠合并不同大小的子宫肌瘤与正常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较,见表1。

有表1可见术中出血量比较单发、肌瘤0.05);多发或肌瘤≥6cm组与单纯剖宫产术组比较两者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

2.2 产褥期情况产后单发、肌瘤0.05)。子宫复旧、恶露排出量、切口愈合等,3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术后病理检查103例均为平滑肌瘤,其中红色变性17例,玻璃变样性7例,肌瘤变性共计24例,占23.30%。

3 讨 论

3.1 关于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的可行性剖宫产同时是否行肌瘤挖除术目前仍有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剖宫产术中除带蒂的浆膜下肌瘤、靠近剖宫产切口容易剔除的肌瘤或不太大的浆膜下肌瘤外一般不主张在剖宫产行肌瘤挖除术[3]。原因是妊娠期子宫肌壁血流丰富,手术挖出易致出血增多。肌瘤变软,位置改变增加手术的难度,也增加了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的机会。另一种观点认为剖宫产同时挖除子宫肌瘤与单纯剖宫产相比出血量增加不多,手术难度也无明显增加,如留下子宫肌瘤不处理,则影响子宫缩复,盆腔感染的机会也增多[4],且可使病人免受日后再次手术的痛苦。

本文统计对于单发、肌瘤

3.2 关于预防和减少术中出血的问题为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剖宫产同时挖除子宫肌瘤要根据肌瘤的大小、位置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术中一般先做剖宫产,除黏膜下肌瘤经宫腔切除外其余均应先缝合剖宫产切口,然后再做肌瘤挖除术;术中应用缩宫素、欣母沛、或米索前列醇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术中出血;对于较大或特殊部位的肌瘤,在挖除前要安放止血带以暂时阻断子宫血供,以减少出血等。

综上所述,剖宫产同时行肌瘤挖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单发、直径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24.

[2] 李大慈主编.现代产科诊疗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292.

[3] 唐良萏,卞度宏.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2):65.

[4] 林俊.剖宫产术中对常见妇科肿瘤的处理.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2000,16(5):271.

上一篇:达州市妇幼卫生改革30年回顾 下一篇:护士团队沟通满意感对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