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7-25 10:44:28

朗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朗读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56―01

在朗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内涵没有搞清楚,因而朗读教学就偏离了方向。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活动。在这一转换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机械地将语言文字变成声音,而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因此,朗读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读书活动,是有声言语的艺术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加之在从事了学校管理工作之后,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了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摸索到了相应的对策。

一、要纠正朗读时发音不准的问题

如今,很多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在朗读时常常出现声、韵和调读不准的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前,也就是在备课时,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按标准音将每个字的声、韵、调都念准了。教师一定不能把字读错,不要带方言,还应注意语流音变的问题。如,上声“一”、“不”的变调以及语气词“啊”的变音等。此外,还要防止漏读、添读、倒读和读破词、读破句等现象的发生。要做到不出现上述错误,关键是教师要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二、要纠正朗读方式不正确的问题

正确的朗读方式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不正确的朗读方式只能给听者以虚假、讨厌之感。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朗读方式只是单纯地将字念准,照字读音,只是声调平直或随意高低,听不到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停顿位置和时间都差不多,是均等的,没有重音,更谈不上语气和色彩。这种读法不叫朗读应该叫念字。还有一种错误的读法是,声音小且速度快,平铺直叙,没有声音和感情上的变化,不从文章内容出发,不管文章的体裁特点,而是一味地单纯从声音上模仿,形成一种固定的强调,无跌宕起伏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念经式”读法。对此,教师要克服这种读法,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好文章的体裁。二是要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的心理情感所要表达的根本。

三、要纠正不能理解作品内容的问题

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朗读了半天,连自己都不清楚内容是什么,学生就更不明白了。首先,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朗读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作品,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对其进行深入地阅读,仔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词句关系,理清文章脉络。只有对文章内容、形式及语言特色有了全面的把握,才能确定朗读基调,才能使朗读有感染力、表现力。

四、要综合运用好语调的各要素

语调是指句子间的停顿和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升降的变化。教师在朗读教学时,必须综合运用好语调各要素。朗读语言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依存、相互促进、紧密配合的整体。强调综合运用,但不是非要面面俱到不可,如,在重读词语或句子之前,有时伴随着或长或短的停顿;整个句子重读时,有时升降方面也会发生变化,音调升高或降低等等。另外,语调诸要素的运用必须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协调一致,比如,要确定某个语句的语调,必须要联系整个片段或全文的思想,因为孤立的语句意思具有不确定性,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理解的差异。而有的教师在朗读时不注意这些,一见到作品的重点语句就放大音量,遇到感情激动的地方就扯着嗓门喊,这样就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感和情绪的统一。当然,语调的运用还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朗读时语调应真切、朴实,切忌表面化、形式化地套用规律。比如,有的教师在朗读时,采用夸张的语调,故作抑扬,认为“越夸张,效果越好”,结果恰恰相反,成了无病。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语调朴实、自然,不矫揉做作,不故作抑扬,语速适当、流畅,并要恰当处理好全文的节律,尤其是认真处理好停顿和重音,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上一篇:拓展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果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