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5 07:35:51

我国国债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举债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重要手段。自1981年重新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对此,本文研究了中国国债的现状,对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中国国债市场的健全与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债市场;现状;对策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

国债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完善和发展国债市场,不但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

1.我国国债市场现状分析――国债发行市场

国债发行机构:中国财政部

国债发行系统:通过设在中央结算公司的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进行;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发行的债券只有传统凭证式国债,这种发行方式随着电子凭证式国债的引入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国债发行定价机制:公开招标,积极推进国债预发行机制额

2.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分析――国债交易市场

交易市场分为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指交易所债券交易市场。

交易品种:现券交易、回购和远期交易。

市场参与者:(1)特殊结算成员: 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交易所、中央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 (2)商业银行;(3)信用社;(4)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邮政局等金融机构;(5)证券公司;(6)保险机构;(7)基金;(8)非金融机构;(9)个人投资者;(10)其他市场参与者。

定价机制:交易所市场采用竞价机制;银行间市场一对一询价机制+双边报价机制

3.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分析――监管体系

基本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国债市场监管者:人民银行;财政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不同市场的监管:银行间债券市场由人民银行监管;交易所债券市场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作为中国债券市场的总托管人,中央结算公司接受三方监管,在业务上受央行和财政部监管;在资产与财务管理上受财政部监管;在人事和组织机构上受银监会领导,并接受其定期审计。

二、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1.国债市场缺乏长期的基准利率。要使发行者在整个债券服务期的成本最小化,则固定利率债券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发行固定利率的长期国债,还会带来巨大的外部效益,使将来发行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要以国债利率为基准利率。

2.国债市场处于被分割的状态。我国现在存在着银行间国债市场、凭证式国债买卖场所和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这几个国债市场处于被行政分割的状态,带来了国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一致,这必然会带来套利和投机的机会,加大市场价格风险。

3.国债市场的托管支付清算系统相对落后。我国的国债托管支付清算系统还需改进。这主要表现在托管、转托管和支付清算系统的连接相对落后,因此我国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控制风险,如果没有安全、有效的托管支付清算系统,国债市场绝对是不健全的。

4.国债规模膨胀过快,累积风险加大。国债余额的快速累积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两方面的风险。一是使财政失去偿债能力,一旦超过财政偿还能力,会影响政府信誉和社会稳定。二是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挤出效应累积余额过大会影响私人部门的发展,影响经济按比例发展。

三、发展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

我国已经采取了相应政策以促进国债市场的发展。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国债结构。国债市场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但是我国国债市场要素结构非常不合理,必须对其进行调整。第一,调整国债期限结构,适当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第二,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国债持有者对国债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不同作用和影响。第三,调整国债利率结构,实现利率市场化。

(2)完善国债发行机制。一是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二是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

(3)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我国政府对国债的管理一直采用的是年度发行规模管理,这就造成我国财政的国债政策目标比较单一,难以兼顾金融体系对国债的需求。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今后国债的发行管理应实行余额管理制度

(4)推进市场信息建设和法制建设。一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措施,建设专业的国债信息系统及报价系统,培育专业信息服务商;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体系,形成科学、严格的市场规模体系和高效、灵敏的监督体系。

总之,国债政策必须放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不断进行研究和运用,同时也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期货与证券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项怀诚.关于2001年中央决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高培勇.中国国债规模:现状、由来与出路.教学与研究

[4]牛玉锐.中国国债市场有效性研究

作者简介:

王力平,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专业:金融;

沈婷,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专业:金融。

上一篇:巧用SQL语句检查工会经费收缴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下一篇: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山东省公路货运量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