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工科教育改革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7-25 01:41:05

我国高等院校工科教育改革实践与研究

摘 要:培养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工程。我们在长期的本科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一些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教学计划多样化创新改革;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构建工程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舞台;毕业环节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工科教学 创新 教学改革 多样化

大学生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在校期间受到很多理论知识、专业及技能的教育培训,他们较普通的人群有较大的创新潜能。开展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措施。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担负的责任。从总体看,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基本停留在认识层面或一些单因素的分析与实践,缺乏对影响学生群体创新能力的多因素、多环节、系统性的研究。笔者结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对工科教育改革创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注重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渗透到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管理、课外社会、科技、文体活动等。 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体目标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1]

二、创新教育改革思路的实践

1.把创新教育融于思想教育及管理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融入创新教育思想,在学生党课、团课学习中增加创新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我们在试点学院组织成立了大学生求是创新协会和科技创新部,制定了协会章程,各班委会配备了一名科技委员。创新协会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各类科技讲座,举办科技创新研讨会,定期组织各类创新设计大赛和设计作品展,使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的热情,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潜能,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创新活动。

2.把创新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

为了在课堂理论教学融入创新教育,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基于NX的CAE仿真》、《现代机床设备》等课程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及时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最新科技发展动态,为学生奠定创新思维的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平台。[2]

为了将创新教育教学有机地融入到一般工程技术课程中,我们选择《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为示范,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创新性课题的讨论课,鼓励优秀创新方案进行实际制作,推荐参加院校及省创新设计大赛,选拔实用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申报国家专利。改革作业模式,选择一些典型题目由学生组建测试系统,完成实测作业。

3.把创新教育融入实践训练教学

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验课建设中加强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的开发,机构创新设计、机电传动控制、产品设计等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型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从而强化了学生实际动手的工程能力培养,工程训练中心构建模块化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为全校学生提供了工程训练实践机会。在生产实习环节,选择东风汽车、灿坤集团、一拖集团等多种类型的现代化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为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构筑工程背景知识。

4.把创新教育寓于趣味效应

利用课外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大学生求是创新协会的作用,通过协会广泛吸收学生会员,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创新设计大赛大型创新活动,组织优秀会员参加省内和全国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形成长效、规范的创新效应:“传帮带”效应、“趣味”效应和“主动”效应。

三、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建设

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在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建设。[3]

在实验环节中,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试验,拓宽学生实验思路。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模式,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上,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进一步对实验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环节,增加创新设计内容,做到科学选题。课程设计题目均应来源于工程实践,既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使学生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工程设计思想和能力方面得到锻炼。

改变现有的实习教学模式,改学生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在实习内容上,增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内容:在实习方法上,由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检查任务转为由学生针对实习题目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法,并在实习过程中解决各种随机出现的问题。学生作为主体经历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及比较、方案实施及调试和目标实现及评价等工程实践环节。

四、小结

走改革创新教育之路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曲折之路。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劲: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程晶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高教研究,2005

[3] 王志英:综合性人才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

上一篇:如何在新课改中做好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