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出行小宝典

时间:2022-07-24 06:15:36

残疾朋友因行动不便出门较少,可能会采取集中办事出行的方式,每次上街买菜购物,往往少不了要拎大包小袋的。近路问题不大,对付对付就到家了。可要是路途遥远,免不了还要乘车上下,那就要考虑周全,有备无患了。在此,我送大家3项可保出行安康的“小宝典”。

一、轻装上阵

出门远行少不了要有行李物品,路途上应“少而精”,尽量集中在一两件行李内,最多3件行囊。

参考如下:双肩包一个;长带挎包一个;手拎式拉链包一个,拎带儿须宽松(或是牢固的大号塑料袋,质量好的大口纸袋也行)。

特别提醒:

A.纸袋与塑料袋的选择须结实耐用,放一些不重要的随身用品、食品之类,便于随取随放。

B.用来手拎的包一定要带子宽长才行。能够随时将它挎到残臂上去,即便是冬季穿厚棉装也能挎上。这样当我们在上下汽车,火车,甚或是上下滚动式电梯时,皆可以随时腾出健手来做扶撑,无需请别人帮助了。特别是遇上雨雪路滑时,才有可能随时出手去抓住物体来应急,有效地防止跌跤。

雨雪天最好别出行,下大雨雪却必须出门时最好是穿雨衣。撑雨伞者,可借用伞柄下的绳攀儿来把持住伞。例如:戴假手者可将绳攀儿缠绕在手指上做牵绊,就不必占用健手了;如果想缠绕在断臂上撑伞时,应将绳攀儿加长使用。(儿童自控力差,不宜!)

二、多“补”水

不少残友因行动不便,往往采取“忌喝水”的方式来减少麻烦。特别在干燥少雨的北方,这等同于“因噎废食”。 或许你正年轻尚不以为然,但要知道你拼的可是生命的“本钱”,而谁也不可能永远拥有这份年轻力壮的资本啊。长此以往,体内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调”状态,等到了壮年、中年阶段,健康问题就会冒出来了,往往积重难返!

人体内水占了体重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流动的血液90%以上由水组成。由此可见,水是保障我们体内建立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的重要部分。有了足够的水分,人体才可以加速吸收与排泄,才能有相对的调节能力,这就是新陈代谢的作用!当我们出门在外时,身体能量消耗加大。加之在外奔波,生活缺少规律,人极易疲劳,致使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所以特别需要多补水,才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运行”,以保持体内循环的相对稳定。 换言之,多饮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代谢,使我们较好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从而有效地减少生病几率。饥饿一点没关系,身体缺水就易出问题。

特别提醒:

1.每天起床后第一要事是喝1~2 杯水,既补充了一整夜体内水分的蒸发,还有清肠胃利通便的好处。

2.白日里出门早晚多喝,上午出门下午多喝,时间上可灵活掌握,但不可少喝!与人聊天和看电视时均可趁机多补些水,长久控制饮水百害无益!

3. 有些残友出于脱穿假肢的不便,睡前不敢喝水(睡眠不好者另当别论)。建议晚饭多食干饭之类,可有效减少起夜次数。

便于起夜“一点通”:可备一双夏天的薄尼龙丝袜放在床边儿,这样能相对宽松地穿上假肢,便捷些。无需费时费事穿得那么妥帖,与健脚穿拖鞋同理。但儿童不宜!

三、多用肥皂勤洗手

病从口入,为防患于未然,出行要随身携带一块小肥皂或小包装的消毒液。在外面吃东西前要尽量先洗手,有效预防病菌的侵入。

让勤洗手与多饮水合筑成一道“防线”,保护我们不生病或少生病,把常见的突发疾病都挡在门外吧。

小贴士:

出行需准备的物品

1.外出远行应备物品

小块香皂,随时洗手。袖珍小剪刀,便于开食品袋等。小刀,削水果。叉子,不便洗手时可取代手间接叉食。

2.因人而异的物品

〈 1 〉上肢残疾者:拉背专用的长条搓澡巾;防水性好的塑料袋,供洗手打肥皂专用;或者防水袖套1只。

〈 2 〉下肢假肢者:若干创口贴、医用棉签,再带点儿“碘伏”。可选小药瓶装盛少许,如:眼药水瓶,通常其瓶嘴是可以拔掉的,使用棉签时并不受影响;而装入消毒液以后再安上瓶嘴,密封性好不渗漏,便利携带。

棉签和消毒液主要是擦拭患处,做清创用;当手不洁必需时,还可当消毒水用。

有备无患,尤其腿磨烂时,可及时处理,免除寸步难行的痛苦,也不用在异地去东找西找地购买它们了。

特别提醒:

出行在外活动量加大,残肢极易出现肿胀、磨烂、打泡等问题。创面一旦磨烂,尤其是发炎红肿时,决不可着直接穿袜子。当必须穿假肢时,至少要贴上创口贴作间隔。以避免反复蹭掉皮层、流血,造成创面感染,延误愈合时间。

在外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为应对“腿况”的“变数”,除了带够季节适用的假肢内袜外,还要多带1~2双,且应有厚薄不同的区别。疼痛难忍时酌情调换一下袜子,或薄或厚,没准儿就减轻了痛苦呢。

相对而言,平时有规律的生活,可使我们有预见性地避免某些已知的问题出现,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

上一篇:构建残疾人创业服务体系 下一篇:让社区残疾人生活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