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时间:2022-07-24 06:00:17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必然导致平时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模仿训练多,启发思考少,告诉现成结论的多,探索发现规律的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此次课程改革,在分析物理课程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为了“课改”中的一个亮点。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1)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2)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3)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4)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速度概念的引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中的控制变量法;“密度定义引入”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等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1)发现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相关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想的方案,——实验操作——讨论、归纳与反思。发现式探究学习常用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规律课的学习。

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一辆小车在平面上慢慢停下来,然后提问“小车能不能晚一点停下来或不停下来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每桌提供三块粗糙层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让学生操作;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如“能有没有摩擦的平面吗?”或者“没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车还能走吗?”等等。

(2)接受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接受式探究学习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如“质量”一节,教师讲解“一座钢铁大桥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一桶水比一杯水含的水多,那么一个物体里所含的物质有多少用什么来表示呢?”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顺序与注意事项都是科学的必然要求,最后进行作业。接受式探究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

(3)混合式探究。它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如“重力”一节,用接受式探究学习“重力的概念”: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这些东西为什么都落向地面?”让学生进行讨论、归纳,自主解决问题。用发现式探究学习“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提出既然重力也是一种力,那么它就有大小。提出探究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出小实验,如把不同质量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其所受的重力。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很快得到“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初中学生数学考试成败归因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