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心理+教材+特长+模式

时间:2022-07-24 05:57:56

体育教学:心理+教材+特长+模式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实验实施和全面推广。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材内容;特长能力;模式技巧

《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而是“对原有的体育课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是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和远规划,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发展的定义。

1.铸就良好体育心理素质

体育是文化,体育是技术,体育是科学。把体育教育教学摆在与“外、数、语”同等的位置进行教学、研究、评估,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转变陈旧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1.1正常的体育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还有很多体育爱好学生在课外加强锻炼,增加活动量,提高体育竞赛的能力,如长跑、跳高、跳绳和打兵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等活动项目,体育教师都有及时准确地予以鼓励、赞扬和指导,肯定其积极锻炼的主动性、兴趣性和专业性;鼓励的方式应当采取当众表扬为宜,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十分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具有上进心、兴趣心和好胜心,体育教师应当把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还能够调动更多的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热情,充分激发群体喜爱体育锻炼的喜爱心、积极性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1.2强烈的自尊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积极进取和积极参与的好处,当有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时,体育教师不能当面点名,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适得其反;

1.3重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好奇心与模仿心理,体育教师要运用直观的教学工具、精炼的解说语言、准确的示范动作指导学生,显得生动、有趣、特效,讲解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要领、实质与核心以及动作、方法和神态,让学生在看“热闹”的过程中看出“门道”,由模仿“升华”为“学习”,由“强迫”转变为“偷学”,是体育教学指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1.4预防学生对体育课程、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有些动作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产生害羞,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应当给予解说,也可以要求下课以后“私自”锻炼,或者指定体育委员(相互要好的学生)给予指导,不要强迫,以免引起学生不满而大发脾气或与老师发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可勃然大怒,采取尽可能的克制和稳定情绪,最起码不能使学生反感教师、反感体育和反感锻炼;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要高于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给学生发展的动力和努力的空间。

2.选择合理的体育教材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合理的体育锻炼教材,是合理、实时、规范,才能促进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意义。

2.1在选择体育教学教材上注重科学性: 一是注重与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具体现状和要求相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能够逐渐理解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锻炼和将来的工作、生活与发展联系起来,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希望自己在体育锻炼上有所长进、有所发展、有所成功;因此男学生更喜欢力量性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跳高、投掷、足球等等项目;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的体育活动,如健美体操、跳高跳远、跳绳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等广泛性的活动;

二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应当注意自身的系统问题,既要注重某项运动与教材的连贯性,也应当注意该项运动与教材的适应性,处理好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标准,使选择的各项运动项目教材在安排的时间上、层次上、范围上、规则上纳入一定锻炼计划。

2.2在选择体育教学教材上注重知识性: 体育教育教学一定要以基础教育为主,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它实现着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局限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年龄和当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设备,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正确选择锻炼方法和锻炼项目,调动学生求知识的积极性。

2.3在选择体育教育教学教材上注重实用性:一是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可供教学利用的时空条件,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的体育器材、锻炼设施和师资力量;

二是所选教材与培养专业特长相适应,对不同培养专业、不同爱好不同培养计划的学生可以采取单向突破的方法进行学习与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学习知识、加强锻炼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4在选择体育教育教学教材上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巧妙地运用趣味性,开展积极有效的比赛活动,以赛代教、提高技能水平,丰富业余和专业文化体育生活。

3.培养过硬的体育特长能力

3.1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自觉习惯。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现阶段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模式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是打破传统观念上的教学方法,以往的体育课是在上课时由体育委员把体育器材领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形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起不到培养和刻意培养的目的和作用,以至于影响了很多可以造就的体育人才;遵循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注重发挥个性,创意教学,培养学生,强化锻炼个人特长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目的性。

3.2发挥个性特长,实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个人的特长,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目的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爱好、身体、文化和思想等等素质的不尽相同,掌握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能力也不相同,再加上兴趣、愿望和重视程度的差异,体育教师应该、打破常规、单向重视、独立培养,彰显个性优越性,使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特别技能者脱颖而出,这是一笔很好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以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为“小老师”,分别指导某项体育活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学习、模仿和指导,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思想共同提高的愿望。

3.3制定详细计划,运用因材施教。体育教师应当对自己所教学生全面掌握,详细记录,为制定详细、实用、合理的体育培养计划做好第一手资料,把具有体育技能过硬的学生归类、把对不同体育项目爱好的学生归类、把对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归类,做到心中有数,就有利于“因材施教”、就有利于全面提高共同发展;学生是各种思想、文化和身体三方面素质指标各不相同的个体组成的集体,具有错综复杂的培养难度,需要一线教师的倾心观察和刻意培养;“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古为今用的、是科学综合的,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顺利发展的捷径。

4.转变陈旧的锻炼模式技巧

体育教学需要运用新时期具有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那么就需要转变陈旧的体育锻炼模式。

4.1改变过去那种把体育课当做休息、或被刻意挤占、或被自由活动、或被虚度时光,形同虚设;

4.2执行正规的教学过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是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4.3配置符合初级中学青少年足够的体育教学设备、器材和场所,是“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深刻内涵;

4.4按照国家方针、地方计划、校本实际“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原则,严格、合理、科学的开展教学,是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基础;而且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及时、准确、合理的评价,是促进转变陈旧教育模式的新型举措。

上一篇: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 下一篇:梦想无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