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瘀论治糖尿病案例举隅

时间:2022-07-24 05:29:51

从瘀论治糖尿病案例举隅

关键词:从瘀论治;糖尿病;消渴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42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90-02

笔者临证常以活血化瘀合并益气养阴、滋阴清热等法治疗糖尿病,对早期防治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疗效满意,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益气养阴活血法

案例1:患者,女,65岁。2011年2月21日就诊。3年前,患者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8.1 mmol/L。平素口干多饮,心悸气短、活动尤甚,双上肢麻木不适,常有自汗、盗汗、目涩,视物模糊,饮食自控,小便尚可,大便稍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予自拟方降糖丸:黄芪30 g,太子参30 g,生地黄15 g,知母10 g,五味子10 g,天花粉15 g,麦冬15 g,桃仁10 g,丹参15 g,葛根30 g,益母草30 g,赤芍15 g,甘草10 g。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诉口干多饮、气短症状有改善,出汗较前减少,仍觉肢体麻木不适。守方加血竭粉(兑服)3 g、地龙15 g,4剂。

三诊:患者诉肢体仍有麻木,但稍有改善,空腹血糖已降为7.4 mmol/L,说明上方有效,继服随诊。

按:本法适用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糖尿病日久,阴津亏耗,气虚血瘀,故治以益气养阴药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笔者常用降糖丸,药用黄芪、太子参、生地黄、知母、天花粉、麦冬、桃仁、丹参、葛根、益母草、赤芍等。

2 滋阴活血法

案例2:患者,男,59岁,2011年3月12日就诊。2年来,患者常感口干口渴,欲饮水,多食易饥,平素服用达美康缓释片2片,1次/d,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9 mmol/L,餐后血糖13~15 mmol/L。患者诉餐前饥饿感强,燥热多汗,烦躁易怒,盗汗明显,睡醒后感衣服潮湿,汗黏,目涩,视物不清,饮食自控,

或肝肾不足为主要病机变化。

案例4:患者,男,42岁,2011年6月24日就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曾就诊多家医院无效。自述近2月来精神不振,白天嗜睡,时有发热恶寒,颜面时红时白,夜卧不安,饮食减少,口腔溃疡,前也有溃疡,严重时溃烂。此乃《伤寒论》中“狐惑病”是也。遂投以甘草泻心汤加味:甘草30 g,黄芩10 g,人参10 g,生姜10 g,黄连6 g,大枣12枚,姜半夏10 g,地肤子15 g,槐花10 g,黄柏6 g,赤小豆6 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精神好转,前溃疡逐渐愈合,口腔部溃疡疼痛明显减轻。上方加薏苡仁20 g,再进5剂而愈。

按:狐惑病临床并不多见,笔者临证多年,仅遇4例,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愈。笔者认为,本病由湿热内蕴而成,故治以清热解毒、化湿安中之甘草泻心汤。本方重用甘草,配以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辅以姜半夏、生姜苦平温燥,宣化内湿;佐以人参、大枣扶正安中。诸药相配,共奏清热化湿、扶正安中之功,使湿热得去,气血流畅而诸证自除。

5 心阴阳两虚――炙甘草汤

《伤寒论・辨太阳并脉证并治》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太阳与少阳互为表里,太阳受邪,少阴里虚,邪气往往循着表里联系而内陷少阴。心之阳气亏虚,则心失温煦,血脉失于鼓动;心之阴血亏虚,则神失濡养而不能自持,脉道失于充盈,气血运行艰涩,脉气难以接续,故脉来或结或代。

案例5:患者,男,63岁,2011年4月13日就诊。患有心悸气短5年余,时轻时重。近半月心悸气短加重,兼有精神不振,饮食减少,口干舌燥,遂前来就诊。查:心率65次/min,心律不齐;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舌淡红、少津、少苔,脉结代。辨证属气血不足,心阴阳俱虚。治宜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30 g,生地黄30 g,桂枝15 g,龙骨(先煎)20 g,黄芪20 g,远志10 g,人参10 g,五味子15 g,麦冬20 g,玄参15 g,阿胶(烊化)10 g,大枣12~16枚(必须是偶数)。每日1剂,水煎服,煎药时加入50 mL清酒。连服10剂后患者再次来诊,诉心悸气短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饮食正常,结脉次数减少,舌无变化。守方调理月余,再次复诊,心律齐,精神佳,病情稳定,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按:炙甘草汤方重用炙甘草为君药,甘温益气、养心通经,《名医别录》谓其能“通经脉,利气血”,为复脉之要药。生地黄为臣,滋养阴血以充脉,《名医别录》谓其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君臣相合,气血双补乃复脉之本。人参、大枣益气补心脾,助炙甘草之用;麦冬、阿胶滋心阴、养心血,助生地黄之用;桂枝、清酒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共为佐药。煎煮时一定要放入清酒久煎,久煎则酒力不峻,既可行气血、助药力、通血脉,亦可防止药性滋腻而碍胃。诸药相合,滋阴养血、益气助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旺而心脉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故其脉可复,心悸自安。

(收稿日期:2012-11-09,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符惠燕从肝论治消化系统疾病验案三则 下一篇:从痰毒论治老年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