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追求灵性的课堂

时间:2022-07-24 03:06:13

文本细读,追求灵性的课堂

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精辟的解读。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细读文本,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呢?语文教学领域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解读理念,是一条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实践文本细读,在课堂中实现文本细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教师要学会深入解读文本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既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独特的享受,你能通过文本解读,带领学生在咬文嚼字中赞叹名家语言的精妙,在于各种人物的对话中,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产生一次次精神升华的愉悦。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我们教师自己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了,学生才能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重难点等入手进行文本细读,并预设教学环节。

1.从了解故事背景、解题质疑入手 如教学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时,由于文本当时的历史环境与我们学生的生活时代相隔甚远,教师必须对文本深入细读,了解文本的背景,在教学时讲解当时环境下的相关故事,引导并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产生共鸣。

2.关注遣词造句,深刻感悟文本内涵 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潜心涵咏,一字一句不宜疏忽。课文中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窦桂梅老师在《丑小鸭》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研读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这一部分,原作中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像课文中那样“又大又丑”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体瘦瘦的,大家都叫它“丑小鸭”。)窦老师要学生将这六个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揣摩作者为什么不进行具体描写。学生在对比中,体味到了作者对丑小鸭的爱怜之情,领悟到了作者“惜字如金”的真正用意。

3.入情入境,体会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入情入境的阅读也就是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它是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其前提仍然是文本细读。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研读时,在细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这段话时,初看“脊梁”这个词用得有些突兀。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按先生的表达个性,“脊梁”应该是他在德国十年耳濡目染了德国人养花的真实情景以后,自然流露出的情感。那这个词语到底妙在何处?我再细细地解读,才发现“脊梁”的好处多多啊:1.展现了丰富的形象,而且入木三分。脊梁凹凸不平的外形和向前倾斜的姿势准确地表现了“花都朝外开”的鲜花形象。2.赋予了生动的情感。读到“花的脊梁”,会让我们产生丰富的人格化意义的联想,这比描述性的客观语言,如“花的茎”要生动得多。3.透射着含蓄的意蕴。“花的脊梁”所展示的是“花都是向前倾”“花朵朝外开”的姿态,这不正透射着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行为意识和“我为人人”的养花境界,凸显着人文的主旨吗?

4.回归整体,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教师对文本进行剖析和理解后,再对文本内涵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经历了一番对文本内涵的深化和升华,学生把握的不再是感性的、肤浅的知识,而应是理性化、深刻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堂要引导自主探究文本细节

1.品味语言 感悟文本 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品味文本表达方法,感悟文本表达的情感,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提高语言素养。这样的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逐渐地走进课文,走进课文,走进角色,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2.抓住空白 放飞想象 作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拓展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演绎丰富的画面,文本的视界也将开阔和丰富起来,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所包蕴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得到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

3.以读为本 读中升华 崔峦先生曾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就可以一票否决,不是高质量的阅读课。”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因此读的时间要充分,读的形式应该多样。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动情点,点燃学生的情感因子,变文本的“此情此景”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或喜、或忧、或伤、或愤……

这样,学生在读书中才会有新的体验,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在这样的细读中,学生才能喜欢读书,乐于品味,学会读书,才能保持读书的持久动力。

精彩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读来提升。文本解读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促进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愿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去发现研究教学中的细节,成就更精彩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小学)

上一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