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什么总是“趋之若鹜”

时间:2022-07-24 11:10:47

媒体为什么总是“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这一成语实际上有较强的感彩,对于新闻作品在大多数场合都不太适合。如何避免成语的滥用误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媒体所承担的净化祖国语言的重任,在稿件的写作中精益求精,切实理解词语的确实意义。

近年来,传媒界针对新闻中反复出现的空话套话风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扫荡”,对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渗透,我们媒体的少数同仁在行文中对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不太重视了,在写作时不顾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忽视了客观性这一重要原则;它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旧的套话去掉了,新的套话又出现了。但是如果这套话在意义上准确得当,只是出现的频率过多倒也无大碍,如果用词不当,甚至词义与实际相反,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而目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中的成语“趋之若鹜”,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辞海》对成语“趋之若鹜”含义的解释是:“像野鸭般成群而往,比喻很多的人争着去,含有贬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2004年共同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相应的注释是:“像成群的鸭子一样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相追逐”,并特意注明了含贬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则更明确地解释到:趋之若鹜“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我们知道,“鹜”即鸭子,中国传统上把鸭子看成是蠢笨的象征,因此不难看出,即使在成语的注释中不明确指出是贬义词,也显然有贬义含在其中。

在媒体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只有少数文章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是较为准确的。如一篇标题为《文身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不少青少年趋之若鹜》的新闻,在文章中介绍了文身可能引起血液交叉感染、丙型肝炎、败血症和细胞突变,并可能在心理上留下永久创伤。成语的使用较适当地反映了他们对可能给自己造成不良后果行为的盲目追逐。

“趋之若鹜”这一成语描写的对象在行为上应该存在不理性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要带有“傻”的成分;由此也决定了这一成语一定要用在含有贬意的场合――不论是真实的贬意,还是带有调侃性质的贬意。但是不少作者在写作中没有弄懂“趋之若鹜”这一成语的真实含义,而只是凭字面理解,把这一成语的含义看作是不含贬义,因此在使用上就难免出现差错。

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本来不该带有感彩的地方用了这一成语;有时作者不一定有倾向性,但由于用词不讲究,反而产生了倾向性;由于产生了主观性,出现了表达意义不准确的结果。

如一篇稿件的题目为《价格昂贵仍趋之若鹜 谁在消费顶级化妆品》,单从成语的使用看作者对这种消费行为持否定态度;但文章中又写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杜兰英教授认为,顶级化妆品是奢侈品的一类,不一定是最贵的东西,也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的繁荣不仅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形式,而且也反映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在这里作者似乎又借学者的口肯定这种消费行为,与使用成语的倾向性产生了矛盾。因此标题中的前句改为“价格昂贵仍大受追捧”似更加恰当一些。

由于常常需要形容游客的众多,因此使用“趋之若鹜”这一成语最多的要数以旅游为内容的稿件。在使用中作者同样大都没有考虑“趋之若鹜”这一成语的准确含义,因此用来形容人多的大场面时,常常有失准确和谐。

如一篇题目为《海南旅游房价上涨》的新闻写到:“本来旅游旺季到来,游客应该是趋之若鹜,但今年海南游却没有出现游客猛增的场面。”不知道作者是否想造成带点调侃的味道,否则本句似应改为“热点旅游景区应该是生意红火”。

另一种情况是在本应表现对象聪明的地方,用了这一带有“傻”的含义的成语,文章本身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往往让受众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

一篇题目为《上市公司趋之若鹜海南汽运花落谁家》的新闻写到:“自1997年就开始着手改制的海南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简称“海南汽运”)近期以来,频受省内外上市公司青睐。”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到,想参与海南汽运的上市公司都是财大气粗,很有实力;作者在标题的下句也用了“花落谁家”的比喻,意指相关的上市公司都是等待接姑娘绣球的俊小伙儿;但标题上句却误用了“趋之若鹜”这一含有贬意的成语,与下句在含义上出现了明显的错位;如果从意思上理解,上市公司都象蠢鸭子一样拥上来,那显然谁也得不到花。因此应改为《上市公司争抛媚眼 海南汽运花落谁家》,这样没有贬义,前后也顺畅一致,同时与文中使用的“青睐”一词也产生了呼应。

分析以上状况出现的原因,一是对成语不求甚解,没有弄懂成语的真正含义和感彩,只看表面的意思,出现成语误用。二是认为新闻写作把意思说明白就行,单纯求快图省,不进行认真的思考琢磨,形成语言乱用。三是自身文学功底不厚,遣词造句功夫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造成无词可用。四是对规范使用语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写作中过分地随意挥洒,忘记了媒体所肩负的正确引导作用。

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继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媒体所承担的净化祖国语言的重任,在稿件的写作中精益求精,切实理解词语的确实意义,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写作时潜心琢磨,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准确生动,让读者看起来津津有味。单从“趋之若鹜”来讲,这一成语实际上有较强的感彩,对于新闻作品在大多数场合都不太适合,因此我建议新闻作品还是少用为好,而尽量以更准确的词语代替。不但“趋之若鹜”这个成语要慎用,一切形容词在新闻作品中都要慎用,这也是不少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们多次呼吁的。我在写这篇文章期间还发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大型的、平面的媒体,例如中央的大报在词语的误用上错误较少;相反地方的、偏重新形式的媒体,如市级电视台或网络则错误较多,这也说明电子媒体的同仁更要在文字上多下功夫。有一家报纸定了这么一个规矩,主编在修改记者的稿件时每删掉一个形容词,就要扣除这个记者一定的稿费。这是在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防止虚假浮夸方面的一个典型做法,实际结果十分有效,也反映了力求用词准确、保持新闻本色的重要。

(作者单位: 北京电视台)

上一篇:基层电视台同样可以搞好深度报道 下一篇:《朝日新闻》:最能代表日本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