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从一到多

时间:2022-07-24 09:26:48

上海大众:从一到多

西楚根据科技博客、《商业价值》杂志综合编辑

改革开放这样宏大的事件,其实可以从一些日常细节中得以把握。例如来往于中国各个城市街道上的,从三十年前的行人、单车,变成了走走停停、品类繁多的轿车。

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的汽车市场向西方敞开了大门。在国门初开的年代,如今看来这一庞大而诱人的大蛋糕,尚处于一系列政治、经济的不确定迷雾遮罩中,先行者难免犹豫、举棋不定。

在美国通用,法国雷诺、雪铁龙,日本日产等世界汽车巨头最终婉拒中国的邀请后,来自德国的“人民的汽车”(Volkswagen),最终成为了第一家进入“人民共和国”的西方汽车企业,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拓荒者

进入中国的决定,体现了大众不俗的眼光和胆略。当时的中国,整个工业基础都十分薄弱,其他汽车巨头因此认定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时机还不够成熟。

然而,德国大众并不这么认为。时任德国大众董事长施密特表示,愿意放弃与另一个亚洲国家的谈判,首先与中国合作。经历了为期六年的谈判,德国大众和上海汽车终于达成协议,第一辆桑塔纳汽车正式下线。

中国薄弱的工业实力的确令上海大众从初生时便面临重重困难。一位前往考察双方合作事宜的记者写道:“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然而,在巨大的风险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回报。作为中国市场的先行者,大众就此赢得了难能可贵的先行者优势。凭借这一优势,用“爷爷辈生产方式”制造的桑塔纳车型,在十年时间内,畅销中国,风头一时无两。

桑塔纳也许是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外国汽车品牌。80年代,凭借先行者的地位,上海大众的桑塔纳成功地占据了公务用车的大部分份额。而在私人轿车市场发展之后,桑塔纳凭此确立了巨大的品牌优势,销量和社会保有量一直稳居第一;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质量,更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

德国心 中国身

然而,随着中国私人轿车市场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涌入这一世界上最诱人的超级市场。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大众长期以来独有的先行者优势动摇了。从2002年开始,上海大众的市场份额开始逐年下降。上海大众自此开始了被业界称为“大象转身”的艰难转型。

实际上,即使是在独领的时代,上海大众的品牌战略也不是自己的强项。桑塔纳一款车型打天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了1999年。即使在千呼万唤始出来推出了新品牌帕萨特后,上海大众推出新品牌的速度也远远落后于标致、通用、本田等竞争对手。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许有巨大的先行者优势带来的难以避免的惰性,也许还在于上海大众所独具的德国基因。热卖二十多年的桑塔纳,就令人不禁想起德国大众最经典的车型甲壳虫,一卖就是近四十年。

这种德国基因,一方面奠定了上海大众汽车优质、踏实、稳重的品质;一方面也略带傲慢地阻碍了与时俱进的步伐。不过,危机面前的反思能力,同样是德国基因的特长。2002年~2005年的转型期,提升品牌战略和国产化率,是上海大众工作的重点。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上海大众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奥林匹克计划”中,提出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新车型,并在2009年之前引进10~12个新车型,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成本40%。

如今,上海大众推出新车型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而且,由本土团队进行的二次研发,造就了朗逸、领驭等本地化色彩浓郁的车型,前者更是超越了桑塔纳,成为上海大众新的王牌。正如上海大众VW品牌市场总监辛宇所言,在保留了德系安全的基础上,如今的上海大众显得更加多元,包括具有领袖气质的帕萨特,动感、时尚的POLO,白领的朗逸,温馨的途安,以及科技感强的SUV。

两个“大众”在中国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众多国外汽车企业中,大众的独树一帜之处还在于,它是唯一与中国两大汽车公司都有合作的企业:南有上海大众,北有一汽大众。

与改革开放之初联手上汽一样,在90年代初与一汽的合作,再次展现了大众对于商机敏锐的嗅觉。

在大众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规划里,南北两个大众应该对市场实行差异化区分,避免内部竞争,更精确地覆盖全国的消费者。设想中,一汽的产品集中于A级车和C级车市场;而上海大众则关注A0级和B级。

但实际上,两个大众之间却是亦敌亦友的关系。无论是捷达与桑塔纳,迈腾与帕萨特,还是宝来与朗逸,都被视作是相互较劲的竞争对手。

这种预想之外的竞争关系之所以能够形成,原因在于德国大众投往中国的车型资源有限。虽然相互的竞争可能造成一定的内部损失,但大众整体在中国的成绩却是一枝独秀。今年前五个月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销量分别为41.57万辆和36.94万辆,分居轿车生产企业销量的二、三位,而整个大众的销量则是高居第一。

双品牌战略

上海大众于2006年引进了德国大众旗下的斯柯达品牌,由此开启了上海大众的双品牌战略时代。无独有偶的是,与上海大众的斯柯达品牌与大众品牌相对应,一汽大众旗下也拥有奥迪和大众这两个序列的品牌。

在消费市场日益细分的今天,通过多品牌,更加精确地覆盖各个细分消费人群,实乃大势所趋。而上海大众能在中国合资汽车企业中开此风气之先,可能要拜德国大众成功的多品牌战略所赐。

1964年时,大众即从奔驰购得了奥迪品牌。此后,自八十年代起,经过二十余年的并购,大众旗下已拥有了奥迪、西亚特、斯柯达、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等品牌。大众最近的扩张步伐是购入了铃木20%的股份。

对全球细分市场的良好覆盖,使得大众在金融危机中有着一枝独秀的表现。大众和斯柯达品牌销量在去年双双大幅增长,也佐证了这一战略的先进之处。其中斯柯达品牌的份额显著增长,改变了外界曾对上海大众持有的保守印象,也为上海大众注入了新的爆发力。在过去一年时间内,上海大众推出了四款新车型,正是这种活力的直观表现。

让全新帕萨特飞

在依靠先行者优势独霸天下的时代,上海大众的品牌战略还显得粗糙。但完成“大象转身”后,上海大众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营销上,已是得心应手。全新一代的帕萨特的登场,就是一个证明。

德国品质、外形敦实、质量可靠,是十年间帕萨特品牌留给中国消费者的固有印象,但除此之外,帕萨特还有更多意义有待发掘。

上海大众为全新帕萨特赋予了更加硬朗、更加现代的设计元素与最新的科技,而全新帕萨特的目标人群被设定为社会成功人士,用十个字概括全新帕萨特即“唯不凡之势,定世界之局”。

基于这样的定位,上海大众选择了因《让子弹飞》而赢得一片喝彩的著名影星、导演姜文作为该车的代言人。霸气十足的姜文立刻成为与全新帕萨特紧密相连的标志人物,可见这一选择之深入人心。

在网络品牌营销中,同样重要的还有线上、线下的有机整合,确保对该车的定位能够一致地层层传递下去。辛宇对全新帕萨特的网络营销作了这样的总结:“一个是整合,确保所有渠道诉说的是同一个简单的故事;另一个是信息技术的投入,十分重要。”

在去年途观成功上市的基础上,全新帕萨特的上市更进一步。稳健但持续的进步,也许正是上海大众近30年来的成功之匙。

上一篇:商务社交网Linkedin艰辛创业路 下一篇:沙尘暴:地球不能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