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 我的官路,痛并快乐着

时间:2022-07-24 09:17:41

我的职业 我的官路,痛并快乐着

我可以对时下里积极报考公务员的学子们说一句,在没有更多的资本的情况下。尝试远远要比定性重要,而前提是不管做什么最好都有―个提前的规划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的孩子,也许像大多数老百姓家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对“官”这个字有着一种莫名的敏感。孩童时想当官是因为过家家时当大官的一般都是孩子王,有一种非常的满足感;上学时想当官是因为明显感觉到了,种种荣誉光环似乎都围着学生干部散发光芒;规划人生的时候也想当官,因为一届平民之子、布衣书生,虽不求为暴富而扬扬,但也不甘为糊口而戚戚,也许只有选择当官一条路,才能为自家祖坟添上几缕轻烟。

但从本性上讲,我并不是当官的材料,至少我自己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否则为什么整个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我基本上都没有被纳入过主要干部的考虑范围之内呢?即使偶尔的当上了一官半职,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毫无建树,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能够明哲保身就不错了,更别提名利双收了。然而生活确实开了一个玩笑,竟然让我进入了公务员队伍,走上了所谓的仕途之路,而且到现在屈指一算竟然已经5年多的时间了……

只因为认识了―个人,我就走进了公务员队伍

坦率的说,走进公务员队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偶然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在我职业选择上影响很大的人,而必然则在于当时的我确实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基本上算是随波逐流地走上了这条所谓的仕途之路。

2000年,我揣着新闻系毕业证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像我的同学们一样选择大众化的媒体,而是去了一家专业性很强的杂志做编辑。那时我的解释是,与其在一群同等资历同等学历又同样年轻的人里面争一个出头的机会,不如在一个比较偏的行业媒体里玩一把专业对业余。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那就是在我应聘的几家单位中,只有这家单位招聘我的是一位主要领导―一党委副书记,而这位领导确实对我到现在为止的两次的工作选择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杂志社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与其说是做编辑工作不如说更多的是做行政工作。时值单位四十周年庆典,副书记点名抽调我去编辑单位40年的历史。历经几个月的时间搜集材料、提炼撰写,一部40余万字、描述一个单位的发展历史的书诞生了。在这项工作中,我想我得到了副书记无声的认可。庆典过后不久,这位副书记就调任上级市委机关任职了,原来他是一个到下属单位挂职锻炼的领导。他走后的一个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他的一个电话:“最近好吗?愿不愿意做公务员呀?来我这里工作吧!你在杂志社里面呢,将来的发展就是做一个编辑记者,而在这里就是走仕途之路了,考虑一下吧。”

我真的心动了,而且也为这个心动付诸了行动。先是借调到这个市委机关工作了几个月,然后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击败了众多对手顺利进入了公务员队伍。2002年5月的一天,当我正式拿到市委机关的工作证的时候,我认为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压根也没往更多的地方想过。比如面试的操作性,也许是因为自己是受益者,也许是因为自己当时被一种自信填满了头脑。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作为一个新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确实全方位地爆发了自己的能量。这从我2003年的年终总结就能看出来,我负责了全部机关公文的起草工作、信息工作、督察工作、日常刊物的编发工作、会议组织服务工作,同时还兼任了单位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可以说是一个人在干6个人的活。在这样的工作量上,我还拿到了市委优秀信息员的称号,要知道我所在的单位以前一年向市委报送的信息不过二三十条,而那一年,我所报送的信息被市委采用的就有一百多条,其中两期内参甚至得到了市委书记的亲笔批示。拿着证书的时候我笑了,因为我付出的努力算是得到回报了。而在一次酒会中,我向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副书记敬酒时也由衷地说了一句:“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没有见过将军的士兵不会想象得到将军是什么样子的,感谢您给了我这个机会。”

无奈的机关工作,流产的远走计划

在机关流行着一句不太见得台面的箴言“不会低头干活不要紧,但一定要学会抬头看路”。事实上也是如此,低头干了半天,在工作的质和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的时候,再想把工作的激情保留下去真的挺困难的,而这个时候机关的一些弊端就开始显现出来了。首先是节奏太慢,就算不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水混一天,但也绝对强不到哪去,特别是像我所在的单位从事的又是相对务虚的党务工作。在这样的单位里,本性飞扬跳脱且自视甚高的我,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现状了。

一次,我奉命组织一个大型的宣讲报告会来学习市里重大会议精神。为了这个报告会,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去安排方方面面,当一切一切都已就绪了,就等着周五上午召开的时候。周四深夜12点,正好值班的我,从床上爬起来接了一个上级的电话:“所有的宣讲活动立刻停止,何时举行另行通知。”如此大型的活动一句话就颠覆了!更不用说平时因为领导的一句不满意,一个七八千字的稿子几易其稿了。不能不说,年轻是好,但年轻确实也太容易失之于冲动,而冲动真的是魔鬼。―个偶然的场合,我竟然得到了一个这样的消息:在机关每年一度的年终考核中,我的排名是最后一名,原因很简单,有很多平时我不经意间得罪的人在画考核票的时候有故意行为。原来100-1真的能等于-100。

这个时候,我所在的单位又面临了一个很大的危机_―机构改革。按市里的规划,我所在的单位将要归并到另一个机关。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们都在关心自己的出路,至于自己手上的工作,有一个观点就是不知道哪天单位就没了,进行一半的工作不如不做。于是乎,整个一个单位基本上处在了瘫痪状态,而这样的状态竟然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还没有―个定论。

没活可干是绝对可怕的事情。年轻人不怕累着,何况机关的活能烦死人肯定累不死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天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房价突飞猛进。守着微薄收入的我,面对着无活可干的我,对比不少同学已经混得风声水起的我,真的慌了,也真的蒙了。我的明天在哪里呢?

那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极度愤懑。曾经在一次过马路的时候,还跟一辆出租车发生了冲突,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一晃之间,出租车司机探出头来,骂了一句:“不想活了?”而我回头就骂了回去:“×,不服你下来,打不死你!”我想如果不是那个司机开车扬长而去的话,我肯定就冲上去了,因为我是真打算不惜把钱包里的钱都扔给他也要打上一架了。

这段时间我又找到一个机会。我想转移到一个下属的坐落在开发区的企业。请客送礼,许诺面试,一切都进行得貌似顺利时,我竟然又受到了一次打击。原来答应接收我的单位,因为领导变动,不能再接收我了。―个重新燃起的希望就这样的胎死腹中。

这段时间我喝了很多次酒,在一次酒桌上,一位年纪长我很多的老兄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上学的时候,既要靠父母的本事,又要看孩子的天分,但孩子走上社会了,基本上就是在看父母

的本事。”我明白他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说,起点不同一生不同。我只是一个平民之子,10年寒窗给了我进入这条路的起点,接下来的路我该怎么走呢?

同事升职了,我还是原来的我

走仕途之路,说到底就是求升官。如果说仅仅是工作中的不如意的话,那谁都在所难免。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说起这次同事升职,事实上根本就是一个特定的操作。把一个岗位原来的干部平级调动到其他位置,然后在单位里进行推荐。推荐的过程则是用类似排除法的手段,把年轻的、同级别的、非相关专业的所有有关人员全部排除掉了,只留下惟一的―个年纪不过比我大上两三岁的适合人选,而我当然也在排除之列。

随后我们单位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层干部推荐。一些在机关打拼了几十年的干部更上一层楼了,看到他们升职后不无木然的表现,我有些惊讶,但随即明白了。眼看都已经人过中年了,在现职都至少呆了六七年了,怎么说这次提拔也只能算是“迟来的爱”了,根本不可能再提起精神来欢欣鼓舞了。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次的提拔,我依然在排除之列。

如果是以前,我想我肯定会抱怨半天,但这一次,我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我想,也许我真的成熟了吧。因为我问自己如果真正一个提升的位置给予到我头上的时候,我就真的准备好了吗7恐怕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权力可以因为一纸任命降临到你的头上,也会因为一纸调任而从你手中飞走。同时我也明白了自己愤懑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如果这种境况不改变,这条路走不通了,我应该去做什么。

想通了这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现职工作。我发现虽然我走上了所谓的官路,但我真的从来都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去想如何做得更好,如何走得更远,其实有很多工作内容是自己平时忽略掉的。我开始向我的直接领导建议可以搞一些更大范围的活动,而我则全程进行了策划和组织。在一些培训活动中,一些课程的内容就是我总结的自己的工作体会。

同时我还增加了一些工作之余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我找到了一些自己可以做的兼职行业:通过做一些专业的新闻策划稿子,我又对更多的行业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做兼职教师,我锻炼了自己在人前展示的勇气;而一些经营性活动的尝试,则让我进一步增强了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一次次的面试,也让我真正对比了一下与一些行业精英间的距离。我感觉我骨子里的激情又重新燃烧起来,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燃烧更加理性。

转眼间,2007年也度过了三分之一的时间了。扳指一算,我是一个已届而立的人了,依然在公务员的岗位上痛并快乐着。我在为自己的仕途积极准备着,同时也在为自己如果有一天不走仕途而积极准备着。我可以对时下里积极报考公务员的学子们说一句,在没有更多的资本的情况下,尝试远远要比定性重要,而前提是不管做什么最好都有一个提前的规划。仕途之路也罢,其他的路也罢,其实都在脚下,正如广告里说的:人生就像一段旅途,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上一篇:用文化管企业 以文化兴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初... 下一篇:东北方向的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