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运动处方对青春后期超重肥胖学生体成分和形体影响

时间:2022-07-24 07:28:52

减肥运动处方对青春后期超重肥胖学生体成分和形体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减肥运动处方对青春后期超重肥胖学生体成分和形体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安徽师范大学单纯性超重肥胖且无运动禁忌症的大学生26人,使用运动强度为60%~70%的F.C.及RPE在13—15级的运动处方进行8周的干预,对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8周后超重肥胖学生的肥胖相关指标:体重、BMI、体脂肪、FAT%及肥胖指数均发生明显改变(P值均

【关键词】 青春期;超重;肥胖症;身体成分

【中图分类号】R 195.2 R 151.1 G 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03-04

有研究证明,超重者患高血压的危险为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为体重正常者的2~3倍。与腰围正常者相比,当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cm,女性达到或超过80cm时,其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分别约为3.5,2.5倍。青春期是人生健康中最关键时期,预防和控制青春期肥胖逐渐成为我国预防医学和体育健身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运动减肥可有效改善人体体成分,从而改善形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减肥运动划分更科学化也更量化,不同的运动强度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不同。笔者采用特定运动强度的减肥运动处方,探讨其对青春后期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质量指数(BMI)、体成分和形体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肥方法及研究科学健身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整群随机抽取安徽师范大学在校一、二年级学生(音乐、体育、美术专业除外)2 000名,文、理科生各半。根据BMI值[(体重(kg)/身高(m)2)]>23kg/m2、>25kg/m2,学生分别填写超重、肥胖登记表,获得初选研究对象,对其重新测量身高、体重和体成分。同时依据超重、肥胖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肥胖,且无运动禁忌症者,年龄均在18~22岁。运动安全保障调查问卷(PAR-Q)填写均为“否”,运动风险评估很小。对符合上述条件者进行运动、营养知识讲座,并在实验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最终确定被试26名,男生组11人,平均年龄为(20.23+1.41)岁,平均身高(170.6±0.07)am,平均体重(73.46±6.32)kg,BMI(25.26±1.56)kg/m2,体脂百分比(FAT)为(22.61±2.79)%,肥胖指数(实际体重/标准体重×100%)为(116.76±8.67)%;女生组15人,平均年龄为(20.67±1.05)岁,平均身高(160.3±0.05)cm,平均体重(65.07±7.07)kg,BMI(25.35±2.76)kg/m2,FAT(33.23±4.68)%,肥胖指数(121.96±14.34)%。

1.2 方法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测试前统一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每台仪器进行预试验校正,由同一检测员使用同一仪器对受试者进行测试,以减少系统误差。

测量身高、体重和体成分前均禁食12h,禁水6h。受试者脱去鞋,只穿内衣,立正姿势站在身高仪底板上,足跟、骶骨部、两肩胛间及头部与立柱相接触,躯干挺直,两眼平视。形体和体成分采用韩国Bio-space Inbody 3.0(BIA)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得。测试方法:受试者脱去鞋袜,赤脚踩在足电极上,双手自然下垂握住仪器测试手柄。室温为25~28℃。

1.3 减肥运动处方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形态与功能检查、运动能力测试。测定运动强度采用德国h/p/cosmos专业运动跑台,方案采用Bruce-Protocol运动跑台设计,分7级,每级3min,坡度与速度不断增加,至运动终止获得最大功能能力(Functional Capacity,FC)。确定运动强度为FC的60%~70%,主观体力感觉(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在13~15级之间,根据不同被试确定减肥目标、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通过本减肥运动处方每人每天可以多消耗2090—2508 kJ的能量,运动频率为每周5次。见表1。

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以检验所设计的减肥运动处方的内容在项目、时间、强度等方面是否可行。通过1周时间,要求被试能在测试运动中理解并掌握心率与RPE及互换关系,测定并记录运动后10s×6的心率,以桡动脉为主,让受试者能通过RPE掌握与60%~70%FC的一致性。研究人员在现场跟踪指导,要求研究对象每次运动中保持60%~70%Fc的累积时间在30min以上。

8周的研究期间,要求受试者每天记录自己的运动内容、运动情况、身体反应。研究人员在现场跟踪观察、监督,记录受试者的反馈信息,根据受试者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及时调整运动处方。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运动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减肥运动处方干预前后肥胖相关指标数值变化经过干预,受试者的各项身体肥胖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不同性别的体脂肪、体重、FAT%、肥胖指数、BMI较减肥前均下降(P值均

2.2 减肥运动处方干预前后身体微观生理指标变化通过8周的减肥运动,女生组细胞内液、蛋白质、浮肿指数均发生改变(P值均0.05)。见表3。

2.3 减肥运动处方实施前后形体相关指标的变化8周运动减肥后,不同性别学生的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腰围身高比、臀围身高比、腰胸比、腰臀比均较减肥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见表4。

2.4 减肥运动处方实施前后皮下脂肪厚度变化 8周运动减肥后,不同性别学生上臂、胸部、腰部和大腿部皮下脂肪较减肥前均有所下降(P值均

3 讨论

3.1 减肥运动处方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包括脂肪(体脂)和非脂肪成分(瘦体重)两部分。本研究人体成分采用生物电阻抗测量方法,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性且准确性高的测量身体成分的方法。研究表明,BIA测量时可重复性系数γ/>0.95,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的相关系数γ/>0.70。脂肪含量是指身体脂肪的总量,包括分布在皮下、器官内部、周围组织的脂肪总和,常用体脂百分比表示。当男性体脂百分比>20%,女性>28%时说明其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林华等研究发现,为期6个月的健身操使中年妇女的体脂下降,去脂体重增加,腰臀比下降;即运动不仅改变了身体成分,而且改变了体脂分布,减少了腰腹部脂肪。

通过8周的运动强度为FC的60%~70%减肥运动处方的干预,不同性别学生体脂肪、体重、FAT%、肥胖指数、BMI均较减肥前下降(P值均

3.2 减肥运动处方对身体微观成分指标影响

健康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值非常稳定,浮肿指数正常范围在0.30-0.35,当处于浮肿、营养不良、患病、衰老、肥胖或循环系统有问题时浮肿指数会增大。通过8周运动强度为FC的60%~70%减肥运动,女生除细胞外液和浮肿指数降低外,细胞内液、无机盐、身体水分都没有发生大变化。男生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大变化,说明8周运动强度为FC的60%~70%减肥运动处方对受试者的微观生理指标没有太大影响。

3.3 减肥运动处方对皮下脂肪的影响 8周运动减肥后,男、女生身体各部位皮下脂肪均较减肥前下降(P值均

3.4 减肥运动处方对肢体围度和形体美的影响 形体美是指人体形态的协调优美,女性要有一定的曲线;男性则要求宽肩、阔背、肌肉发达、腰腿粗壮,富有阳刚之气。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坐高的比例,颈围、胸围、腰围、臀围和腿围等的大小,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臀围身高比等。由于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骨骼大多已经停止发育,身高不再增长,改善形体只有通过改善肢体围度和比值来实现。WHO专家建议中国成年人腰围应是:男性≤90cm,女性≤80cm。单纯的腰围和臀围绝对值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腰围、臀围与身高相关,所以常用腰围身高比、臀围身高比和腰臀比评价身体形态。

8周运动减肥后,超重肥胖男、女生的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臀围身高比均较减肥前下降(P

研究证明,人体骨骼性状受遗传影响较高,而骨骼肌性状受后天环境影响较大,塑形训练主要是针对人体的脂肪和肌肉,使皮下脂肪层变薄,局部肌群的粗细、体积的增减和线条的走向发生变化,即改善人体的肌肉形态特征;改善骨骼肌线条的走向;改善骨骼肌的不协调、不对称;改善胸、腰、臀3个围度的比例;提高关节灵活性,发展肌肉力量以提高人体在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稳定性。

上一篇: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伤害发生现状及其相... 下一篇:马鞍山市2006—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