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参与型文艺节目中的观众角色

时间:2022-07-24 07:10:11

【前言】浅谈参与型文艺节目中的观众角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提高观众的传播意识就显得重要起来。众所周知,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有其需要承担的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文艺等社会功能,也要尽最大努力来营造应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参与型节目中的观众也被赋予了这种指...

浅谈参与型文艺节目中的观众角色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思想灌入电视领域,受众的自主性得到增强。这种背景又催生了参与文艺节目的繁荣。在电视媒体放低姿态平时受众的同时,受众本身如何参与电视文艺节目以及随之产生的节目以及社会效应也值得观众。

关键词:参与型文艺节目 电视观众 媒介素养

保罗·法斯形容大众媒介中的王子——电视时说:“电视定时地出现在我们多数人面前,就像晚宴上的不速之客,像睡魔,它常常是导师,而对许多人来说,又是天天相处的伙伴 它是一种习惯,一剂镇静药。当它让我们熟悉社会的事实和幻想时,又是一位社会调解员”。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服务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政治高压的背景不在,电视所承载的三大使命中的文艺功能开始显现。经历了电视文艺节目初探的晚会式栏目阶段,1997年7月湖南卫视经济台推出电视游戏文艺节目的《快乐大本营》让“文艺旋风”开始在中国荧屏上迅速刮起。而后,益智类(如《开心辞典》)、真人秀(如《超级女声》)等文艺节目形式也被观众所熟知。在这样文艺节目“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的控制(遥控器的控制)成就了受众自身的自主性,开始从单一角色向节目参与者、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多重身份多重角色转变。正如郑兴东先生在《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中提出了受众自主性已然增强。他提到,随着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进一步激活的人的平等、独立观念,受众自主性的增强已然构成当代我国大众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这样的大众传播背景也促成了文艺节目本身也从完全的观赏型向参与型倾斜。

作为接受信息的人们统称的受众一词,无疑外沿广泛。取自Audience,是在西方传播研究引入的外来概念。“受众”作为完整有效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在整个传播活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言,可以泛指所有大众媒介的信息接受者。但是随着媒介资源丰富,受众自主性以及对媒介的可控性都有了很大幅度提高,受众一词也因为过分强调被动性而有所争议。因为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大众传播中的读者、听众、观众,更进一步说是电视文艺节目的观众,所以笔者选在这篇文章总选用观众一词。文艺节目的观众除了有受众的共性,即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以及归属性外,还有这自己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众多性,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无疑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也是因为这一点,虽然文艺节目的观众本身是一个杂而庞大的队伍,心理构成、思想意识、知识水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和个性等各有不同,但并不会因为需要具备一定的只是背景而把一部分观众排除在外,这也让文艺节目更加贴近民众,贴近观众。

收视率的压力及鞭策,媒体开始以一种平视的姿态面对受众,给了受众更多自我的空间,同时受众也开始通过新的媒介手段来参与大众传播,主动性增强的观众逐步参与到文艺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成就了参与型文艺节目的繁荣。纵向来看,受众参与文艺节目主要是通过现场参与以及场外观众的互动两种形式。现场观众的参与是目前国内文艺节目调节保持节目气氛的一大法宝。他们的情绪会直接感染到电视机前的观众,因为看电视的观众潜意识会把自己与现场的观众对等。由于到现场参与节目的观众也有知识文化水平、经济和社会地位、职业等的差异,他们更多的是代表了其所来自的那个群体,观众可以在这些参与者中寻找与自己具有相同群体属性的人,即使没有亲身参与节目,但是通过其群体代表的参与能够达到心理的参与。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说"。要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除了节目本身的设置以及环节的安排外,一个优秀的可以把控气氛的主持人也是不可缺少的。孙玉胜先生在《十年》别强调了“主持人媒体”这个概念,他认为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是集合魅力、表达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三位一体。[4]他分析如果把“主持人魅力”看作是一辆汽车飞驶的前轮,“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是支撑它并给它动力支持的两个平衡的后轮。调动观众气氛、寻求文艺共鸣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文艺节目主持人所需要具备的。现场的观众感受到文艺气氛后,可以通过表情、掌声等身体语言或者上台、按键投票等方式参与节目中。除了现场观众的互动外,没能到现场的观众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信件或网络留言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去。主办方设置一定的奖励,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因为除了可以获得节目效果反馈外,还可以提高节目知名度以及收视率。这些互动形式不仅符合现代受众的接受心理,能够迅速抓住七兴趣点,同时,也通过巧妙的设置文艺产品制作过程中的“亮点”开拓了文艺的空间,增加了文艺的广度和深度。[3]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提高观众的传播意识就显得重要起来。众所周知,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有其需要承担的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文艺等社会功能,也要尽最大努力来营造应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参与型节目中的观众也被赋予了这种指责。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具备传播主体应有的传播意识也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受众参与节目要考虑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潮,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时,凸显自身的优点,对自己以及所属的群体负责,为净化社会风气以及构建和谐氛围贡献力量。当然,在进行参与型文艺节目时,除了要有这种传播意识,还要求观众本身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节目本身以及其即将会造成的传播效果的责任,最终形成媒介素养。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采用的是张开在《媒介素养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可再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1]

总之,在受众参与型文艺节目日益繁荣的今天,受众自身如何正视自己的身份角色、把握自己在媒介中的角色和尺度是值得思考的。这就要求受众在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进行理性的自我审视和批判,而后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把我好传播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媒体以及社会责任,最终形成和提高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媒介素养概论》张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

[2]赵娣.《论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受众的角色转变及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10年5月.

[3]《媒介素养教程》刘勇汪海霞编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十年:从改变社会的语态开始》孙玉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63页.

[5]《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新华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26页.

上一篇:50岁的人生到头来是一场梦 下一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共服务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