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风波”一夕谈(外一则)

时间:2022-07-23 10:44:35

“汉字风波”一夕谈(外一则)

客:近年来,汉字风波迭起,先有“废简复繁”之议,后有“汉字整形”之争。

主:全球化时代,既要开创未来,又要继承过去,汉字风波是时代思潮的流露。

客:大陆进行文字改革,台湾保持前期传统,半个世纪分道扬镳,彼此渐行渐远。

主:今后可以开辟一条从“和而不同”到“和而趋同”的文字通道。

客:台湾想给正体字“申遗”。

主:汉字的字体有三类:1. 图形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2. 笔画体(隶书、楷书);3. 流线体(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只给楷书中的“正体字”申遗,范围太狭隘了。最好扩大范围,以全部字体为“申遗”对象。

客:政协委员们的“废简复繁”提案,主要理由是:1. 简化字不便继承古书;2. 电脑书写繁体简体同样方便;3.“识繁写简”的传统有利于两岸趋同。这些理由,如何理解?

主:1.古本《大学》,一开头就有简化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连五个简化字“后”,古人早已用简化字继承古书了。2.电脑处理文字,仍旧不能不学习手写,简化字在屏幕上阅读醒目,这个优点不可忽视。3.繁简并用,一字两体,费工费时,今天难于推行。这些问题,必须请教小学老师和心理学家们。

客:有人说,古今书籍如能字体相同,阅读就方便了。

主:字体历代变化。《论语》原用春秋“古文”书写;古本失传,汉代改写成当时的字体;汉现“古本”(壁中书),只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还能认识,不久他去世了;后来,不幸古本又失传了。后代人用后代字体改写(改印)古书,这是无可厚非的历史适应。不仅字体改用“后代体”,文体也改为“后代语”,就是白话文运动。

客:古书“今译”好不好?有人认为歪曲了古书的古义。

主:一百多年前,我三岁,开始学唐诗,琅琅成诵,不懂意思。七岁进小学,老师用“口头白话”翻译古文,使我们能读懂。到我进中学,课本上开始有“书面白话”。“口头白话”和“书面白话”都是“今译”。没有“今译”,古书无法读懂。“今译”是继承古书的必由之路。

客:爱好书法的人都说,繁体优美,简体粗俗。

主:王羲之《兰亭序》,324字中有102个简化字,占全文的1/3;欧阳询《九成宫》,1019字中有164个简化字,占全文的1/6。书法家喜欢写简化字,许多简化字是古代书法家创造的。简化无损于书法。

客:《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发表后,有85%的网友不赞成(《新京报》2009年8月29日)。

主:我注意到其中7000个通用汉字增加为8300字,可是增加的1300字是哪些字,没有说明。

客:你为什么注意那新增的1300个通用汉字,别人都注意“44个整形字”。

主:通用汉字的“字数”是规范工作的关键。简化不仅要减少笔画,还要减少字数,而减少字数最为重要,因为汉字难学难用的主要原因在字数太多。通用汉字增加1300字,不是小事,不能不注意。

客:为了书写人名、地名、专名,为了书写新词术语,需要补充通用汉字。

主:规范工作有“四定”原则,第一是“定量”(此外是定形、定音、定序)。“定量”主要是规定通用汉字的数量,力求稳定,逐步减少。《规范汉字表》不必考虑“四定”了吗?

客:电脑否定了文字改革,减少字数阻碍汉字的发展,今后需要发展汉字。

主:发展汉字不是发展“字数”,而是发展“效用”。减少字数可能增进效用,增加字数可能缩小效用。电脑对汉字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的,需要设立课题深入研究,这是“现代汉字学”的新园地。

客:汉字“总数”有多少?

主:不久前,一位外国专家也问我:“汉字有多少?”我说:“不知道。”他又问:“有1000个吗?”我说:“通用汉字”有7000个。他伸出了舌头!我曾到西安“碑林”研究汉字,买到了许多石碑拓本,其中很多字都没有收进《康熙字典》(47043字)。从前有人说过,汉字“出生不报,死而不葬”,是个“无定量”,无法计算“总数”!

客:有人想在“汉字海洋”中建立一个“汉字绿岛”。

主:《规范汉字表》就是在“无定量”的海洋中建立“有定量”的绿岛。以“通用汉字表”为范围,“表内”字数有定,实行规范化,应用于各级教科书和一般出版物。“表外”字数无定,不进行规范化,使用自由。

客:日本只有“常用汉字”,没有“通用汉字”。

主:日本的“常用汉字”,字数很少,作用相当于我们的“通用汉字”;日本在“常用汉字”之外全用假名,日文限定“字数”比较容易。日本的经验和成就,值得我们参考和研究。

台湾的语文改革

【台湾最先普及国语】

日本,强制推行日语,禁止使用中国国语。经过50年同化,台湾光复时,台湾人多数不知道台湾通行的闽南话是汉语方言。接管台湾,第一件大事是使台湾人能说中国国语。台湾的闽南话,在汉语各方言中跟国语的差别比较大,台湾人学习国语要比江浙人困难得多,而且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进行语言更新,难度可想而知。

台湾在1946年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艰苦工作,积极推行。经过13年又3个月的时间,1959年任务完成,实现了全省大中小学都以国语为校园语言,全省各种公共活动都以国语为交际媒介。推行委员会于是宣告任务结束,此后经常性的国语教育由学校继续担当。

台湾从全省不懂国语,变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普及国语的省份,这种“极大的成功”是怎样得来的呢?

第一,把国语教育融入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了,当然国语也普及了。

第二,充分利用注音符号。台湾出版的《国语日报》,是一份有可读性的受人民欢迎的日报,全部用注音符号注音。人们读报,同时就是学习国语。此外还有多种注音读物。排版用的字模上刻有注音,汉字和注音连在一起,叫做“注音字模”。这是教育家兼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提倡的设计,在大陆始终没能实现,台湾实现了。

第三,利用广播(后有电视)。台湾居民天天听国语广播,听新闻和学国语合而为一,形成全民学习国语的高潮。群众学习,采取直觉模仿,不作学院式的教学。

台湾普及国语的成功,鼓励了大陆的“推普”(推广普通话)。中国普及全国共同语,不再是永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事情。

【积极提倡汉字简化】

台湾反对汉字简化,同时反对汉字横排,完全出于政治情绪。其实,是积极提倡汉字简化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得到他的同意。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说:“为大众写的文字而不能大众化,那如何望其有效?”1953年又说:“简体字之提供,甚为必要”。

1951年一位台湾省“参议员”提出《请颁布常用简易汉字案》,得到通过。1953年台湾举行“简化文字座谈会”,成立“简体字研究委员会”。1969年何应钦在提出《整理汉字案》。1980年台湾“教育部”颁布《标准行书范本》,收4000多个行书字,其中有600多个简化字。简化字多数是古代传下来的,台湾跟大陆的简化字大都相同或相近。这个范本的推行,使台湾知识分子都认识简化字。不过,台湾把繁体字作为“正体字”用于印刷,简化字只用于手写。因此台湾和大陆的两岸协议书,要写成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大陆简化字版,一种是台湾繁体字版。

人们相信,情绪会退热,理智会升温,台湾和大陆迟早会统一使用相同的规范简化字,恢复“书同文”的中国传统。

(作者系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被学界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上一篇:文化振兴,不劳政府插手 下一篇:“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