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应用水平分析研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时间:2022-07-23 09:21:06

从计算机应用水平分析研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目前中学信息及技术教育已经普及多年,但是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而且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知识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轻视的态度,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全面学习和实践应用操作能力。文章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做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计算机应用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普及多年,应当说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是在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些高中毕业生缺少对计算机常识性的认识,而且对基本的软件操作并不熟悉。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但是这一问题却未得到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导致了该问题迟迟未得到相应的解决。笔者通过实验、调查、分析,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初步调查显示,高中生曾经学习过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学生百分比高达93.7%,因此他们对计算机的应用较为熟悉。在调查对象中,自我感觉已经“熟练掌握”Office常用办公软件的达85%以上。但经过测试,其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而实际操作水平仅相当于刚刚接触办公软件的初学者,未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二、中学生未能达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

经过对实验结果、教学相关背景的分析和研究,中学生未能达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时落实不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络以及相关产品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普及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中学仍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与升学息息相关的课程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成绩并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影响。于是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形象工程。经调查得知,多数中学仅在高中第一学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而且课时非常有限,平均为每周1课时或每2周1课时。

2.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标准、不系统

由于中学并未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也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制定、教授也变得更加简洁,很多技巧性的应用操作和常识性的计算机知识并未能得到普及,从而造成教学内容不标准、不系统、内容陈旧且不实用。

3.专业师资缺乏

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任课教师由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甚至由鲜有教学经验的机房管理员担任。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教学理论,甚至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范化教学,更无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造成教学效果不佳。这些都直接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疏于创新和改革,进而造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停滞,自然而然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就变得非常的有限。

4.学生认识层次不一

学生认识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已经较多地接触计算机,认为学习软件应用并非困难。因此,从学习开始就抱有轻视的态度;而实际上,他们尚未接触过正规、实用的操作,那些复杂的、技巧性的操作大部分被忽视了,因而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客观方面是由于中学生主要的目标是成功完成各类升学考试,因此老师和家长都不会赞成学生在课余时间过多的接触电脑,学生在有限接触电脑的时间内也主要是进行聊天、视频等娱乐,而极少使用办公软件或对软件进行配置操作。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遇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种种原因,希望各级教育工作者必须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否则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阶段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首先,中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降低。从实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并未达到基本水平,即便如此,大部分学生在依旧存在轻视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二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弱化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

其次,对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包含了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掌握,自然不会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会感觉计算机知识的简单或无趣,从而造成对计算机学科的错误认识,忽视计算机的重要性。

最后,缺少基本操作技能,影响工作学习。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忽视会对其今后的计算机学习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这不仅非常容易造成错误的学习方法,影响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有些直接影响日后工作中使用软件的效率。

四、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目前,全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普遍提高了中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也产生了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的误解,这就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改革措施:

1.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应当严格按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要求,为信息技术教育配备专职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用硬件和软件,保障授课课时,遵照《纲要》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从各项规章制度方面保证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

2.中学应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认识和兴趣,而不应当生搬硬套地灌输。

从学科专业性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专业化。中学生还不易掌握较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由于部分知识太专业化而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专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的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常见的计算机现象和问题结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说明,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计算机应用操作范围。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任务式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模式以及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作业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安装、使用、配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适当增加学生对目前计算机各类问题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计算机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尤锋.任务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兰青.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为项目的设计与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

上一篇: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一篇:我的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