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时间:2022-10-29 12:29:0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向自己做三个追问: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以为,作为理性的小学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小学教育?今天的小学教育缺失了什么?孩子成长的密码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小学教育。教育最初的含义,就是把穴居的人从蒙昧中唤出来。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就是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呼吁:教育要回归原点,追求本真。由此可见,当下的教育跑得太快太远,以至于我们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都迷茫了。

我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历程离起点最近的地方,如果人在起点就开始“跑偏”,后果是相当可怕的。小学教育是当下基础教育体系中可以偏隅一方、可以宁静思考、可以仰望教育理想天空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寻理想教育的“桃花园”,可以营造幸福教育的“终南胜境”,可以建设捍卫童年的“巴学园”。

一、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

应该成为儿童的一段快乐旅程

佛家说,有生命就应该有快乐。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应该以快乐为本,生活里没有快乐,就变得黯淡无光。既然“快乐”是人生之本,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让每个学生快乐”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呢?

英国诗人布莱克早在两百年前就在《小学生》一诗中,为在枯燥、压抑的学校里的儿童的“颓丧”境况,写下了愤愤不平的诗句:“为了欢乐而出生的小鸟儿,怎能坐在笼中歌唱?”扪心自问,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能给学生快乐吗?为什么孩子上学时步履沉重,而放学时却脚步轻松?我们学校所施予给学生的教育行为,有多少能撩动学生快乐的神经?

1.让学生过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由。儿童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我十分欣赏姜堰实小南校区“享受自由生长的童年”的办学理念。“自由生长”和“童年”这两个关键词,触及到了小学教育最敏感、最温暖的部位。还学生以自由,不是提倡“无政府主义”、“毫无秩序”的混乱,而是要创造一个充满自由的秩序。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如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如何给学生自由,我们有很多实践和思考的空间,如:班干部是由学生选出来还是由教师指定?班级规章、学校纪律是学生们共同制定还是教师或校长规定?学校的图书室(馆)有没有实现开架借书?特殊学生可不可以每周有大约半天时间不上学校统一的课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追求规范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成千上万的孩子,教育管理者特别渴望秩序,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也是必须的。但是,有时恰恰是过度的秩序毁掉了“童年”。一个靠权威钳制学生的学校,是无法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

2.让学生过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信。智慧的教师,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是面向未来的自信。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更好的教育,应是一扇大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快乐,引导学生自觉地生长。”还学生以自信,最重要的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它的枝干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也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像小树一样,具有向光性,要朝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无法苛求每位学生都成为杰出人才,但我们有责任让每位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今年,我区推进完美教室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更多孩子成长营造一个找回自信的“发展场”:在教室的布置上,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陈列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期待着师生之间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

3.让学生过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强。自强,包括精神的强大与身体的强健。我们应该承认,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确实培养出这样一些学生:有分数、有学问,但缺乏充实的精神内涵,缺乏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缺乏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尊重,崇尚个人主义,唯我独尊。他们并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幸福快乐的人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强大的精神世界,需要我们有勇气、有智慧办好基于分数又超越分数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有人将素质教育的目标概括为追求“十个一”的境界: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门好才艺,一副好口才,一种好能力,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我想,只要我们致力追求这“十个一”的境界,一定会带给学生一生的财富。有一所学校设计了这样一个以美育德的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欣赏100首名曲、100幅名画,100本名著、100个游戏。这样的设计,超越了分数,能够带给学生内心世界强大。儿童精神世界的生长,是需要独立空间的。孩子的生长空间有时需要静静的,没有同学的打扰、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只有自己的心跳。这个空间是偏于一隅的,一窗阳光,一本书,一杯水,一段舒缓的音乐,便是整个世界。这个时间段里,也许没有知识的产出,也没有分数的增加,但就在这看似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儿童的生命内涵悄然丰富着。

二、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

应该能为儿童远行点亮几盏灯

我们终究要把这些孩子送上未来人生的轨道,每个孩子都要带着自己的人生使命去远行。我们的小学教育应该为他们的远行之路点亮几盏灯。

1.好习惯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从容。“穿石之力,习惯始成。”好习惯会带来受用一生的利息,坏习惯会留下一辈子偿还不了的债务。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养成不仅要养“好”,更要养“早”,错过孩子习惯养成的“黄金期”,终生再难弥补。小学阶段无疑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孙云晓在《习惯决定孩子一生》一书中强调:“培养孩子仁爱、学习、自理、尊重、负责的习惯,孩子会幸福一生。”我们有责任按年龄差异排出在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习惯“菜单”,这比起“小学生守则”要管用得多。我以为在众多学习习惯中,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阅读习惯的养成。读书,能把最有分量的东西沉淀下来。教育部减负新规中提出要取消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我们就应该思考学生空出来的时间如何支配。我以为,组织好学生课外阅读,是不错的选择。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路径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上学带一本课外书,每天一次在学校集中阅读,每天和父母交流一次读书收获,每天记一点读书笔记,每周背一首古诗,每月上一次书店,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感悟。

2.好德性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完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即使知识、技能学得再好,也不会有大作为。“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才能互相促进。“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让学生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以高贵的心灵为师。”让小学生与高贵的心灵为伍,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可以通过生动的美德经典故事进行熏陶。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但缺的是学校留给孩子们听故事的时间。当然,现在小学阶段的德性教育,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务实的做法。德性教育,关键要从小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善良的心。如感恩父母的教育,可以从记住父母的生日、帮妈妈做一些家务等做起;尊重他人的教育,可以从改“绰号”为“雅号”、夸夸自己的同伴等活动做起;礼仪教育,可以从推广文明用语、组织礼仪之星评比等做起。小学教育,分数绝不是最重要的事,美好德性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3.好体质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轻松。伊顿公学十分注重体育,每周的体育课时几乎与文化课时平分秋色。这所名校的教育理念是:“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充裕的体育课程中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更在体育场上培养起了自信心、团队合作、纪律性。这所重视体育的名所造就了20名英国首相、37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和无数社会精英。现在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学校应当“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胖子多、眼镜多,是当下学生群中一道十分刺眼的风景。学生体质下降,板子当然不能仅打在学校的身上,但我们又真的能辞其咎吗?我们应该知道,活动为儿童的自由生长提供了可能,儿童渴望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中舒展身体乃至灵魂。因此,儿童要在身体舒展中生长机体,在身体律动中协调成长,在汗水挥洒中成为意志坚定的人。我们还应该知道,玩耍和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只有他们这种权利得到尊重和呵护,学校才有可能成为孩子向往与留恋的精神家园,它弥散的魅力才会成为萦绕在孩子们心头永远温馨的回忆。因此,我们的小学教育应该向学生作出这样的承诺:体育课绝不缩水!每天运动一小时绝不打折!小学生近视率逐年递减!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两个体育特长!

三、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

应该留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

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回忆起今天的小学生活时,心中仍然充满着眷恋,这才是对我们所施予教育最好的评价。

1.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起。我们有不少的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早就走下了神坛,不再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究其原因,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缺失。无数事实表明,太功利的教师,不会被学生喜欢;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不顾学生尊严的教师,不会被学生喜欢。关于“好教师”的标准有太多的版本,其中 “爱心”、“公平”、“责任”、“风趣”等要素是学生最认可的。上课拖堂、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课堂懈怠、对学生没有耐心、向家长告状等行为在学生们的眼中是好老师绝不能有的“毛病”。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很多工作要做,也需要教师的自觉实践。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注意用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阴影,唤醒学生尘封的潜能,师生关系自然就“阳光灿烂”。

2.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做起。文化是学校的魂,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元素。由于一个学校总有其特性,从那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身上就像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从哪儿毕业的。我们要着力推进 “文化改造学校”工程,唤醒学校依靠文化提升办学品位的意识,用有品位的文化给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烙上鲜明的“学校印记”。我认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首先要提出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定义”或“教育哲学”,并据此架构自己的理念文化体系;然后围绕理念文化建构制度、环境、课程、课堂和活动文化,寻找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路径;最后努力实践自己建构的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思想,促进理念内化为师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转变成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第二,要营造校园环境,要用诗化的校园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儿童喜欢的话,每一处流水都唱歌,每一棵树木都育人,每一片景致都写意。我们在对校园各种景观设计时都要秉持这样的理念:学校是孩子的,千万不要用成年眼光去设计它。第三,要设计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喜欢的活动。现在不少学校不缺少活动,但学生们不喜欢。我认为学校应该建立这样的活动观:为了促成儿童的自由生长。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去建构活动,学校就温暖常在。

3.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改造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输不起的心理,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了自己孩子快乐成长的“绊脚石”。孩子读闲书,他们会因为与考试无关而制止;孩子帮助做些家务,他们认为分数比劳动更重要。相当数量的父母,一方面在无休无止地指责、抱怨自己孩子,一方面又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人断言,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作为有专业素养的教育行业,我们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家长的见识,我们有责任“改造家长”,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同路人,让家长从学校大门之外的“教育看客”,变成学校教育的“当事人”。不少学校正在推行家长听课周制度,这不失为改造家长的良策。家长走进教室,意味着家长资源开始融入学校的核心地带。学校的家长会不能被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也不能把家长会开成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告状会,及对家长的训斥会。家长会应该结束学校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变成优秀家长介绍经验的交流会,让家长来分享孩子成功的展示会,请高层次专家给家长作讲座的报告会,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起表演互动的联谊会。这样的家长会,一定能带给儿童更多快乐的回忆。

站在儿童的立场谈教育,我们才能看清楚教育的方向和旨归。期待着所有的小学教育同仁一起向着儿童生长方向,为儿童营造一段幸福的时光。

上一篇:构建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数学课堂 下一篇:师生互动 让语文课堂的生命幸福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