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情境

时间:2022-10-15 06:02:13

巧设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应在学生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内化品质,生成品格。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大胆走出教材局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此,在教学中,我全方位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积淀中生成。

一、巧用新闻创情境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应让学生拥有积极主动的体验,在体验中感受新知,方能事半功倍。我的做法就是把身边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新闻引入课程,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内化提高,升成品质。

为突出学科的社会性,我把新闻引入课堂,专门设计了新闻观察记录本――“纵览天下”,内容可以是《新闻联播》中的国际国内新闻,可以是从报刊上看到地方新闻,还可以是自己所见所闻的社区新闻。我与学生坚持每天一记,在课前5分钟进行新闻展播,学生轮流当小主播,复述新闻、如实播报,其余学生则当评论员,说收获、谈感受、提建议,拥有“社会即人人,人人即社会”的亲切感与成就感。在记录要求上,体现年龄特征与差异。如三、四年级只要求作简单记录、评说;五年级学生则要具体记录,发表现场评论等。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社团活动,在四五年级中成立小记者团,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或假期组织学生采访,把采访内容放在《校园周报》上,让全校学生共享身边新闻,感受身边社会。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表达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把新闻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完整的表达,声音要响亮,语言要流畅,并使用普通话。

二、巧用资料创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与习惯,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把握单元学习信息、需要搜集的资料。

一是强化预习。即让学生通读文本,通过预习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资料,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收集备用。

二是专项记录。即让学生随时归纳、整理所学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与自我梳理、识记能力。就像日记本、随身听一样,让学生建立《品德与社会》专用本,每次下课前留出3~5分钟的时间,一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写明我懂得了什么;二让学生浏览下节课的内容,布置下次课需要收集的资料,并要求学生用笔写在课本或专用本上,这样有总结,有提示,把读写结合植入品德教学,有学习,有反思,有记录,有实效。

三是即时鼓励。引导学生共同商议要收集的资料,自我确定搜集的方式、内容、要求及完成时限,用这样的体验训练学生的规划意识、目标意识。课堂上,我通过小组交流、大家评议等方式,评选出搜集资料丰富的个人或小组进行相应的加分,并传阅到其他班级,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对每次按要求收集资料的同学(必须是书面整理材料)给予加分奖励,以此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是充分展示。在课堂上给收集资料的学生创造充分利用资料的机会,特设抢答题环节,内容紧扣课文却又必须通过课外查资料查找。由于竞赛激烈,学生产生了紧迫感、危机感,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及时收集资料。

三、巧用案例创情境

入情入境、切身体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之法、高效之策。《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就是师生感知、交流、对话、导行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反思、内化、提升。教学中,恰当地应用一个个生活中的案例,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思维对话的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教学中常用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辩论和模拟情境中自我审视、自我评判、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教学《我的家》一课时,我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分别提供了如何看待和解决由家长安排参加的各类补习班、做家务劳动向家长索要奖励费、如何善待家人批评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观点、说看法、讲策略,进行情境剧模拟表演,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辨析、明理、导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提升:家人出差怎么做,家人生病时怎么做等,使学生拥有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案例情境成为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意志品质的亲情体验。

四、巧用场景创情境

为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感知、内化,我打破在课堂上学品德的局限,带领学生深入具体的生活场景观察、交流、验证,学思结合、学用一体。

首先,巧设活动场景。根据课标要求及教学内容,设置亲历亲为的参观、体验活动场景。学习《我们的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校园的环境、功能室及场地,写学校简介、解说词,当校园的小导游,寓教于乐,兴趣高涨;学习《重负的大地》,让学生分组调查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在活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学完《同在一片蓝天上》一单元,我把课堂搬到了莱芜战役纪念馆,让学生触摸历史,继承革命先烈精神,自觉捍卫世界和平。其次,巧设视频场景。发动学生因地制宜地录制活动场景,观、评、议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习《我的家》一单元,我让学生录制家庭生活的片段作为活动场景,了解家的组成,家人的相处,感受家的文化内涵;学习《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我发动学生把小学五年的活动图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师生共观看、共回忆、共交流,一种亲切、感恩的情境油然而生。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关教育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听了能掌握10%,看了能掌握30%,做了能掌握90%。而品德与社会学科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搭建起听、看、做、说的具体场景,学生边体验边思考、边实践边生成,达到知行一体、德智双赢的教育实效。

上一篇:培智学校艺术课程实施路径探析 下一篇:“六力”托起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