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动力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

时间:2022-07-23 07:06:35

家庭动力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

【摘 要】 目的:探索家庭动力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某高校2005级全体本专科生,在第一学期共有5208人参加了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 , PHI)普查,共筛查出456名PHI测试异常者。根据自愿原则,PHI异常组113名学生,正常组250名学生参加了第二学期的随访对照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进行了测查。结果:(1) PHI异常组113人中有32人为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检出率为28.3%,PHI正常组250人中有19人为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检出率7.6%。新生适应能力女生好于男生[(218.1±27.8)vs.( 204.4±30.3), P

【关键词】 大学生;家庭动力;适应;定量研究;随访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2.013

中图分类号:B844.2,B84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2-0133-05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Dynamics and Students' Adaptation to College

LI Hui1, 2, ZHAO Xu-Dong1@, CHEN Zeng-Tang3, YAO Yu-Hong3, LIAO Yi-Ming3,

LIU Cui-Lian3, YIN Fang3, BAO Li-Xian3, LI Chun-Bo2

1Tongji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200092 2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ghai 200030

3Tongji Universit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Shanghai 200092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zhaoxd@mail.tongji.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family dynamic factors on college entrants' adaptation.Methods: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adaptation of the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twice when they began their university life and when they entered into the second semester. Baselin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5208 students from a university in Shanghai, who were enrolled as freshmen in 2005 Autumn Semester, were assess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 (PHI). Follow-up controlled survey in 2006 Spring Semester,113 PHI-abnormal students and 250 PHI-normal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 (CSAS) and Self-rating 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 (SSFD). The SPSS was used for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1) In PHI-abnormal group, 32 students were identified as maladaptation, 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28.3%; in PHI-normal group, 19 students were identified as maladaptation, 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7.6%.The score of 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218.1±27.8) vs. (204.4±30.3),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daptation; adjustment; family dynamics; follow-up approach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心理学家就开始着手调查大学生在大学的适应状况,并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1]。他们对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包含了社会支持、大学生入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应对策略、家庭功能、依恋、与父母的心理分离、人格特征和自我同一性形成状况等因素[2],对特殊群体的适应、关注也较多。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稍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相关研究多为现象学描述,缺乏实证研究,且多集中在大学生适应与人格的关系研究[3-7]。

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所在家庭的功能状况有密切联系[8-11]。但是,关于家庭因素对适应影响的分析,国内仅有少数报道,且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等研究上[12-16]。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家庭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运作的,其外在特征和内部动力以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为基础,静态的定量指标、线性的因果假设与解释不足以满足研究需要。本研究拟从对家庭系统进行整体评估的家庭动力层面入手,探讨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第一学期基线普查部分,参加者为上海某高校2005级全体本科生5425人,收回有效问卷5208份,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 PHI)[17]筛选出单项独高和双项模式阳性结果者456人为异常组,余4752人为正常对照组。打电话进行预约,根据自愿原则,共有363名学生参加了第二学期的对照研究,其中异常组113人,正常组250人(PHI异常学生学号下一名学生);女149人,男214人;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者(初中及以下)226人,高者(高中及以上)137人;上海生源154人,非上海生源209人。

1.2工具

1.2.1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 PHI)[17]

该量表共168题,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7个临床分量表以及无法回答的题目数、说谎分数和装坏分数3个效度量表;各分量表T分大于60分,认为受试者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1.2.2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 CSAS)[18]

该表共60个项目,包括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职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适应总分为60~300分,得分越高,表明适应能力越好,总量表α系数为0.93[17]。在本研究中,量表各维度评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者,为适应不良,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者为适应良好。本研究总分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6。

1.2.3 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Self-rating 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SSFD) [19]

该卷包括29个项目,4个维度:家庭气氛(指家庭系统内部交流、沟通的情绪特征)、系统逻辑(指家庭成员价值判断的逻辑特征)、个性化(指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行为的分化程度)、疾病观念(指家庭成员对疾病过程的自我责任的看法)。整个问卷的同质信度系数为0.81,4个维度α系数为0.67~0.88;4个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值0.74~0.93,总分重测相关为0.88[19]。本研究进行统计时,应用的是该问卷各个维度条目的平均分数,1~5级评分(1=完全符合,5=完全不符合)。本研究总分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1。

1.3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大学生适应的相关因素

363名学生中适应不良者51名。其中,PHI异常组中有32人,适应不良检出率为28.3%,PHI正常组中有19人,适应不良检出率7.6%。

新生适应能力得分女生高于男生 [(218.1±27.8)vs. (204.3±30.2),t=18.54,P= 0.009],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者得分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者[(218.0±27.2)vs.(210.7±30.9),t=4.13,P=0.049], 上海生源得分高于非上海生源[(220.8±29.3)vs.(209.8±28.7),t=11.17,P=0.008]。而不同民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及是否独生子女之间,新生的适应能力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一般人口学特征学生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评分比较

表1显示,不完整家庭学生家庭气氛得分高于完整家庭者;在疾病观念方面,农村学生得分高于城市,家庭贫穷者得分高于家庭富裕者,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得分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者。

2.3 家庭动力和大学生适应的相关分析

将大学生在适应性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其在家庭动力自评问卷各分量表的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家庭系统逻辑、个性化与人际关系适应呈负相关;家庭气氛与择业适应呈负相关;疾病观念与情绪适应呈正相关;个性化与总适应呈负相关(见表2)。

2.4 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以可能影响适应能力的各种因素,包括性别、民族、独生子女、城乡、生源地、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入学评定的PHI 7个临床分量表、系统家庭动力学问卷4个维度得分作为自变量,以适应能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α=0.05水准上,疾病观念(B=1.83, β=0.12, SE=0.60, t=2.29, P=0.023 )和PHI评定的抑郁(B=-1.32, β=-0.11, SE=0.58, t=-2.10, P=0.031)进入方程。

2.5 基线部分与研究部分不同转归的大学生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评分比较

把基线部分PHI测试正常和异常,分别定义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与坏。把研究部分的CSAS测试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定义为变好和变坏,将每位受试的两次测试结果相比较,可以将受试分为四组,组1为变好,组2持续好,组3变坏,组4持续坏。表4显示,不同转归的大学生,在家庭气氛、个性化和系统逻辑方面存在差异。

3 讨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关于大学生适应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在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20]。本研究从家庭系统的整体层面分析了大学生的适应状况发现,家庭气氛与择业适应呈负相关,如果家庭气氛沉闷敌对,其家庭关系现实是一种硬性的、难于变通的,在这种家庭内成长的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冲突,在做出专业选择时,可能会与原生家庭关于择业选择强有力的信念背道而驰,或背离家庭内微妙的潜在规则,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适应。Carvalho的研究也得出,大学生的父母冲突程度高者,其学业成就较差,并且冲突与他们学业成就相关[21]。第二学期的随访对照研究,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比例较高,在得出基线指标对大学生适应进行预测的结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以后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梁凌燕等的研究认为,沉迷网络孩子的家庭缺少随着家庭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这样的家庭通常习惯于一些稳定不变的、僵化的互动模式[22]。这一结果恰恰反映在本研究的家庭动力的逻辑判断方面,家庭成员在进行价值判断时越多元化、越宽容,他们在人际适应方面就越好。同时家庭成员的过度卷入,缺少分化,将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个体成员的适应。

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提出了疾病观念这一新观点,直接将不良的家庭互动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相联系起来,将疾病康复与个人责任相联系的疾病观念有助于减少发病和促进疾病康复,其他对家庭进行评定的量表均未涉及此方面[23-26],国内外尚没有该方面的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家庭贫穷者,倾向于把患病及疾病康复与本人的责任和主观努力分离开来,这将削弱本人心理层面上的努力和自我发展的动机,不利于家庭这一弹性系统功能的发挥。进一步做回归分析也得出了疾病观念是适应的预测因素。同时父母文化水平低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表明了来源于家庭功能发挥不良者的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适应状况较差。离异家庭比完整家庭的家庭气氛更轻松、活泼,与Moller的研究结果相符[27]。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新生适应能力总分女生高于男生,这一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在情感上认可和接纳新的环境更快,适应状况也更好。与赵燕鹰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8],其对适应良好与否的评价,使用的是自编适应问卷,评价工具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测查的大学生适应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使用的是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已经在55106名大学生中建立了全国常模。海生源适应得分高于非上海生源,相对于外地生源来说,上海生源的学生所经历的环境改变没有前者剧烈;如果从应激方面来考虑适应,两者所受到的应激强度不同,但这正是影响适应的主要因素。完整和不完整家庭适应状况不存在差异,与Zimmermann的研究结果相同[29],表明了家庭的整体水平-家庭动力,是适应的主要变量,并非家庭类型。

通过基线部分与研究部分不同转归的大学生家庭动力比较,变好组学生较变坏组学生的家庭动力相比,有如下特征:家庭气氛比较轻松、愉快;家庭成员之间分化程度高;家庭成员价值判断时的逻辑多元化;并且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倾向于与自己的主观努力联系在一起。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即使已经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源家庭动力仍然对个体的适应产生影响。所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者,在对大学生的适应过程进行干预时,应当考虑源家庭动力模式,那些不良的家庭互动,可能就是我们干预的重点。

参考文献

[1]Nafziger MA, Couillard GC, Smith TB. An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J]. College Stud J, 1997, 31(4):516-518.

[2]Arco JL, Fernandez FD, Heilborn VA, et al. Demographic,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Profile of students attending counseling servi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Granada (Spain) [J]. Int J Adv Counsel, 2005, 27: 71-86.

[3]姬成伟,王芳芳,孙志华,等.初中生人格、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2): 143-145.

[4]赵铭锡.学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46-347.

[5]龙晓东,廖湘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 510-512.

[6]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4): 299-300.

[7]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58-160.

[8]Daniel K, Kenneth R, David P, et al.Adolescent attachment, identity, and adjustment to colleg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inuity of adaptation hypothesis[J]. J Counsel Dev, 1990, 68: 561-565.

[9]Shek DTL.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 J Genet Psychol, 2002, 163 (4): 497-500.

[10]Shek DTL Individual and dyadic Predictors family functioning in a Chinese context[J]. Am J Fam Ther, 1999, 27(1): 49-61.

[11]Shek DT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J Youth Study, 1998, 1(2): 195-209.

[12]史莲萍,寇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校医,2005,19(4): 370-373.

[13]张茂运,何光伟,刘琼.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2):159-161.

[14]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 82-84.

[15]刘秀芬,钱铭怡,黄悦勤,等.重点与普通大学新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41-543.

[16]卫平民,邓旭阳,姜婷娜.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 (7):558-590.

[17]宋维真. 心理健康测查表(PH I) 使用指导书[M]. 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3: 3.

[18]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19]康传媛,赵旭东,许秀峰,等.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2-95.

[20]Ayse M. The invest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about family functioning[J]. Educ Sci Theory Pract, 2005, 3: 253-262.

[21]Carvalho V, Pinsky I, Rebeca DS, et al. Drug and alcohol use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 study among Brazilian high-school students[J]. Addiction,1995,90: 65-72.

[22]梁凌燕,唐登华,陶然. 211例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21(12): 837-840.

[23]John G. Self-report family assessment instrument: an evaluative review[J]. J Fam Pract Res, 1991,11(1): 21-55.

[24]Robert B, Robert BH. The beavers system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 Associat Fam Ther Systemic Pract, 2000, 22: 128-148.

[25]White MA, Grzankowski J, Paavilainen E, et al. Family dynamics an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three Finnish communities[J].Issues Ment Health Nurs, 2003, 24(6-7): 707-722.

[26]Daniel TL. The general functioning scale of the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does it work with Chinese adolescents[J]? J Clin Psychol, 2001, 57(12):1503-1516.

[27]Moller NP, McCarthy CJ, Heron RL,et 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families of divorce: keys to their resilience[J]. Appl Dev Psychol,2003, 24: 17-31.

[28]赵燕鹰, 张东生, 白波,等.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 (2):147-148.

[29]Zimmermann G. Delinquency in male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alexithymia and family structure[J]. J Adolesc, 2005, 8(2): 1-12.

2007-11-03收稿,2008-08-11修回

上一篇:乳腺癌患者术后应对方式及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下一篇:改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