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及其SWOT分析

时间:2022-07-23 06:19:57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及其SWOT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场需求、金融监管、同业竞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将会显著加快。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与带有混业经营背景的外资银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积极谋求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所以在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混业经营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中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

1992年以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模式,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却比较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力度和方法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因此孕育着很大的市场风险。1993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借鉴美国当时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强制变迁,由分业经营代替混业经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为分业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与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求日益迫切,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显著加快,2005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混业”。2005年我国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揭开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序幕。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分会上说,实现金融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提高中国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必然选择。2008年4月央行表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率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混业经营试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在面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时将出现许多难题。这种多头监管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他们不同的监管理论与监管目标可能导致冲突。由于各监管机构的出发点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几家监管机构又要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乃至总体经营状况作出判断,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混业经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要求大大增加。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识别各类别的风险,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蔓延和传递,进而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

(三)混业后的协同经营更复杂

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资源整合、经营协同、业务合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合并后的新银行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原来独立银行的效益之和;但由于合并后的银行,势必存在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确定,原独立银行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能否形成高效的协同经营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混业经营经验和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状况下,跟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同时混业经营相关人才也非常缺乏。此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加速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他们可以凭借优越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把中资机构中具有混业经营经验的优秀人才吸引过去,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存在的机遇

(一)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迎来国外金融集团的全面进军。如果我国还固守分业经营,这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在面对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时,可以实现公平竞争,也

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延伸业务领域,增加稳定收入来源

Barth,Caprio Jr and Levine (2001)对6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务管制与金融效率、金融稳健程度之间的相关系进行大范围的系统实证检验。发现平均而言,对银行的业务管制越多,银行的效率就越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这些管制既不会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也不会提高银行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无疑为国内商业银行延伸业务领域,开辟多元化收入来源,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1998 年底为例,工行、中行、建行和农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0.11、0.14、0.60、0.05,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39、1.36。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型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的平衡特征, 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 分散金融风险。

(三)为客户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的争夺方面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让中国银行界震惊的南京爱立信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由于中资银行分业经营而无法满足其提出的业务需求,导致该客户流失到混业经营的花旗银行。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可以实现跨行业的产品创新,并可以实现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它所需要的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有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四)有利于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形成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基于金融机构规模越大越稳定这一理念,金融机构扩大规模也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避免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

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SWOT分析矩阵如下表: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以及SWOT分析结果,笔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监管建议

混业经营应该有良好的金融监管作为其外部保障。全球金融监管没有统一模式,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关键是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议我国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为混业监管积累经验。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当对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应建立协调、对话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对策,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将来实行混业经营监管打好基础。同时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等方式,规定金融机构在有效合作监管同时受双方监管。

(二)鼓励全能银行

为了创造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 应当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允许金融机构从事更多的业务,鼓励“全能银行”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开展混业经营,才能在稳步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把握住新的重大市场机会,不断延伸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适应并跟上我国金融发展潮流,快速培育起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赢得未来金融同业间的激烈竞争。

全能银行的发展需要不断延伸业务领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新兴业务比重,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稳步建立银行主导、门类齐全、分业合作、管理规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三)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银行及其子公司和联营机构实行联合监管时采取更加注重风险分析的检测法, 而非传统的一览表法。出台相关制度,要求银行、准银行和信托机构定期提交财务报告, 汇报包括分支银行和附属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建立一个由外部监督和公司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近几年,大批海外人才回国,使得我国混业经营人才有了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这些具有在海外混业经营经验的人才,同时启动混业经营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混业经营,逐步积累混业经营经验,培养相关人才。

(五)多种方式和分步骤实现混业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前期可通过新建、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混业经营,先在局部领域率先实现混业经营。还应加强市场研究和市场发现,把握市场机遇,通过多种方式分步骤参与混业经营,逐步积累混业经营的经验,为后期全面开展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研究生,目前供职于兴业银行总行研究开发中心)

上一篇:经营性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完善对策... 下一篇:金融创新工具缺陷与风险控制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