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训练

时间:2022-07-23 05:40:4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么,朗读训练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朗读训练普通话

在阅读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是教学本身的任务,无论从加强语感训练,还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或发展思维的要求看,都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在低年级中,它要求较低,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而中年级则强调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它就要求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还要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唱读。但在具体实施中,就必须有的放矢,注意训练过程。学生在每次朗读之前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组织评议,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并指导他们认真改正。学生读错字音,有的是受方言的影响,有的是因为没有掌握字的正确读音,教师就要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认真的一丝不苟的朗读习惯,教师就要严格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并准确地读出来,也可以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的朗读,指出别人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这也有助于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

只要每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朗读训练,并且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肯定能得到提高。

二、借助朗读培养语感能力

佳作的语言必然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是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韵的整齐匀称和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因素形成的,它给人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传达给学生。例如:“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段话的声调平仄协调,搭配自然和谐,语调有抑扬顿挫之美,给人以语意畅达的感觉,读之会对人们的沉痛心情感受更深。再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这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林海》)这段话如果仅凭老师讲解,会很没滋味,显得无聊,但是一旦朗读起来,则琅琅上口,参差错落,整齐有韵,美不可言。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能力,这在诗歌教学中更加突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诗歌语言凝练,读起来语气畅达。如《瀑布》中“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奇丽景象,学生没有见过,但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借助图画想象出雪白发亮的瀑布从高处直流而下、镶嵌在高高的青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进入诗的意境。

三、借助朗读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不要把朗读只看成是单纯的“练嘴”。在正确指导下进行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给学生有一定的读书时间,这是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的基本保证。当然这不是说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时间就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了。文章的中心句子、重点段落,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朗读的方法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选用哪一种方式要服从教学目的,防止单纯追求多样化的形式主义现象。常见的方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轮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

以范读为例,它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好的范读,能读出课文的内容层次、段落结构,运用轻重缓急的声音,突出文章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具有艺术感染力。学生倾听这种朗读,他们的思路就能够紧跟着教师的语言、情感奔走。因此,教师的范读可以把书面无法用文字表现的内在情感变化,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以补充文字上的不足。这种范读更具有针对性和随机应变的特点,比单纯播放录音效果更好。分角色朗读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狠和小羊》、《小马过河》都是扮演角色朗读的材料。

利用朗读体会文章内容

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善于理解,能够记忆,有一定的速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读,主要是朗读。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正是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了,学生就能理解,就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读的问题可以安排到学生课后去进行,不愿占用课堂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而且还应该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这篇课文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写景抒情,表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思想。要想使学生揣摩和体味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重点词句的丰富含义,最简便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甲天下”。

同时,朗读的过程也是理清课文脉络分清课文层次的过程。自然段是文章作者从“写作角度”出发而形成的。朗读有利于对课文的自然段进行进一步整理,使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晰,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在朗读者的头脑中活动起来。学生通过朗读,前后贯通,可以整体把握。

四、利用朗读体会文章内容

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善于理解,能够记忆,有一定的速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读,主要是朗读。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正是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了,学生就能理解,就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读的问题可以安排到学生课后去进行,不愿占用课堂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而且还应该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这篇课文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写景抒情,表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思想。要想使学生揣摩和体味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重点词句的丰富含义,最简便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甲天下”。

同时,朗读的过程也是理清课文脉络分清课文层次的过程。自然段是文章作者从“写作角度”出发而形成的。朗读有利于对课文的自然段进行进一步整理,使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晰,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在朗读者的头脑中活动起来。学生通过朗读,前后贯通,可以整体把握。

自由读能使全班同学都有读的机会,便于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朗读的速度。还可以要求学生动笔画画写写,这种读并不单纯是动口动脑的朗读训练,它还训练了学生眼到、口到、手到的综合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很有帮助。

上一篇:提高化学教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