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时间:2022-04-27 03:33:38

浅谈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目前在朗读训练方面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种只注意形式,不重视效果,只注意朗读形式多样化,没有真正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另一种是忽视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为了赶课时,竞砍掉指导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或者教师一读了之。如何加强朗读基本功训练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提出几点肤浅的见解。

1、 充分重视朗读训练的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朗读可以促进记忆。朱熹说过:"凡读书......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为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时,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感受器官同时参与,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参加活动,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协调活动,强化了记忆的敏锐性、精确性和持久性。这就容易把课文内容记得牢靠,久久难忘。默读,只用眼到、脑到,而无声音,没有上口,也没有入耳,就不如朗读记得牢;二是朗读可以加深理解。潘菽先生说过:"儿童最初的阅读过程,言语运动器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声的语言好像是感性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起来。"通过朗读把课文细细咀嚼、细细玩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求得对课文的理解,这比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要深刻得多,感受得深;三是朗读可以提高表达力。儿童朗读了许多优美课文之后。课文里的优美词句、语言表达方式及课文的优美篇章结构,不断被儿童吸收和积累,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许多老一辈爱好文学的革命家,常常在工余时间引经据典,挥毫写下许多壮丽诗篇,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期对语文下了熟读功夫的结果;四是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经过多次朗读训练,儿童有了良好的朗读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朗读多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增强了,逐渐形成了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2、 要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

2.1 要明确要求。正确的朗读是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词、破句。朗读时要从容地发于心,出于口,接时说话速度,这是"流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能按标点符号,依据作者的情感注意重音及抑扬顿挫,这是"有感情"的要求。

2.2 要理清"正确"与"流利、有感情"之间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正确的朗读是进行"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流利、有感情"朗读就难以达到。再从深层意义来讲,正确的朗读必须有真情实感参与,否则达不到目的。可见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不可截然分开的。

2.3 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基本功。

训练朗读基本功必须结合课文进行,"绝不可脱离课文理解去空讲。"这是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一个原则。小学语文朗读基本功训练,着重抓语气和重音朗读训练。小学语文课文是精选来的范文。文中语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多种多样,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气也是多种多样的。朗读语气一般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昂上调,把一句话读得前低后高。一般用于意义未完、怀疑、惊讶、命令的语句。二是降抑调,把一句话读得前高后低。一般用于祈使句、感叹句和含有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如《凡卡》第八自然段中"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作者想通过这一祈求语句以表达"凡卡"想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对旧社会的控诉。用上"降调",才能表达作者的真感情。三是曲线调,不是一直上升或下降,而是把一句话读得由低转高再降低,或由高转低再升高。一般用于"意在言外",故作反语的讽刺语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八自然段"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是鲁迅先生对反动统治的控诉。只有用上"曲线调",才能表达作者讽刺和抨击黑暗的旧社会的言外之意。四是平直调,把一句话读得平平的,在语调上没有什么显著的高低变化。一般用于表白严肃、冷淡的语句。

此外要练好重音的朗读。朗读文章时,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让听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需要朗读重音。重音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语句重音。自然而然地把一句话里的某些词语读得重一点的字音,就是"语句重音"。在句子中,语句重音一般落在谓语部分,也往往落在动词的状语和补语上、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上。但在联系上下文时,遇上特殊含义时,还有一定的变化。二是逻辑重音。由于要肯定某一件事或对比、反衬,人们往往把一般情况下说得重一点的音,挪到另一个需要突出的词上,这种重音称"逻辑重音"。如《海滨小城》第六自然"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中带点的词读重音,以突出说明小城干净程度。三是心理重音。由对作品内容的深刻体验来决定重读某些词语,以表达强烈的情感,更好地感染听众,这是"心理重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六自然段中"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是讲小女孩的幻想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作者借"厚"与"冷"表达对旧俄社会控诉的强烈感情。

2.4 指导学生练好理解作品内容,挖掘作者写作意图,激起"内心视象"本领。如《凡卡》最后一个自然段"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坑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学生理解内容之后,进而理解作者是通过梦的描述,予凡卡这样孤苦无援儿童无限同情,使学生形成"凡卡无法脱离苦海"的"内心现象",促进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样就可以避免误用甜蜜蜜的语调来朗读,而能正确地用一种低沉而缓慢的情调来朗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独特作用。

上一篇:浅谈小篮球队训练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