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主体的价值需求

时间:2022-07-23 12:29:23

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主体的价值需求

摘 要: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主体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组成,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需求:管理者以守护自治为职责,注重效率与约束;教师以探究学术为己任,注重自由与平等;学生以学习知识为目的,注重能力与发展。认真识别、滿足和平衡这些不同的价值需求,是提高大学内部质量保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主体;价值需求

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主体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组成,他们既是办学行为的实践主体,也是自我保障的责任主体,共同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由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不同,角色各异,又处于国家和社会双重外部保障主体的影响下,其价值需求和质量主张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认真识别、滿足和平衡这些不同的价值需求,是提高大学内部质量保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管理者:守护自治,注重效率与约束

1.守护自治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自治指大学作为法人团体享有不受任何外部势力干预的自由,它既是一种学术自由的团体性权力,也是学术自由的一种制度性保障。管理者作为行政权力的担当者,对于守护自治、维护学术自由的制度环境负有重要责任,其价值需求亦与此密切相关。管理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保护学校免受外部干预。过去,大学曾有“自治团体”和“学者王国”的传统,但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其权力中心也就从大学内部转到大学外部,从学术界转到公共领域,从大学历史上的特权和豁免地位转到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地位[1] ,公权力为主的社会干预成为制约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干预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干预可以避免大学因自治而产生的脱离社会实际,学者因过于自由而产生的偏执保守;消极干预则会干扰正常的学术活动,损害大学的学术自由与自治的根基。[2] 对此,管理者要加以仔细地甄别和防范,要区分好积极干预和消极干预,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消极干预保持足够的警惕,在妥善处理大学与政府、社会相互关系中把握好大学自治的界限,在保护学术自由免受干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二,服务内部制衡学术权力。大学作为一个结构松散的学术机构,是以高深知识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存是大学的组织特征和权力现象。因此,大学探索、保存、应用、发展人类文明成果的使命,决定了学术权力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发挥着支配的作用,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3]这表明,在大学的运行体系中,学术权力应当居于主导的地位,行政权力应当服务于学术权力的运行,并为这种运行提供制度性保障。因为学术权力的行使更多地依赖于行使者的专业知识,专业性判断实际上是行使者自由裁量的过程,这种自由裁量在复杂的环境下极易导致主观性和随意性。历史上“学阀现象”、“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等屡屡发生,就足以说明“当学术权力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学术权力同样需要制度的约束和规制” [4]。在服务中制衡学术权力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其三,协调内外平衡各方利益。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社会组织,有着比一般科层组织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一是需要平衡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大学的主要举办者,在重视和支持大学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同时,极可能将大学的学术自由形成为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二是需要完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大学的重要支持者和受益者,但这种支持常常是以社会利益集团的面目出现,在功利性、实用性、短期性的价值取向驱使下进行的,这极可能对大学的学术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的价值取向构成威胁。三是需要兼顾大学内部的关系。大学组织的有效运作主要是通过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实现的,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不同极易导致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总之,管理者作为大学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在沟通内外、协调上下、兼顾各方利益中居于中枢地位,对化解冲突、维持大学健康发展负有重要职责。

2.效率与约束是管理者的内在价值需求

高校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等级性和功利性。高校管理者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必然将组织特性所要求的效率与约束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高校何时开始讲究效率已无从考察,但至少有两点与此密切相关。一是受近代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二是与高校的复杂性有关。[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相继提出以提高效率和效能为核心的管理思想,进而在产业界掀起了一场管理革命,这无疑影响到高校。此时的高校已完全不同于中世纪大学,正向多元化巨型大学发展: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事务繁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完全分开,效率低下和反应迟缓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注重效率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约束自大学产生之日起即已存在。早期欧洲的“学者行会”即是一种自律组织,它通过教学的、行政的、司法的、宗教的各种制度和戒律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此时的约束范围主要局限于学术事务,约束方式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约束程度也相对较弱,还不是近代意义的组织约束。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行政职权呈现扩大化趋势,对高校的约束从观念到制度、从形式到内容也得到相应的加强。高校作为法人团体,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接受司法权的约束。高校应当服从于政府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宏观调控,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教师资质等方面与国家的政策相一致。高校应当制定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规则,对校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各方主体的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以实现高校管理的秩序化和规范化。高校的行政权力还要对学术权力的行使加以合理而必要的制约,以避免学术权力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此外,社会舆论对调整学校的办学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事业发展是管理者的外在价值体现

管理者以效率和约束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为了在协调大学内部事务和外部关系中实现大学的总体目标和整体利益。因此,大学的事业能否得到有效发展,就成为管理者实现价值需求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建设策略 下一篇: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