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林特产业 开辟致富新路

时间:2022-07-23 11:09:26

发展林特产业 开辟致富新路

近年来,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衢江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集中开展乌溪江水资源保护、信安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生猪养殖整规等系列行动,践行了“一泓清水出衢江”的政治承诺。但与此同时,客观上也直接影响了山区库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如何尽快开辟致富新路,更好地做好山区库区农民增收的加法文章,是当前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制约因素

环保约束趋紧。随着生猪养殖整规、关停玻璃拉丝企业、拆除灯光诱捕及网箱养殖、禁伐或限伐天然阔叶林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实,相关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客观上也直接影响了山区库区群众的经济收入。特别是乌溪江库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饮用水源保护的需要,各项严控措施无疑会继续加强,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

综合素质偏低。目前山区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他们整体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差,还基本延续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业生产模式,转移就业难度相对较大。

基础设施薄弱。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自主投入严重不足,建成的林区道路等级偏低,线形较差,交通运输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善;水利灌溉设施匮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大的改变。

深度开发不足。山区群众普遍信息闭塞,市场经济观念落后,大宗农产品往往直接投向市场,不注重深度加工和包装增值,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整体效益差。

经营主体分散。大部分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结构相对松散,覆盖农户不多,利益联结也不紧密,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许多农户还是单家独户经营,“跟着感觉走,照着别人干”,盲目性很大,抗风险能力弱。

发展优势

衢江区有林地面积195.2万亩,占区域总面积的74.7%,2013年农村居民林业收入10.3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为25%,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产业持续发力。引进推广“一竹三笋”、毛竹覆盖等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竹笋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建成竹笋覆盖“双百万”示范基地420亩,“一竹三笋”高效基地10.25万亩。2013年竹林每亩最高收入2.7万元,竹产业一产产值2.96亿,比2006年增长65.4%,竹农人均竹业增收745元,成为山区群众增收最多、最快、最稳的支柱产业。相继实施油茶产业提升项目和特别扶持高效油茶示范园区项目,建成油茶良种推广基地0.99万亩,技术推广基地1.02万亩,亩产茶油量达到4065公斤。2013年油茶籽产量2008吨,茶油产量502吨,实现总产值1.4亿元,比2008年增加64倍。

特色种植发展迅速。成功引进衢州万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毕尔锐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培育开发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林产品。先后建成香榧示范基地540亩,香榧苗木基地420亩,水桅子1000多亩,黄金茶15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200余户,为推进农村群众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兴产业扬优成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林下经济后发崛起。引进竹菌复合经营技术获得成功,全旺镇红岩村“一竹三笋”基地每亩综合收益接近8万元;开展铁皮石斛原生态活树附生栽培技术试验取得突破,高家镇红日家庭农场铁皮石斛幼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预计3年后进入采收期。按目前鲜条销售价格每斤3000元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5余万元。

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先后涌现出大路畲族文化旅游村、板固兰花村、仙人谷(茶坪)农家乐、湘思亲水园、杜家田农家乐和东坪农家乐等特色旅游村。2013年,全区共接待森林生态休闲旅游3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2%、30.26%。

采集加工态势良好。全区年均林产品采集加工1.08万吨,产值达4074万元。大洲镇深龙村65%以上的农户利用毛竹枝梢加工扫帚,2013年,扫帚产量达到25.2万把。产品不仅在杭嘉湖地区有稳定的销售市场,更远销东南亚地区。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出口额50余万元,户均增收1.43万元。

对策建议

引导山区库区农民把发展重点调整到绿色产业上来,以笋竹(覆盖)、油茶、香榧、花卉、珍贵树种苗木、林下经济为重点,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目标,实现连片开发、滚动发展,不断提高山区农村家庭一产经营收入和二、三产业增收贡献。

狠抓资源培育增效。实施竹业增效富民行动。重点推广应用竹笋覆盖“春笋冬出”、“冬笋多发”和“一竹三笋”栽培技术,建设“双百万”覆盖基地和“一竹三笋”高效示范基地。推进油茶产业提升工程。坚持造改结合,对老品种油茶林通过深挖抚育、肥水管理、大苗补植、高接换种等措施进行技术改造,建设油茶良种推广示范基地,扩大培育规模和产出总量。培育花卉苗木产业。以现有花卉苗木长廊为依托,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重点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以及花卉多元化发展。壮大特色林产品基地。进一步加强技术、品牌、销售、资金等一系列产业服务,引导山区库区群众适度规模栽培香榧、水桅子、黄金茶、金银花等新兴特色品种,使目前的一家一户为主的种植模式逐步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油、林茶、林菌、林菜等林下种植或林禽、林牧等林下养殖业,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立体开发、林农牧复合经营。

完善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林区道路建设。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规划引导、示范带动的原则,加快林区道路建设力度,加强建成道路的管理养护,有效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配套完善灌溉设施。对林区灌溉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配置自然引水或动力引水等蓄水灌溉设施,促进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林业机械。鼓励山区群众应用新型实用林业机械,扩大设施林业的建设规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群众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发展产品加工增值。培育龙头带动。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到山区库区设立初级加工基地、加工点,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扩散至家庭,充分吸引农村留守劳动力参与产品初级加工。或在山区库区建立原料林基地,开展订单式生产、保护价收购。提升品牌拉动。帮助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森林食品基地认定和有机产品认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注册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让各类农产品与国内外客商“零距离”接触,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附加值和竞争力。抱团发展驱动。积极推进林业股份制试点,鼓励山区群众以林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市场、统一运作,发挥专业化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

加速推动看树致富。建设林业观光园区。引导山区群众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开发建设林业观光园区,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等森林生态旅游活动,推动山区群众从“卖木头”转向“卖空气、卖生态、卖景观”,把“砍树谋生”变成“看树致富”。开辟科普教育基地。在不破坏生态,对动、植物进行保护的情况下,依托森林湿地、珍稀动植物、名木古树(群)和特殊的地质地貌、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等资源,不断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开发农事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竹林、果园、茶园、花木基地、药材基地以及野生动植物驯养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挖笋、采摘、种植等林事体验,让人们在享受种植和收获乐趣的同时,又得到休闲放松。打造休闲度假小铺。借助山区库区森林覆盖率高,水质清澈纯净,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度假型“林家小铺”,吸引城市居民在周末和节假日前往休闲度假、保健疗养和生态旅游,享受身心的娱乐和休憩。

上一篇:超级手机病毒 你中招了吗 下一篇:王思 魅力闪耀洲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