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

时间:2022-07-23 08:33:33

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

山水盆景是以大自然绚丽风光为样本,经过作者的构思、选材、切割、雕琢、胶合、种植等多道程序创作出来的艺术佳品。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变,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极富诗情画意,是我国独特的盆景艺术品种。

我国山水盆景起源于唐代,1000多年来发展较为缓慢,直至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全国涌现了一批山水盆景制作高手及名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盆景作品。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某种盆景艺术价值观念的转变,加上领导层面的重视不够,舆论宣传的缺位,到90年代,山水盆景的发展跌入低谷,与蓬勃发展的树木盆景、水旱盆景相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制约了中国盆景的全面健康发展,影响了中国盆景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国盆景界有识之士的重视,近几年来,呼吁重视、发展山水盆景的声音、文章多次出现,也引起了中国盆景界各级领导的重视,并采取了一定措施予以纠正。本文从中国山水盆景的传承与创新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中国山水盆景的传承

山水盆景的发展需要传承,除了传承好的制作经验与传统外,更需要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而这里,中国绘画的理论与中国山水画的名家名作则是一个极好的教材。中国山水盆景要从中国绘画中得到启示与传承,应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基本了解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二是山水盆景制作中如何向中国画学习。

(一)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绘画艺术起源很早,可以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算起,到了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专业画家。山水画也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熟,成为中国画的一个主要流派。

中国的山水画形成于魏晋时期,发展于唐代中期,成熟于五代十国,使山水画从“空勾无皱”的初级形成,发展为“皱染完备”的水墨山水新时代,并形成以荆浩、关仝为宗祖,着重表现北方雄伟峻陡山岭的北派及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着重表现南方秀润葱郁自然风光的南派。之后,中国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绘画理论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的“绘画传神论”,到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并将“骨法用笔”列于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重要位置,将顾恺之在“绘画传神论”中提出的与神韵相关联但却无从捉摸的“骨气”,直接转换成了具体可知、能够从容把握的线条形态――“骨法用笔”,使神情气韵有了强有力的物质依据。接着,唐人张彦远又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在进一步论证形神关系之后,张彦远将形神矛盾归结为立意用笔,颇有见地。用笔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形似的物质依据,用笔不准或笔不达意,则既无形似可言,更谈不上气韵生动。此后,中国绘画理论又有新的发展。

(二)山水盆景制作中如何向中国画学习

解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能给我们制作山水盆景以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据本人的体会,山水盆景的制作同样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而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特别是谢赫“六法论”中“经营位置”及“骨法用笔”的理解与运用及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与表现上独特的传统方法――散点透视法的掌握及熟练运用与山水盆景的创作都是极为相似的。

“经营位置”,即山水盆景制作中的构图或布局。它不但包括山水盆景制作前的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还包括山水盆景制作中对整个盆石景物的结构、格局的布置等,可见构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法,是山水盆景立意后制作成败的关键。构图好才能全景活,才谈得到追求神似与意境。构图,首先讲究大势,即大体的位置。清笪重光说得好:“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山水盆景制作中,大势经营好以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布局的开合、主客、偏正、虚实、空白等等。

“骨法用笔”,即山水盆景中表现山形体貌的线条形态。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如果说“青绿山水”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的话,则“水墨山水”的发展、成熟,则形成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二个高峰,并完成了中国山水画从平面化的青绿山水向空间化的水墨山水的完全转换。而这里“骨法用笔”――山水画笔墨的运用及线条的发展变化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开创了“斧劈皴”、“披麻皴”、“雨点皴”等不同的山水画线条形态表现方法。山水盆景制作中,“骨法用笔”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它用以展现山体的凹凸、向背、脉络走势,深化层次感与纵深感。不同的线条形态,可以表现不同的山形体貌,从而形成山水盆景不同的风格。

“散点透视”,透视是绘画术语,意指画家在作画时,把客观物象正确地在纸面上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远近空间感和立体感的一种方法。“散点透视”意指画家作画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一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创作需要,使立足点移动着进行观察,把各个立足点上所观察到的均摄入作画画面的一种方法。它所表达的物象空间是在人的思维视点上,所谓“咫尺千里”,正是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所表达的辽阔境界。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和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作出近大远小原理的最早论述,到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处理透视关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的要诀。再到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与表现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透视方法,它使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获得极大自由。对于我们山水盆景制作者来说,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法基本要诀、表现方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山水盆景的创新

我国山水盆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并形成了人们固有的制作形式与审美评价标准,这些都是我国山水盆景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宝贵财富。对此,我们应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制作山水盆景的框架与桎梏,我们应该学习与继承中国山水盆景优秀的历史传统,更应在制作理念、表现技法与制作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制作理念创新

制作理念即立意,是指山水盆景制作前作者所形成的初步意象,或者说是一种“意象思维”。它既是制作者对外界事物的能动反映,又是制作者对许多外界事物认识后的浓缩,是主客观的结合,也是山水盆景“意境美”塑造的基本前提。韦金笙大师在《试论中国盆景创新与发展》(见本刊2009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山水盆景主景之景观,除通过创意手法,歌颂中外名山大川,江海岛屿,可否体现当今海内外重大自然景观、时代重大建设,甚至重大事件。这为我们制作理念的创新揭示了一个方向。此外,我们在山水盆景着重表现大自然绚丽风光、重大时代景观、题材的同时,是否可以以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名作为样本,制作成山水盆景供世人品味、观赏?

(二)制作技法创新

赵庆泉大师指出:山水盆景的制作应该创新,首先在布局上对传统的块石配制与结构形式进行创新;其次在植物的栽种上可以学习微型植物盆景的栽培造型技艺,以苍老多姿的微型植物对山石进行衬托渲染,以反映大自然的勃勃生气;再次可以学习采用水旱盆景的一些制作技法。确实,在制作理念创新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制作技法的创新,它是山水盆景从立意(即构思阶段)到形成实物产品的关键阶段,是山水盆景制作的核心,它是物质的、形象的,带有更多技术因素,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布局的创新我们应该学习并熟练运用中国山水盆景传统的主峰、次峰、配峰等山石配置及开合式、偏重式等结构、布局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是应该学习赵庆泉大师水旱盆景中的布局与表现技法,如近景采用水旱形式,以树木为主,远景则以山石为主,并且以苍老多姿的微型植物对山石进行衬托渲染,以反映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二是应该学习中国山水画名家名作的各种构图方式,如荆浩、范宽等人的山水画多取“全景式”构图,主峰雄峻陡险、挺拔凝重,这种构图具有迫人的气势:马远、夏圭等的山水画多取“边角式”构图,画面空灵逸致,富有情韵。这些画家为了达到某一种艺术境界而选用与之相应的构图方式,值得我们山水盆景制作者很好的学习与借鉴,以在山水盆景的结构、布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2.骨笔用法的创新 山水盆景的结构、布局需通过具体块石的摆放、连接来完成,而块石的线条、形态又直接决定了山水盆景的美感及风格,应该尽量选用天然形态、皱纹均理想的块石进行配置。但在自然界中,每盆山水盆景用材均能选到如此山石确实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块石进行雕琢加工,山水画中各种不同笔墨线条的运用方法值得我们在山水盆景制作中很好地学习与运用。在注重单体块石山形体貌的凹凸,向背表现力度同时,更应注重块石间的自然连接及整盆山水盆景块石的整体形态及山势、脉络的变化与连贯,从而使景物给人产生多变灵动的层次感和向里推深的空间感。此外,根据布局位置的不同,可尝试采用不同的线条形态予以展现。

3.制作工艺的创新 山水盆景的制作需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而整个工艺流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我们倾注大量的心血与时间,并在传统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这方面李云龙大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开创的破石栽树法成功地解决了山水盆景中山石不同位置小树的种植及小树上山以后养护管理需要一定数量的泥土问题。从而使山水盆景在突出表现山水雄峻、秀润、辽阔之自然景观的同时,再现树木、丛林之葱郁、苍翠。我们在学云龙大师的同时,应在制作工艺的创新上作进一步的努力。

(三)形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制作风格

风格一词源于东晋,最初意指人格风度,后以此来评价文字或艺术作品是否具有教化感人的内在气质或思想境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是我国盆景艺术的腾飞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盆景艺术家,其中几位杰出人物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及艺术风格独领。如贺淦荪大师以奔腾、激越、豪放的动势盆景开创了盆景艺术的一条崭新路子,并形成了自己刚劲浑朴的盆景创作艺术风格:赵庆泉大师将树木盆景的树与山水盆景的石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创新了以树为主,树石结合的水旱盆景,创造了盆景艺术的一种崭新表现形式,并形成了清逸恬静的个人艺术风格;韩学年大师从个人喜好入手,苦心追求,破格创新,终树立起“韩松”这一品牌式标志,并形成了自然随意、简练狂放、道劲潇洒的个人风格。山水盆景也应如此,山水盆景制作者应在传承历史,加深个人积累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山水盆景艺术表现形式及制作风格。如乔红根大师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中国山水画绘画理论及表现技法,并将之熟练运用到山水盆景制作中,创新发展了中国山水盆景的线条表现形态,更好地展示了山势、脉络的变化与连接,丰富了山水盆景的表现内涵与空间,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下,在全体山水盆景制作者的勤奋学习与不懈努力下,我国的山水盆景必将重新崛起,并走向世界。

上一篇:海南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下一篇:独立学院实践创新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