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积累方法初探

时间:2022-07-23 03:42:24

语文课外阅读积累方法初探

摘要: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运用“涵泳、背诵、思考”三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课外阅读 涵泳 背诵 思考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阅读是一种积累,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引领得当,那将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多年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我坚持“涵泳、背诵、思考”三法,略有心得,愿与各位老师探讨。

1、涵泳。朱熹说过:“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涵泳,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就是说要沉浸于其中,反复吟咏、琢磨、品味。用心去悟、去贴近、去融合、去揣摩、去感悟。静谧中的涵泳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只有在涵泳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话。他们才能让语言符号“幻化为生动新奇的形象”,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进入文章的内在天地。入情入境,学生才会在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神游,思想情感才会随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或会心微笑,或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涵泳功夫如品茗:细细体味,慢慢参透,浸心入肺,最终获得美的享受。

2、背诵。古人提倡背诵,认为背诵之功如同“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只是到了现在,提起背诵,不少人会反对,认为背诵会拘禁思考、桎梏心灵,是走模仿之路,不利于张扬个性,开拓创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唐宋家中的“宋六家”继承的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研修的是“韩柳”的文章,但风格或奔放,或质朴,或洒脱,并不雷同。这说明善于背诵的古代文人。并没有被扼杀了个性,丢掉了创新。相反,苏轼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这正是记忆积淀的作用。有人说,少年时代读书,记忆就像雕刻在石头上的字。记忆的积累也许当时并不能看出它的效果,但在一定的场合,由于一定的需要,那多年前早就淡忘了的印象会被奇特地搅动起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

3、思考。当我们为书中人物命运或喜或悲、为故事的结局或欢欣或怅惘时,这还只是浅层的感性阅读,要达到阅读积累的目的,仅有这种感性的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参与。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在阅读中的作用。因为最初的读书感受是游离无序的,在头脑中形成的意象是浅层的,是短暂而又容易消散的。只有相应的理性思索分析才能将之系统化,使之稳定,进而达到记忆的深刻性和长久性。读完一本感人至深的书,善于思考吸收的读者,总喜欢掩卷沉思,细细体味,慢慢咀嚼作者那巧妙的布局、生动的描述以及独到的人生感受,适时的提炼读书的感受,把感性的理解提炼成理性的见识。当我们沉浸在书中的时候,我们是当局者。跳脱出来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是旁观者。旁观者清。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中去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

上一篇:如何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 下一篇:善待语文 丰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