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

时间:2022-07-23 03:01:53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

提要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是一国建立国际生产体系目标函数的直接体现。任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都必须解决谁去投资(企业选择)、到何处投资(区位选择)及投资何种产业(产业选择)三大基本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三大基本问题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完全靠自由市场推进,政府宏观调控应起引导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厂商的一种微观经济活动,由其自主决策。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发育不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及服务体系都不完善。而目前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及产业演进的趋势,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加快自我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用战略性的眼光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确定并鼓励引导主导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素质偏低,结构非高度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的任务还很大。发达国家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率先实现,为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外投资活动可以其独立的目标函数进行。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产业结构改造的任务极其艰巨,需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而非前提,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对外投资在实现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同时,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实现国内产业的优化升级。这种对外投资目标的二重化,要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是先选择产业,再选择企业。

(三)对外投资本质上是非资本过剩型。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本质上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是资本输出的新形式。而我国现阶段资本并非大量过剩,对外直接投资属“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它同“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不仅在动因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投资效果的价值判断上也存在一定区别。对“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来说,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企业投资行为范畴,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去解析。而从宏观层面看,企业的跨国投资应是战略性的,即对母国的经济发展应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

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代表理论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许多成型的理论,如市场不完全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但这些理论都是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选择层面分析的,产业选择理论很少。关于产业选择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七十年代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FDI应从本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某些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小岛清认为,凡是本国已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来依次向国外转移。而目前我国尚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不能视为边际产业。如果按照边际产业来规划对外直接投资,恐怕既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很难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开辟投资场所。可见边际产业选择基准不能作为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要遵循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又必须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利地位。而现有西方跨国投资理论在产业选择上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所以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基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分析模型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以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为标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向。所谓产业区位比较优势是指投资国与东道国同类产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在产业选择的框架内,经济优势不同于单个厂商优势,而是该产业内各厂商经济优势的集合,其本质是一种组合优势。产业内各优势企业的合理组合,是决定国际投资产业选择方向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首先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状况,只有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为产业整体优势,才能不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

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是全球优势。实际上对外直接投资并不需要所谓的全球优势,而是需要相对于一定区位,即母国相对于东道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区位比较优势是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产生的。它是跨国直接投资的基本经济依据,也是使投资国和东道国获益的内在经济根源。

产业选择是将区位选择包含在其中的,选择了不同的区位,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产业。故前述产业组合优势也必须以投资的区位特征作为组合标准。按照区位优势组合产业优势,是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途径,也反映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特征。

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具备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便具备跨国投资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选择已处于最优状态,相反它可能远离最优状态,甚至对母国产业成长并无实际意义。故产业选择应进入第二个基准层次。

(二)以产业内垂直贸易量为产业选择的约束条件。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是指某一产业内以工程间分工为基础的贸易关系,也即某一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交易频度和数量。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母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是其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发展的带动效应,这种带动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海外子公司与国内企业所发生的垂直贸易量。因此,产业内垂直贸易既有利于该产业组合优势的形成,又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内部化。不难看出,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带动效应。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向,应是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即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大的产业部门。

但是,由于国际投资所形成的垂直贸易传导机制本身并没有框定其机制的传导方向,这就难以避免对母国产业发展形成单纯数量扩张的拉动效应,甚至导致本来在国内加以限制的产业过度增长,如促使对稀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加剧国内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使国际直接投资产业传导机制劣质化。为避免这一倾向,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还应有第三层次的规定基准。

(三)以结构高度化同质性规制对外投资产业传导机制的性质和方向。结构高度化同质性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产业传导机制同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目前,我国正加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瞄准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投资方向,服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故投资重心应在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技术紧密型产业。这既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能有效实现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目标,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投资的非选择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对于“非资本过剩型国际投资”来说,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潜在的投资机会日益增加,这种机会成本还会上升。弥补这种机会成本的主要途径,便是在国际投资领域寻找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

四、政策结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其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扶持跨国企业。这是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必要条件。

(二)依据以上产业选择基准的探讨,我国应将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技术紧密型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产业。同时,将资源开发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成熟适用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

(三)建立国际直接投资保障机制。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小、起步晚、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只有建立完善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投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投资收益增长,增强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扩大其经济辐射作用,扩大其对国内产业成长的带动作用。■

上一篇:我国资本利用中的矛盾与对策 下一篇: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