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设计

时间:2022-07-23 01:02:44

浅谈数学课堂设计

(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中学,江苏 阜宁22442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54-01

摘要:自教材改编以来,新教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将上课的交给学生,该方法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了,获得了较好效果。本文主要以七年级有理数乘法为例,浅谈数学课堂设计,旨在提高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并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教材在有理数乘法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了由具体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的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掌握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数学方法。新教材在对中学生的评价方面适当的控制了练习和习题的难道,并引入计算器,避免了不必要的烦琐计算。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七年级学生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同时又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剧变并迅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会表现出很多独特的特征。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初中生希望被教师接受、喜欢和欣赏,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能够踏实地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精力特别旺盛,对问题的认识却还不够成熟,七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容易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强大兴趣,但兴趣容易转移,并且由于自控能力不够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容易产生挫败感。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背景与思路

就如何帮助学生较好地去实现有理数乘法思想转变而言,建构主义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由于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就各个“算法”的学习而言,我们就应大力提倡由学生主动地去做出“发现”,即是以几何直观为基础主动地去总结出相应的“算法”,比如如何求取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或相反数,以及如何迅速地对两个负数的大小做出比较,等等。应当强调的是,作为主动建构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在此即应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出相应的“算法”――尽管在开始时,他们的表述很可能较为粗糙,甚至还有一定的弊病,包括不严格性等,比如把相反数形容为“符号相反,数字相同的两个数”,等等。当然,我们在此又不能满足于这种素朴的描述。恰恰相反,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各个严格概念的引进,我们应当不断要求学生对先前总结出的各个算法进行复述并做出必要的改进。容易看出,这事实上也就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三、数学课堂设计――以七年级有理数乘法为例

1.知识寓于数学游戏法。

就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而言,我们又应特别注意在加法与减法,以及乘法与除法之间显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对称性,这就是说,减法和除法可以分别作为加法和乘法的逆运算得到引进。显然,如果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就除法而言),我们就可让学生对相应的运算法则,尤其是运算结果的符号,作出大胆的猜测,并通过实例的考察去引出普遍的法则(包括作出必要的修正),但是,由于减法的“分门别类式”的运算法则(即如“正数减去负数,差的符号为正,其绝对值等于被减数的绝对值与减数的绝对值的和”,等等)是较为复杂的,更容易与加法的运算法则相混淆,因此采用以下的“法则”就更为可取:“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而这事实上就是把减法化归成了加法。应当指明的是,如果采用后一种处理方法,在此也就必须借助实例的考察去引出一般的法则,而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实例,它可统一地被用以引出加法、减法和乘法这三者的运算法则,这就是一个十分理想的“认知基础”。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善于吸取他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讲《有理数的乘法》时,教科书所创设的用甲水库四天水位上升的量和乙水库四天水位下降的量来引入有理数的乘法。如果课前在小黑板上画好两个鱼儿游动的水库,再准备好八条等宽的彩条。用添加彩条的办法表示水位的上升,用拆除彩条的办法表示水位的下降。不仅能直观形象的说明问题,而且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现代数学的角度来看,有理数的乘法的扩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持“运算的持续性”,或者说“承袭性”:原来的运算得以承袭,新的运算能够进行下去。也就是说,负数出现后,对于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要求是,非负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而且不发生变化,同时,对负数也能够进行运算。在这个基础上,来探讨、界定有理数的乘法。这也容易理解,只有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前进。有理数的乘法是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形式化的概念,而有理数的乘法的意义就是通过概念体现出来的,比如,要问(-2)×(-3)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问(-2)×(-3)唯一的对应元是什么,通过定义筹资,它的对应元是6,也就是说,它的意义是通过它的定义反映出来的。

利用直观教具和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表达和交流。

3.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有理数的运算时,应尽量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运算的含义,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提倡运算的多样化,适当引导学生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技巧运算。尽量回避较繁难的笔算。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引导,而不要仅满足于学生课堂举手,简单回答对否,要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罗玉莲.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综述及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林爱琴.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丽水学院院报,2005年第5期.

[3]陈锦.上海市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1卷.

上一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真正的快乐 下一篇:体育新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