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设计中的真实性

时间:2022-07-22 09:16:09

教材设计中的真实性

摘要:在教材设计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大量争议。人们普遍认为来自母语的真实材料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然而,真实的材料未必就能使学习者接受。本文就真实性问题做一探讨,提出在考虑文本真实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习者真实性的问题。

关键词:真实性;教材;学习者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68-02

真实性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论题出现于交际语言教学(CLT)之中,并与功能意念教学大纲直接相关。自从它被首次提出就引起了人们大量的争议。现在在外语教学届有这样一种认识,即在课堂中使用真实材料对于学习过程有益无害。然而,对于在课堂中为什么和如何引入真实材料这一问题,人们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真实性的定义

关于真实性这一术语,人们有许多解释。一个被共同认可的传统定义为:“如果文本是语言使用的真实例子而不是为语言教学的目的而专门设计的例子,这些文章就可以说是真实的。”(Johnson & Johnson,2001:24)应用于课堂语言教学中的真实的材料即为那些现实世界中真正应用于交流的材料而非特意为英语教学而准备的材料 (Wong, Kwok & Choi,1995)。从这些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真实性的传统的一般的观点集中于材料的真实来源。

二、引入真实材料的原因

语言教学的核心在于帮助学习者在课堂上学会做那些他们在课堂外需要并有能力做的事情。因此,语言材料应该反映外部世界。换言之,它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真实度。另外,与人为设计的材料相比, 真实的材料有许多优点:

(1) 真实材料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英语,因为这些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那些类似于母语使用者使用的语言。它们包含了自然语言的所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语言学习者恰当地解释文本是必不可少的。

(2) 使用真实材料是维持或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途径。因为它们取自于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母语使用者的所使用的英语 (Morton,1999)。

(3) 精心挑选的真实材料可以触发学习者的一般常识,反映并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兴趣。它们也能够使学习过程快乐有趣 (程, 叶,2002)。

(4) 真实性材料的使用会帮助学习者在课堂知识和他们参与真实的现实事件的能力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5) 通常来讲,因为真实材料内容更新,与日常问题和活动相关,它们比课本中的材料更有趣,对学习者更有吸引力。

尽管使用真实材料有许多优点,但是也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真实材料没有进行简写,没有对句型和词汇进行分级,因而通常是更加困难。学习者有可能会有挫败感,困惑,丧失学习动机 (Guariento & Morley, 2001)。过分强调真实性材料会导致对于教学法原则的漠视,而语言教学必须有赖于这些教学法原则(Widdowson, 1979)。因此把真实性材料引入课堂却需进一步思考。

三、对真实性的再思考

从以上定义看,可以发现,在早期的研究中,“真实性”这一概念总是和材料来源是否真实相关。然而,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当考虑真实性时,除了材料来源外,材料中使用的语言也应当一起考虑。例如,有些材料并非取自于真实的来源,而是特意为教学目的编写的。只要它们反映自然语言的使用情况,它们就应当被认为是真实的(张, 1998)。事实上,材料来源和材料语言的真实性同属于一种真实性-“文本真实”。

上述内容非常关注材料自身的真实性。但是尽管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真实材料,那些真实材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讲是否真实这一问题似乎没有涉及。有些教师认为,只要给学习者真实材料或使他们利用到真实的话语,他们就能达到交际教学的目的。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真实材料对于学习者来讲可以看起来“不真实”,正如非真实材料可以看起来真实一样。在实践中,材料对学习者的真实程度似乎更多地取决于这些材料是如何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因此,“学习者真实性”应当被引入(Lee, 1995)。

学习者真实性指的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的相互交流,主要表现在恰当的反映和积极的心理反应。这就是说,只有材料编写人员的目的和学习者的理解达成一致时,才能达到真实性的目的(Lee, 1995)。所以,以这样的方式看待真实性,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文本真实的非课本材料并非对学习者来讲是真实的,文本非真实的材料并非一定对学习者来讲是非真实的。当决定某些材料是否对学习者来讲是真实的时候,应当考虑四个因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学习者的需求,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

(1)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真实的材料只要适应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时才能取得有益的效果。

(2) 学习者的需求: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对真实材料会有不同的需求,从真实材料中获得的收获也会大不相同。

(3) 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也会对学习者真实性有些影响。

(4) 文化背景:如果材料缺乏对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的考虑,它会使学习者取得较低的真实性。

四、把文本上真实的材料变成对学习者真实

由于其交际性质,文本上看来真实的材料往往比非真实的材料更有可能被改造为对学习者真实。这一观点得到Alderson (1980)的支持。他指出,当教师们不能找到为商业目的而出版的学习材料来满足他们的学生的需求时,为了模拟与现实世界需求相适应的学习活动,他们就开始创作自己的学习材料。为了把文本上看来真实的材料变成学习者真实,需要考虑五种因素(Breen,1985, 转引自Lee, 1995):文本因素(材料选择),学习者因素(个体差异),任务因素(任务设计),学习者条件因素(学习环境)和教师因素(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方法)。五种因素相互关联,而每种因素都会对学习者真实性的质量有帮助。尽管它们相互关联,五种因素的作用和地位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学习者因素应起关键作用,因为学习者才是学习材料的使用者。

参考文献:

[1] Lee, W. Y. 1995. Authenticity revisited: text authenticity and learner authenticity [J].ELT Journal, 49/4: 323-328.

[2] Guariento, W. & Morley, J. 2001. 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 [J]. ELT Journal, 55/4: 347-353.

[3] Johnson, K. & Johnson, H. 2001.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Morton, R. 1999. Abstracts as authentic material for EAP classes[J] ,ELT Journal, 53/3: 177-182.

[5] Wong, V., Kwok, P., & Choi, N. 1995. The use of authentic materials at tertiary level[J]. ELT Journal, 49/4: 318-322.

[6] Widdowson, H. G. 1979b. 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2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程彩兰, 叶慧.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8] 张逸.外语教材的“真实性”之我见[J].国外外语教学,1998(1)1: 35-36.

上一篇: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应用 下一篇:自主探究 挖掘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