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患者1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2 09:16:01

神经梅毒患者1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表现、血清、脑脊液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以便早期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的损害。方法 对2010年3月~2013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确诊神经梅毒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神经梅毒均予以正规驱梅治疗,随访6个月,其中治愈8例,好转10例。结论 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容易误诊、漏诊,足剂量、足疗程的青霉素治疗是预后的关键。建议对于疑似颅内感染、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不明原因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筛查梅毒血清学抗体。

[关键词]神经梅毒;临床表现;脑脊液;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88-03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指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感染人体后出现的脑脊髓膜、血管、脑脊髓实质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可表现为头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下肢感觉异常、括约肌及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脑膜刺激症状等。神经梅毒一般分为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梅毒性脑炎、血管型梅毒、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五种类型[1]。现将我院收治的1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1~71岁,平均53岁。18例均已婚,初次询问冶游史0例承认,再次询问8例承认有冶游史(男6例,女2例),配偶有冶游史4例。诊治前18例患者均未经治疗,均否认梅毒感染的皮肤及黏膜改变。临床表现:18例患者中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4例,运动障碍4例,失语3例(运动性失语2例,感觉性失语1例),情绪、行为异常3例,球麻痹2例,头痛2例,双侧面神经炎2例,下肢游走性疼痛2例,腰痛1例,2例患者存在阿-罗瞳孔。18例患者中3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例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例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1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检查,其中4例麻痹性痴呆患者有不同程度脑萎缩,并可见颅内一个或多发斑点状长T1,长T2信号。另2例麻痹性痴呆患者头颅CT或MR未见明显异常;5例脑血管型梅毒中2例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低密度灶,头颅MR提示右侧基底节新鲜脑梗死。2例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低密度灶,头颅MR提示左侧基底节新鲜脑梗死(图1)。1例为颅内多发腔隙灶。4例脑膜炎型神经梅毒头颅CT或MR未见明显异常。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脊髓MR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均未行头颅MR增强。其中10例患者行头颅MRA检查,4例存在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液学检查 18例患者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2例患者空腹血糖升高;血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18例患者血清RPR及TPHA均为阳性;其中4例RPR原倍阳性;6例患者RPR 1∶4阳性;5例患者RPR 1∶8阳性;3例患者RPR 1∶32阳性。

1.3.2 脑脊液检查 18例均行腰穿脑脊液检查。脑脊液(CSF)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压力为90~250mm H2O,其中3例患者有颅内压升高,其余15例患者正常范围;白细胞数(2~180)×106/L,7例患者不同程度白细胞升高,其中6例患者白细胞在(2~30)×106/L之间,1例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蛋白0.2~2.3g/L,其中15例患者不同程度蛋白升高,13例患者蛋白在0.5~0.8g/L之间,2例患者蛋白升高大于1g/L,其余未见明显异常。18例患者脑脊液RPR及TPHA均为阳性;其中8例RPR原倍阳性;6例患者RPR 1∶4阳性;4例患者RPR 1∶8阳性。

1.4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12月公布的最新的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2],关于神经梅毒的诊断:(1)血清学实验:非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阳性。(2)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CSF-VDRL)阳性。(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蛋白测定异常。(4)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中第1条必须符合,加上2、3、4条中任意一条存在即可诊断成立。本组18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RPR、TPHA检查均阳性,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中16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蛋白不同程度增高(9例患者仅蛋白增高、6例患者蛋白和白细胞均升高、1例患者仅白细胞升高)。2例患者蛋白和白细胞正常范围。根据该指南均可明确诊断神经梅毒。

1.5 治疗方法

18例患者确诊后,其中16例予青霉素G每日2400万u,分为4次静脉滴注,共使用14d;继以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注、每周1次,共使用3周,其中2例因青霉素过敏予以头孢曲松针每日2g,1次静脉滴注,共使用14d,全部病例治疗前1天均予强的松片20mg/d口服3d,以防止赫氏反应。赫氏反应一般发生于青霉素使用的24h之内。临床多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原有症状加重甚至休克等[3-4]。另外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应用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有精神症状者可酌情使用抗精神物药,如再普乐、氟哌啶醇等控制精神症状,有下肢游走性疼痛使用卡马西平或加巴喷丁对症治疗。

2 结果

治疗半个月后18例患者临床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恶化及死亡病例。18例患者均无出现赫氏反应。随访其中8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复查脑脊液白细胞、蛋白正常范围,血清及脑脊液PRP、TPHA转阴(其中7例为治疗前滴度原倍阳性,1例为1∶4阳性)。其余10例患者中临床症状均好转,5例患者复查脑脊液RPR滴度不同程度下降,1例患者脑脊液RPR滴度无明显下降,予以再次复查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另两例患者拒绝脑脊液复查。

3 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入侵导致的全身感染性疾病,通常经性接触传播。梅毒螺旋体从初疮向全身播散后,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5]。神经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一般认为与梅毒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软脑膜混浊即所谓慢性软脑膜炎有关,以额叶最为严重,大脑皮层萎缩以额、颞叶及顶叶前部最为明显。近20年,梅毒死灰复燃,神经梅毒病例日益增多,表现形式也复杂多变,对临床医师发起挑战[6-7]。

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目前尚无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8]。本文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12月公布的最新的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其中CSF-VDRL试剂需临时配制,操作不便,且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已基本为RPR所代替。我院实验室未进行VDRL检测,故本文18例患者采用血清及脑脊液RPR、TPHA检查作为实验室诊断依据。根据本组全部病例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体征,血清及脑脊液RPR、TPHA均阳性,再则其中16例患者不同程度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均符合神经梅毒诊断依据。

在神经梅毒治疗中,目前仍首先推荐足剂量、疗程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治疗神经梅毒,也可选用多西环素或红霉素[9],其最佳剂量和疗程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16例患者经大剂量青霉素、2例患者经头孢曲松钠治疗10~14d后,均有不同程度临床症状的改善。神经梅毒治疗后需半年至一年复查脑脊液直至完全正常。如果第6个月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仍高或RPR滴度未见明显下降或第2年脑脊液细胞数未完全正常者,可再次大剂量青霉素,重新治疗一疗程。神经梅毒进展缓慢,如能及早治疗,预后相对好。

在神经梅毒分型中大多数患者为无症状型[1],但无症状神经梅毒除存在阿-罗瞳孔、增强MR可能出现脑膜强化外,无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体征,临床容易漏诊,所以本组患者中无无症状性神经梅毒。本组18例梅毒患者中脑膜炎型4型,脑血管型5例,麻痹型痴呆6例,脊髓痨3例。神经梅毒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颅内感染、脑血管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而造成诊断治疗延误,而遗留后遗症。有文献[10]报道国内神经梅毒误诊率为47%。脑膜炎型神经梅毒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炎刺激症状,有头痛、呕吐、视水肿、颈项强直等。患者初诊时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脑血管梅毒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初诊时容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早期按脑梗死治疗;脊髓痨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觉性共济失调、双下肢阵发性闪电样剧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等,初诊时容易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等;麻痹性痴呆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下降,初诊时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早期治疗神经梅毒更有利于症状改善,故建议临床上对疑为颅内感染、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及不明原因脑梗死(尤其是青年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梅毒血清学(RPR、TPHA)检查,如结果为阳性,可进一步脑脊液梅毒血清学(RPR、TPHA)及脑脊液白细胞、蛋白检查,早期诊断神经梅毒,避免漏诊、误诊,及早进行足剂量、足疗程青霉素治疗,降低神经梅毒致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7-249.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U.S.Sexually Tansmitted Disease Treatment Guidelines[J]. 2010.MMWR,2010,59(RR-12):26-38.

[3] Zifko U,Lindner K,Wimberger D,et al.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 in a patient with neurosyphili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1994,57(7):865-867.

]4] Pound M,May D.Proposed mechanisms and preventative options of 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s[J].J Clin Pharm Therapeut,2005,30(3):291-295.

[5] 施辛,张秉正,包仕尧,等.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与处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205-206.

[6] Chahine LM,Khoriaty RN,Tomford WJ,et al.The changing face of neurosyphilis[J].Int J Stroke,2011,6(2):136-143.

[7] Ghanem KG.Review.Neurosyphili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review[J].CNS Neurosci Ther,2010,16(5):e157-168.

[8] Ozben S,Erol C,Ozer F,et al.Chorea as the presenting feature of neurosyphilis[J].Neurology India,2009,57(3):347.

]9] 韩燕飞,谢琰臣,陈葵.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6):460.

[10] 邹蓉,李洵华.神经梅毒6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5):375-376.

(收稿日期:2013-10-28)

上一篇:放射性131碘治疗老年甲亢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 下一篇:三种激光对儿童面部草莓状血管瘤治疗的疗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