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时间:2022-07-22 08:49:49

浅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摘要: 我科自2001年~2013年共收治脑梗死且适应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约1200例,在给与此类患者调整血压,溶栓抗凝,康复理疗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脑梗死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认真做好入舱前的护理及加压、稳压、减压过程中的各项护理,尤其对舱内特殊患者的护理,达到了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或消除后遗症,加快康复的过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高压氧 ;脑梗死; 护理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诊,约占脑血管病发病总量的75%。其发病原理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致残率高,后遗症多。我科自2001年~2013年共收治脑梗死且适应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约1200例。在给与此类患者调整血压,溶栓抗凝,康复理疗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20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812例,女性388例。临床表现因其梗死部位不同有不同体现。常见的有偏瘫、偏盲、失语、抽搐、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症状。中年以后发病,男多于女,有短暂性脑缺血及中风病史,且常伴有高血压史。起病突然,逐渐加重。2~3d达到高峰。CT在1~2d后显示病变区低密度灶,脑脊液多正常。

2护理

①入舱前,了解患者发病后的诊断、救治、检查全过程,掌握目前的血压情况,使血压稳定在160/100mmHg以下方可进行高压氧治疗,还需注意有无脑水肿、严重肺部感染,排出禁忌症。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以备抢救时使用。②对带有引流管的患者,入舱前了解引流管的名称,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气味并记录。进舱时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止滑脱,保持引流通畅。③有输液需要的患者,必须有医护人员陪舱,调节好墨菲氏滴管内液平面位置,使之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控制输液速度,杜绝气栓症的发生。④对昏迷、气管切开的患者,如呼吸道分泌物多,进舱前彻底吸尽痰液。如痰液粘稠,不能自行喷出,暂时不做高压氧,等痰液稀少时再进行。⑤向患者及陪护人员做好宣传和解释,介绍有关进舱的注意事项。如严禁将打火机、火柴、手机、手表、电动玩具及一切电子产品等带入舱内。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进舱的恐惧心理。⑥妥善把患者安置于舱内治疗位置,指导患者如何带面罩吸氧,如何做捏鼻鼓气、吞咽、张口等咽鼓管开张调节动作。⑦加压开始时,速度缓慢,尤其在舱压从0升至0.03Mpa时,加压速度不得超过0.004Mpa/min,同时不断询问舱内人员有无耳痛,瞩其及时做好调整咽鼓管通气动作,以防中耳气压伤的发生。不可强行加压。患者有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加压或适当减压,以协助患者调节好咽鼓管。在舱压>0.03Mpa,速度可以0.004Mpa/min,匀速加压,具体情况按实际适当调整。⑧稳压后嘱患者带好面罩吸氧。面罩与面颊紧贴,确保面罩与面部之间成密闭状态,防止空气漏入,出现吸不到纯氧,吸进舱内的空气,影响治疗效果。⑨吸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者吸氧情况和反应,对昏迷、气管切开患者观察呼吸是否通畅,气体交换是否良好,如果闻及痰鸣音增多,及时吸痰。⑩夏季舱内温度应控制在24~28℃,冬季舱内温度控制在18~22°,防止感冒,影响高压氧治疗。11密切观察舱内氧浓度。空气加压舱氧浓度必须严格控制在23%以下。如超过此值,应采取通风换气的办法降低舱内氧浓度。12减压时通知舱内人员不要屏气,尽量不吸痰,并打开各种引流管。13减压时舱内温度下降,通知患者注意保暖,防止着凉。14减压时速度要均匀、缓慢,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15出舱后观察患者的病情,询问患者在舱内的情况。做好各项治疗记录以及高压氧舱内的清洁消毒工作。

3结论

高压氧治疗具有迅速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张力,增加人体组织的氧含量和氧储备,提高血氧弥散率和扩大血氧弥散半径,产生体内的"高氧效应",可有效的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有效治疗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我们通过给脑梗死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认真做好入舱前的护理及加压、稳压、减压过程中的各项护理,尤其对舱内特殊患者的护理,达到了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或消除后遗症,加快康复的过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且1200余例患者,由于准备充分,进舱护理措施及时得当,患者病情在整个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均平稳,无意外发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arushima K,Robinson RG.Stroke-related depression [J].Curr A the roscler REP,2002,4(4):296-303.

[2] DFuh JL,Liu HC,Wang SJ,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among the Chinese elderly in a rural community[J].Stroke,1997,28(6):1126-1129.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指导 下一篇:剖腹产术后母乳喂养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