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术后母乳喂养的临床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20 03:30:07

剖腹产术后母乳喂养的临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对剖腹产术后母乳喂养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286例破腹产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给予全面临床护理和对照组实施基础产科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97.2%的产妇泌乳充足,母乳喂养率为93.7%,对照组术后75.5%的产妇泌乳充足,母乳喂养率为8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剖腹产;术后护理;母乳喂养

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产妇的剖腹产率逐年增加,而由于剖腹产术后的疼痛、心理焦虑以及营养受限等原因,导致了母乳分泌减少,母乳喂养率降低。而据资料显示[1]较其他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对婴儿发育更为健康,是婴儿的最佳食品,因而做好剖腹产术后护理工作,提高母乳喂养率,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研究对剖腹产产妇实施了全面的临床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来我院进行剖腹产手术的2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6.3±4.6)岁,孕周37~42w,平均孕周(39.2±2.1)w,排除传染病、内分泌疾病以及产科并发症的产妇,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两组产妇在身高、体重、孕周、骨盆外测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征得产妇同意的情况下,对照组实施一般剖腹产术后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护理干预。

1.2.1疼痛护理 为缓解产妇术后疼痛,本研究采用了自控硬膜外镇痛设备,帮助产妇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同时在拔出导尿管后,由护士协助产妇下床自行排尿,并帮助产妇逐渐增加运动量,以期达到促进产妇恢复,尽早实现独立哺乳的目的。

1.2.2 心理护理 对产妇实施全程心理护理,考虑到产妇术后脆弱、焦虑的心理以及由于切口疼痛,留置导尿管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为帮助产妇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便于进一步沟通和护理,医护人员要在在产前准确及时地做好宣教工作,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为患者消除紧张和恐惧的压力,鼓励其与医护人员及时沟通,帮助其保持良好心态, 尽量满足产妇需求,鼓励其术后进食,积极进行母乳喂养。

1.2.3 哺乳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帮助产妇将擦拭干净,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等,并帮助其克服输液管、疼痛的影响,让产妇与婴儿早接触和早吸允,以达到保护婴儿呼吸及消化道的目的,同时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哺乳的注意事项及基本知识,传授哺乳技巧,并帮助产妇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找到舒适的哺乳,提高哺乳的成功率,以此来实现早哺乳的目的。

1.2.4 饮食护理 术后8h左右便可给予产妇少量流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帮助产妇尽早进食,恢复胃肠道蠕动,为哺乳提供营养支持,但注意提醒产妇及其家属避免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以免出现腹胀等现象。产妇排气后则鼓励其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帮助产妇恢复体力及保证母乳的质量。排便后即可食用普食,但要避免食用可引起退乳的食物。

1.3判断标准 泌乳不足:哺乳后新生儿仍需奶粉喂哺后才有满足感,1次/d大便,超过6次小便;泌乳充足:哺乳后婴儿既有满足感,超过3次/d大便,6次小便。同时记录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人数和其他方式喂养人数,计算哺乳率[2]。

1.4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17.0软件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运用软件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作为统计学的评定标准具有统计学的差异。

2 结果

2.1两组产妇泌乳情况比较 采用1.4中评价标准,对比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1可见观察组产妇泌乳情况高于对照组,F=28.53,查χ2界值表得P

2.2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采用1.4中评价标准,统计两组产妇术后母乳喂养情况,其中实验组的母乳喂养率为93.7%,对照组的母乳喂养率为 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2可见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数量高于对照组,F=10.30,查χ2界值表得P

3 讨论

母乳中含有大量婴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母乳喂养可提高婴儿的抵抗力,特别是初乳中含有大量抗体和多种蛋白质,为新生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同时对母子感情的促进也有积极作用[3],同时经济卫生、安全方便。而进行剖腹产的产妇,其切口疼痛、饮食受限,而由此导致的睡眠不足、神情焦虑及食欲不振等因素均可减少乳汁的分泌,而产后疼痛对哺乳的而影响以及哺乳方法的不熟练,也可造成母乳喂养率的下降,甚至使产妇产生放弃母乳喂养的想法。因此,给予产妇全面的术后护理,为产妇消除紧张情绪,帮助产妇克服心理障碍,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同时及时指导早期母乳喂养,对提高母乳喂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5]。

本研究对剖腹产产妇实施了全面护理,给予术后必要的镇痛护理,缓解切口疼痛,促进产妇睡眠;重视全程心理护理,从心理上帮助产妇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做好医患沟通,促进术后康复;同时鼓励产妇与婴儿早接触,早哺乳,促进母子感情,帮助产妇克服疼痛,找到适当的哺乳,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最后从饮食方面给予产妇及时、恰当的护理,合理安排营养的摄入,保证泌乳量和母乳质量,提高母乳喂养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泌乳充足率为97.2%,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93.7%,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对剖腹产产妇实施全面的母乳喂养临床护理,对促进母乳分泌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切实可行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植敏.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9,20(1);138 -139.

[2]周旋. 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41-43.

[3]张其方,陈璇.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护理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1):60.

[4]钟冬秀.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1,3:133-134.

[5]李婧.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79.

上一篇:浅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在新生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