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7-22 07:26:22

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 要:本文从教育成本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引言: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木桶现象”,如有的院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而新引进了教师,扩充了师资队伍,但行政用房、教室、宿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方面却不能与之匹配,导致部分资源相对过剩被闲置,而另一部分资源相对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降低了利用效率。在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要从内部挖潜,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教育资源配置,就是通过相应的措施、手段和方法,将教育资金投向各种教育资源并使各种资源在数量上保持相互匹配的关系,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得资源的总量和比例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要保证重点;二是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生均成本以及与教学科研无关的费用;三是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力争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教育投资的内部效益,是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是衡量教育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式与思路

目前国内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计量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定义模式和单项模式两种。

1、定义模式即“投入――产出法”计量模式,要求分别计量教育投入量和教育直接产出量。教育投入量的计量相对简单,教育直接产出量则较为复杂。这种教育的“直接产出”与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质量紧密相连,是通过教育过程附加给学生的教育增值。学生数量很容易统计,但是学生质量却很难以量化。无论是厉以宁教授提出的“能力工资”、“知识与技能标准分”、“专业改变率”、“培养周期”等指标体系,还是其他专家提出的考虑直接产出数量和质量的折算法,设计比较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均难以操作计量。

2、单项模式是对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的模式,其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方法是逐项指标法和生产函数法。逐项指标法以教育投入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类,每一类又包含若干指标,分别反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利用效率。该方法在现实中易于操作;生产函数法是运用模型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它利于对影响教育支出的教育投入进行综合的单项比较,易于对各项教育投入之间的效益进行比较,但其约束条件比较严格,应用受到限制。

3、本课题从教育成本的视角来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在遵循科学性、目标性、可行性、独立性及完备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将生均教育成本纳入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综合指标,并以此计算教育经费有效投入率指标,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育成本的核算资料,发挥了教育成本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对学生质量计量的难题。在此思路下,本课题将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综合指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物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和财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四部分。

三、指标说明

(一)综合指标。评价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综合性指标主要有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培养成本及教育经费有效投入率等。从效率角度看,生均教育经费和教育成本越低,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越高;教育经费有效投入率越高,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就越高。

(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人力资源是指学校所拥有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主要有专任教师比重、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专任教师使用效率及教师利用率。其中:人力资源使用率是指平均每一个教职工服务的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使用率是指平均每一个专任教师服务的在校学生数;教师利用率是指教师实际需要人数与专任教师实际人数之比。(注:教师实际需要人数按照标准生师比18计算)

专任教师比重越低,教育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越高;人力资源使用率、专任教师使用率及教师利用率越高,教育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越高。

(三)物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物力资源是学校使用的土地、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资资料的总和,是学校货币资金的实物形态,体现了办学过程中物化劳动的占用和消耗,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的固定资产,二是学校在教学科研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低值易耗品。评价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6项:(1)生均固定资产占有额。从理论上来说,生均固定资产占有额越低,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但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生均固定资产占有额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质量也越高,所以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时要进行辩证的分析和判断。(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学仪器设备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它的利用情况也是检测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指标。(3)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如果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说明学校立足改善教学和实践条件的努力已有所体现。(4)物力资源利用率。物力资源利用率是指平均每百元物力资源服务的在校学生数,计算公式为:物力资源利用率=(在校生总数*100)/(固定资产折旧总额+低值易耗品与材料消耗总额)。(5)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是指平均每百元固定资产服务的在校学生数,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利用率=(在校生总数*100)/固定资产折旧总额。(6)低值易耗品和材料利用率。低值易耗品和材料利用率是指平均每百元低值易耗品和材料服务的在校学生数,计算公式为:低值易耗品与材料利用率=(在校生总数*100)/低值易耗品与材料消耗总额。

(四)财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财力资源是学校各项资源货币化的集中表现,是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消耗、增加、积累和形成在学校财务上的反映。财力资源使用效率指标主要有生均人员费、人员费比重、生均公用费及公用费比重等。人员费比重是指人员支出占教育经费比重,该比重如果过高,说明在教育事业费中大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福利的开支过大,导致用于开展教学工作的支出就过小,长期这样会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公用费比重是指公用支出占教育经费比重。

总结: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得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认识到自身在教育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发现差距,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发展,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利用效率绩效评价的规范、考核、激励和发展功能,便于高职院校有关政策及制度的建立和推行,确保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李福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父亲的心尺 下一篇: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师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