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区域政策要立足各地实际

时间:2022-07-22 05:04:24

制定区域政策要立足各地实际

“区别对待是区域政策的实质和核心。”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

为了进一步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遵循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进一步细化。范恒山强调,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是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彩纷呈。

那么,国家是如何组织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在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了哪些原则;这些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是如何发挥重大作用的;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哪些深层次矛盾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接受了本刊专访。

分类指导 区别对待

“国家出台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是有选择、有依据、有目标的。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而推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都是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遵循一定的线索推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范恒山告诉记者。

近年来,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出发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别对待是区域政策的实质和核心。”范恒山强调。每一个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都是贯彻国家的意志和总体发展战略,同时,又是从各个地方的实际出发,体现地方的比较优势,把每个地方的最具优势的东西挖掘出来。要始终把立足各地实际、体现差别化作为研究制定区域政策的基点。

因此,在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在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同时,充分考虑各地的具体差别和实际要求,设定不同目标,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政策,有效解决“一个规划管全国,全国规划一个样”的问题,真正实现“一区一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范恒山说,区域政策有利于实施分类指导,解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由于区域政策立足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比较优势,从而有利于实现区域合理分工,避免恶性竞争,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以发展金融业为例,过去内地很多城市都提出建设金融中心,通过区域规划的定位,明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深圳配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错位发展金融服务业,重庆、成都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样就减少了盲目定位和重复建设。

区域政策有利于避免“一刀切”造成经济在大起大落中循环反复,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域政策就是因地制宜、有保有压。”范恒山指出,区域政策完善了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和思路,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把“一刀切”变成了分类指导,既照顾了地区差异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又避免了各地重复建设的情况,维护了全局的统一性。

重视地方合理利益诉求

“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实现了国家意志与地方发展思路的有效对接,体现了政策统一性与针对性的良好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范恒山说。

历史经验表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调控内容的科学性,也取决于调控方式的适宜性。宏观调控只有符合地方实际,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宏观调控环境与对象的不断变化,要求不断完善调控的思维和方式。

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及所产生的显著成效,给我们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从操作上进一步完善对地方发展的指导方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从根本上说,中央和地方是一个利益整体,国家的调控意志与地方的发展意愿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体会到,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应该是要在体现国家整体布局、统一安排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各地的实际差异和客观需要,基于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分类指导,实行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国家战略、思考全局问题和实施宏观调控时,充分考虑地方的想法,兼顾地方的需要。

与此相应,在操作上要更加注重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宜性,特别是注重通过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组合项目等方式,把全局性重大改革发展战略及明确的宏观调控要求寓含到地方的发展思路和项目建设之中。这样更有利于地方认真贯彻国家总体战略意图,保障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地和有效实施。“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地方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细化发展措施。通过改善对地方发展的指导方式,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范恒山说。

突破体制机制困境

实践表明,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指向越合理、越体现区域特点,就越实在、越具可操作性,作用也就越明显。“区域政策不仅充分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破解了一些现有体制难以解决的关键难题,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路径。”范恒山强调。

第一,解决了地方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有利于做到一张“蓝图”贯到底。区域政策有利于确保地方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贯到底。由于干部任期制度、政绩考核办法、财税制度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容易造成一些政府的短期行为。国家区域战略的出台可以有效避免换一个领导改变一次思路,换一届班子重绘一次蓝图的格局,保持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使得好的规划蓝图能够一以贯之。

第二,解决了国家意志与地方发展思路不对接的问题,有利于把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区域政策既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要求,又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特别是注重通过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组合项目等方式,把全局性重大改革发展战略及明确的宏观调控要求寓含到地方的发展思路和项目建设之中,以服务代替管理、以支持代替约束、以引导代替规范,有利于地方认真贯彻国家的总体战略意图,保障中央各项政策的顺利落地和有效实施。这一特点,使得区域规划和文件的贯彻与地方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扎实的和创造性的实施成为了地方政府自觉的行动。

区域增长格局形成重大转变

范恒山告诉记者,区域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力。区域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两个革命性成就。

一是促进了我国区域增长格局的重大转变。通过密集出台的区域规划等政策的有机配合,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状态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东部把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区域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范恒山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变,多年以来我们期盼的结果得以实现。速度指标虽然不是根本性指标,但这一象征性指标的改变,为公共服务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地区实质性差距缩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促进区域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二是推动形成了一大批经济增长极。在区域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继续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中西部地区培育形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重庆两江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在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问题与对策

“尽管近年来区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和突破性进展,但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困难。”范恒山表示。

一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二是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明显;三是区域无序和不良竞争仍然存在;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范恒山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些问题,“十二五”时期统筹区域发展要坚持“一条主线”,即始终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把握“两个手段”,即充分发挥中央、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导和规划引导作用,切实强化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三个基点”,即立足于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立足于推动形成经济区,立足于建立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托“四个载体”,即加强区域规划引导、完善区域政策调控、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健全区域法规体系;实现“五个目标”,即初步遏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扩大的趋势,把地区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不同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促进区域分工趋于合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基本建立开放合作、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和安排,充分利用好新优势和新条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服务于国家发展改革工作大局,继续抓好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范恒山最后强调。

上一篇:“贪婪”城市建造“饥饿”展馆 下一篇:关于新疆,我们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