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探讨

时间:2022-07-22 03:41:48

关于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探讨

摘要:针对各职业院校目前普遍还是采用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观念,而忽略了对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的现象。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结合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从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艺术;教学艺术;实验教学;意外问题

一、概述

各职业院校普遍还是采用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观念,而忽略了对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但教学实践证明,课堂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其教育教学的成效更为卓越。可以说,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我来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二、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不容忽视的。管理能力强的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管理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教师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在课堂上的表现,还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关,同时也与专题选择、内容设置、教法运用、语言表达等许多方面密不可分。

三、如何加强课堂管理能力

(一) 切实做好四“备”

1.备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纲”。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管理能力,首先必须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上下功夫。教学目标的制订,一是要注意全面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把应该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设计到教学目标中去,而不应有所遗漏。二是要注意主次。一堂课可能有几个教学目标,这几个教学目标应有主次轻重之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哪些是主要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哪些是要记忆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要掌握的,哪些是要运用的;哪些实验是要演示的,哪些实验是要学生分组的。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才能更好地管理课堂。

2.备学生。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教学相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更为突出。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因人而异,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好、中、差各类学生各有所得,共同进步。

3.备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在进行教法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这几条原则:一是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二是要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三是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几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目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这些教法将大大提高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能力。

4.备素材。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在讲课时如果能结合社会上的新闻时事,或者实际工作中的种种案例,学生会更加感兴趣。老师讲课时如果能把这些课外素材运用自如,这堂课就充满生机。如果照本宣科,肯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精心设置开场白

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头语,能尽快让师生双方进入各自的“角色”,较快地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开场白要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先声夺人,力争扣人心弦。一句话,一开始就要“镇住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掌握课堂语言技巧和教学艺术

1.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上课时,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巧妙地运用语言,可以帮助教师始终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从而达到宏观管理课堂的目的。事实表明,在教学中,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显然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感丰富的讲授知识可以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所教的知识。

3.教师授课时的语音,语调要富有感染力。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授课时的语音和语调,一是要尽量始终保持声音的自然,必要时学会借助麦克风等工具。二是声音还要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重音有强调,一成不变的声音既让学生感到听觉疲劳,又让学生难以抓住重点;三是语速要做到“慢而不拖,快而不乱”,需强调的内容要减速,以提醒学生注意;需短暂停顿的地方要短暂停顿,给予学生回味和思考的时间。

(四)及时准确捕捉课堂效果

管理课堂不仅仅表现在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上,而且表现在对教学效果的宏观驾驭上。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的反馈信号,多是通过他们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的。这些身体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信号,一类是消极信号。当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时,通常他们表现出的信号有:微笑、点头、目不转睛、嘴巴微张、身子向前倾等。这时的课堂秩序是比较安静的。而当学生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时,他们会给教师发出的“信号”则是目光呆滞、窃窃私语、左顾右盼、身体后仰、习惯性地摆弄物品(如眼镜、手表)等。教师要针对这些消极信号,及时分析原因,看看产生上述消极信号的原因究竟是因为学生对正在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是他们不喜欢正在使用的讲课方式。然后对症下药,适时地进行互动、调整和刺激,以重新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围绕授课内容进行思考。

四、加强实验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验较多的学科,只有通过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实验演示

通过趣味新奇的实验演示,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例如我在讲授计算机程序设计“选择结构”这一节时,怎样让学生了解这一种结构呢?在讲授之前,我考虑到学生对心理测试很感兴趣,所以在正式授课之前编写了一个心理测试小程序。通过课堂演示,学生对该程序表示了很大的兴趣,都想知道该程序是怎么样编写出来的。这样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佩服之感,觉得教师的水平高。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教师本身对课堂的管理能力。

(二)产生悬念

可以通用实验产生悬念,然后以授课解决悬念,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所讲内容,通过实验制造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网络管理交换机设置的时候,通过对交换机的端口进行设置,使得一些学生的电脑能够访问教师机,而且有一些学生的电脑不能访问教师机,学生一开始觉得很新鲜,有一些较为灵活的学生,当时第一反应是IP地址设置问题,但是换了IP地址后,还是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很快进入听课角色。这样教师有效地管理了课堂,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保证。

五、冷静应对意外问题

无论事先计划和设想得多么周全,意外总是难免的。一个有管理课堂经验的教师不但懂得怎样讲好课,而且懂得如何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答不上来、时间的失控、场面的失控等。

(一)学生的问题答不上来

课堂上一旦出现这些问题,首要的原则是冷静,然后再考虑具体的对策。如学生对教师讲课反映很热烈,突然有一个学生问了一个问题,教师又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如果教师再表现出紧张、慌乱的情绪,或硬着头皮作答、让学生一头雾水,反而容易引起课堂的混乱,学生可能不再信任教师。因此,教师对待这种情况时,不要慌张,要坦诚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不过我需要一些时间来解答”,强调不耽误课堂时间,准确地告诉学生课后答复他的时间。

(二)时间失控

时间失控是新教师比较容易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时间过于充裕而早早结束授课内容,或者教学时间不够而拖堂。避免出现时间失控的最佳办法就是在课程设计时,连同时间一起设计在内,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一直严格控制每一项内容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在课程内容结束后,可以做一个较详尽的总结,还可以请学生就课程内容谈谈感想。如发生时间已到而内容还未讲完的情况时,则应保持冷静,简略讲讲余下内容的重点,并告知学生,因为时间有限,不能详细解说。

(三)场面失控

场面的失控,主要是指在一些特殊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中,如案例教学的研讨中,出现了并非教师所设计的场面现状,如跑题、争执等,大家的情绪好象失控一样,课堂有点乱哄哄的。对于跑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时间紧迫,告诉学生直接进入其他内容的讨论;对于争执,教师应该积极劝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然后迅速结束争执。总之,要尽快导入正题。

六、结论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堂管理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和提高的。所以,随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日益丰富和教学手段的日益增多,一方面对学校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给教师们更多的锻炼、积累和提高的机会。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才能真正的促进课堂的有效管理和学生的主动成长。

参考文献:

[1] 梁玉.现代教育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 蔡宝来.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感恩,让爱在学生心底流淌 下一篇: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