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经济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转型

时间:2022-07-22 03:25:15

让中国经济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转型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为当前社会凸显的矛盾。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供给侧改革初始阶段,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共同行动、同担责任、共履义务,携手打造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被动依赖、顺应自然,转变为认识了解自然,直到开始征服改造自然。自工业文明起始以来的几百年内,大自然从被改造到被破坏,直至难以修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谐、稳定的自然秩序已经不复存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正式人类工业文明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GDP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的质量仍存在差距。我国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问题,伴随着传统发展模式的延续逐渐凸显。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举措。绿色发展战略恰是解决传统发展模式因转型升级而面临困境的办法。此外,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都会因为中国的人口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而给世界带来非同凡响的意义。我国已经随着和平崛起而提高了国际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力量中重要的一股力量。基于此种责任,我国不仅要为重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更要还给自己一个绿色的中国。因此,为了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了大国责任,中国的经济转型必然需要绿色发展来促进。那么中国当下的现状如何呢?

一、中国经济于“绿色发展”方面的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我国用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的秘诀得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却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代价,我国现阶段的绿色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我国的利用率显著偏低。以能源为例,我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9%,远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9%的水平,单位GDP消耗超过了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更是美国的3.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环境禀赋和自然资源向来不是人口大国的优势,我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3到1/2,并且此比例还在随着人口规模扩张和经济的增长而进一步下降,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环境的破坏程度方面,我国环境污染现象屡见不鲜。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3896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问题。而荒漠化土地面积更是高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从1998至2013年,我国污水排放量由395亿吨上升至695亿吨,使水质严重恶化。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水质恶化。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同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大幅度变化。大范围的生态退化压力,越来越复杂多样的污染局势,已然成为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能源消费结构方面,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较差。不同的化石能源获取等量热值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相同单位的热量产出,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石油的67%,煤的44%如若将煤炭开放的外部成本也考虑在内,那么天然气将比煤炭更具优势。天然气是清洁、优质、环保、经济、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因此,从碳排放的角度考虑,化石能源中天然气最优,其次为石油,煤炭最差。但探究中、印、美、德的化石能源排放结构发现,煤炭的碳排放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印度、德国、美国(表1)。由此可见,以上四国中,美国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是最优的,其次为德国,印度第三,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最差的,亟待调整。

尽管“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出,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一定的优化;“十二3i"规划也将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绿色革命,全面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模式由“黑猫”向“绿猫”转型定位首要任务。但因为中国经济结构长期不合理、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高端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转变,仍面临种种困难。因此,绿色发展仍是“十三3i"规划中不可避免的议题。

二、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面临挑战

首先,全民绿色发展意识薄弱。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意识形态上就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公众方面,什么是绿色发展,怎样绿色发展,如何是实现了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公众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导致绿色发展的推动很难进行。二是企业方面,对围绕绿色发展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深刻认识,对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缺乏急迫感与危机感,更无从谈责任感。三是决策部门,缺乏长远眼光,绿色发展整体策略的制定、具体措施的出台滞后且不完善。以上原因,都是我国绿色生活生产方式难以形成的阻力。

其次,国内环境资源问题面临着多重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内日趋深化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眼下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急迫的危机。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的战略性能源如油、气等的供给长期不足。此外,铜、铁、铝、铀等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也将处于短缺状态。一方面,中国对上述资源能源的依存度存在进一步攀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外部条件的限制也使海外资源的勘探面临困境,使中国重大资源能源安全存在隐患。

再次,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力不强。我国经济从“黑”转“绿”、由“高碳”到“低碳”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整体相对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科研费用投入不足是我国一直面临的问题。据科技部统计,2014年,全社会R&D投入仅占GDP比重的2.1%。投入的短缺致使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科学技术产业体系都较为单薄,绿色发展所需的支撑创新技术显著短缺,导致阻碍污染物排放与生产绿色产品的技术很难获得创新,从而限制了绿色发展的推动。

最后,我国绿色发展外部压力和合作空间同时期扩大。面对全球化的气候变暖,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的契合点增多。我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阶段相近,人口、资源、环境等挑战也十分相似,因而相互合作空间十分广阔。但近年来,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顾虑,我国所实行的一些促进绿色发展的产业政策遭遇了发达国家的联合围攻。例如,我国加强了对稀土开采、生产、出口等方面的管理,美欧日则指责我国用“配额”的手段限制稀土出口,频频在国际场合施压,2012年3月三国联手在WTO对中国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提讼。尽管我国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具有正当性,许多发达国家也在采取类似措施,但目前WTO的主导权仍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因此不排除我国日后面临不公正裁决的可能性。

三、国外及国际社会绿色发展动态

国际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10月就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紧随其后又在2009年3月了绿色新政的政策简报,继而在2009年9月,向20国集团(G20)峰会提交了一份全球绿色新政的更新版本,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重塑和重新关注重要部门的投资、支出和政策,使经济“绿色化”,在经济复苏、就业增加的同时,加速应对气候变化。以下部门被包含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绿色建筑、可持续农业与森林、水服务与管理等。

OECD国家也在2009年6月通过部长级理事会宣言,“绿色增长”被重点倡导,期望在短期内通过绿色投资和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复苏,长期内以建立绿色经济的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来促进可持续增长,同时向可持续的低碳经济转变。

2008年8月,韩国为增强对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缓解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增长间的矛盾,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国家绿色发展的新战略――绿色成长。在“适应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自立;创造新成长动力;改变生活质量,提升国家形象”三大战略指导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第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其中既有绿色成长委员会等政府组织,也不乏产业、金融、科学技术、生活等方面民间的绿色成长合作社。第二,出台了诸多的政策法规。最重要应该是于2010年出台的《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根据该法规定,企业的义务扩大到了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及能源耗损的定期汇报。并且对超标企业则下令预期内加以改善,对违规企业施以罚款处罚。此外还形成了促进绿色产业投资,绿色科技研发,扶植重点绿色项目的措施。鼓励三十家民间大型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形成一套绿色科研综合政策,并将GDP总量的2%投入绿色成长计划。学校方面的绿色成长教育和绿色成长的宣传也被大力推行,这些都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政策经验。

由此可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绿色发展也成为各国重视的重点领域。正如在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所言,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乃当今的世界潮流,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为了让人类赖以生存淡水、大气、海洋、土地和森林等环境和资源得以永续发展,应该统筹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发展。

四、中国如何在绿色发展中实现经济转型

我国应该以经济转型为契机,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绿色发展的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为“十三五”其间的良好发展、更为了以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营造适宜的条件。

1.树立绿色发展意识,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企业、政府及个人都需要形成绿色发展的正确观念。通过学习贯彻落实十报告,将各级领导和社会整体思想统一于毫不动摇、坚定不移的实行绿色发展转型上来。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观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环境优化经济,将经济与环保并重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加快制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实行政策创新。充分发挥法律、行政、经济政策等手段的组合作用,不断协调和创新政策工具。“十二五”期间,我国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对节能减排进行干预。但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我们应该将基础转移到法律手段上来,同时逐步强化经济手段的运用,并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辅助之。

(1)首先,国家层面“关于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制定应加速推进,从而使政府、企业及各利益牵连方的责任和义务得以明确。深化绿色发展内涵,强化政府作用。同时尽可能的建立绿色发展的多方位协调机制。

(2)其次,资源、能源及环境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应摆在首要地位,改善资源配置扭曲的现状,从而使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排污的外部成本能在价格中得到真实体现。据此,应采取透明、公开公正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方关于资源环境价格制定机制的意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定价机制。

(3)再者,关于资源环境税收(如碳税、环境税、能源税)方面,应做到统筹兼顾,结合相关金融财政政策及整体税制改革进行展开。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的税收应适当减少,努力维持总体税赋水平的平衡状态,将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小化。

(4)行政手段方面,资源环境绩效指标应继续在“十三五”期间扮演核心角色,而且应该成为约束性指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环境特点(如河流污染的流域特征)以及禀赋进行合理分配。

3.强行淘汰工业企业产能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产品。坚决关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或者对其挂牌督查进行整改,实施技术改造、企业升级、绿色发展。

4.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的发展。针对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和绿色工业、交通及建筑相关的新兴产业,制定国家和地区两层面上的专项规划,清晰发展方向、空间布局、技术路线以及激励措施,强化人才和技术储备,将重复建设最小化。

5.建立绿色发展相适应的跟踪、统计和评价机制。在明确绿色经济各领域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设立一整套完备的跟踪、统计和评价机制,科学认识绿色经济各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中其他部门的绿色经济成分和元素发展现状进行,预测发展趋势,更加科学地、贴近实际地制订各项环境保护规划,切实可行地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从而能在短期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长期上建立促使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6.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通过执行“十二五”环境规划,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已经得到控制,部分区域、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质量问题仍十分严峻。改善和提高环境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提高利用率。把“十二五”期间确定的节能减排指标放在首要地位,下定决心,攻坚克难,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继续实行总量容量倒逼、审批倒逼、监管倒逼、项目倒逼、信贷倒逼、政策倒逼、责任倒逼等各种倒逼机制,提高污染治理的强度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标准和限量审批制度,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总体减排。在企业转型发展中要防止污染由总量和容量控制地区转移到工业不发达或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严格把住准入门槛,坚决拒“两高一资”企业于门外。

自十召开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维护的批示、讲话超过六十次,于多个场合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了系列阐述,足以见得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在其担任十八报告起草组组长期间,曾在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总之,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是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必经之路。绿色发展,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共同行动、同担责任、共履义务,携手打造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上一篇:纳入“营改增”范围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下一篇:国外跨国跨地区输电定价经验及启示